博时回应马乐案件:对公司管控提出挑战
(2013-08-05 17:45:56)
标签:
博时新闻部万余管理制度建议财经 |
分类: 今日关注 |
业内人士认为,“老鼠仓”取证难违法成本过低,是其难以杜绝的重要原因
■本报实习生康耕甫
上周五,中国证监会通报了原博时基金经理马乐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案件情况。
对于此案的非法获利,证监会相关人员用了“数额较大”形容,据此前媒体报道,马乐一案交易涉及七十多只股票,有账户交易金额高达10亿元。2007年上投摩根唐健的“老鼠仓”第一案时,涉案仅1只股票,非法获利150余万元。
博时基金对《证券日报》回应时称,零容忍任何人任何形式的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违法违规现象。
博时基金有关负责人认为,尽管基金行业及基金公司都建立了严格的交易监控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但马乐案件对公司的管控提出了挑战。值得欣慰的是,整个大市场的监管方法、手段不断完善,整体监控能力不断提升,对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大市场协同监管、保障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众多接受《证券日报》基金新闻部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老鼠仓”目前的违法成本过低,是其难以杜绝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此前因利用非公开信息交易获罪的基金经理有4名。被判刑罚最高的是原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明星基金经理李旭利,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罚金1800万元,其累计交易金额5226.38万余元,非法获利金额1071.57万余元。
业内人士认为,“老鼠仓”取证难处罚成本过低,是其难以杜绝的重要原因。除加大此类事件的惩罚力度外,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责,可以通过证监会、交易所、自律组织和媒体等各种途径来查询基金经理的违法违规的行为。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应疏堵结合,比如基金经理可以购买股票,但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买卖数量、持有时间等。
阅读全文:
http://www.ccstock.cn/fund/jijindongtai/2013-08-05/A128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