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疫情防控莫松劲,这些要点千万千万要记牢!

(2022-03-15 10:55:29)

当前,国内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消息一出,一下子撩动了全国人民的神经。

面对疫情的突然爆发,现在的防控措施还有效吗?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呢?快和雪伦一起来看看吧!

01

疫情发散,无症状感染者较多

近期,国内多地疫情散发,各地疫情防控难度较大,多地报告的疫情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除此之外,本轮疫情最明显的特点是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

为什么本轮疫情无症状的感染者占比较大?

与大规模人群免疫接种有关。现在疫苗接种覆盖率高,接种后人体免疫力增强,即便感染了,相对来讲可能有些症状表现不出来。

由此可见,打疫苗不等于 100% 不感染,但只要它能有效降低发病和重症风险,那对于个人和全国防疫,就依然是有意义的。

02

现在的防控措施还有效吗?

幸好,虽然目前疫情传染性很强,但其传染途径仍然是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并不像麻疹病毒那样非常容易通过空气传播。这决定了目前的NPI(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当下疫情仍然很有效。

NPI就是我们已经听了两年多的,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的那些防护措施,像个人的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以及社会的避免大规模聚会、实施严格的边境防控等都是重要的NPI。

03

曾经保护我们的防护措施,还记得吗?

让个人防护成为日常行为的标配,让健康习惯成为每个人的“无形防护服”。我们现在依然要常备“防疫三件套”,同时牢记“防护五还要”。现在就和雪伦一起来温习一下吧!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护建议中,第一条就是洗手。对于飞沫和接触传播的病毒,洗手就是最好的掐断传播。

洗手时,用流动的水,配上普通洗手液或肥皂就可以了,不建议频繁使用消毒剂。七步洗手法还记得吗?

跟我们一起做一次,应该如何正确洗手。

学习正确洗手方法

2.科学佩戴口罩!

最初我们会选择戴口罩,是因为过往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相信:戴口罩可以预防飞沫传播。在2年多的全球实践中,这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已经被证实有可以减少病毒播散和传播的作用。

随着疫情持续较长,防控意识的放松,越来越多人的“口罩戴不住了”。虽然有时戴口罩确实很难受,但这是在保护自己和家人。

让我们再来复习下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

学习正确戴口罩的方法

3.保持社交距离

目前来看,无论是过去的新冠病毒,还是后续出现的各种变异新冠病毒,其传染途径仍然是以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为主,因此,保持社交距离依然是有效的防护办法。

目前美国CDC给出的室内最佳防止传播距离是2米,WHO建议是1米。甚至……可以离得更远一点。

复习过“防疫三件套”,我们再来一起复习一下“防疫五还要”

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除了上面提到的“防疫三件套”,我们还要注意:

  • 合理安排出行,非必要不远行,更不要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尤其是还没有接种疫苗中老年人、儿童,尽量减少出行;
  • 从疫区返回后及时报备,不瞒报,配合当地执行防疫措施,做好个人隔离防护措施;
  • 不扎堆、不聚集,取消不必要的聚集性活动;
  • 旅游回来,及时做好健康监测;
  • 出入公共场所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配合进行体温监测;
  • 如果出现了一些咳嗽、发热、咽痛、乏力、腹泻等症状,要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进行筛查诊治。就诊过程中,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要往人群聚集处扎堆。

对了,还有个小细节要提醒下:别摸脸!

皮肤是保护身体免受病毒侵犯的重要屏障,但黏膜覆盖的部位比如眼睛、鼻子和嘴巴,如果不干净的手摸到这些部位,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大大增加我们被感染的风险。

特别是出门在外时,手上可能接触到了各种病原体,就别抠鼻子揉眼睛了。

04

疫情防控,雪伦在行动

无论大家在何地,希望大家自觉遵守当地防疫措施,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共同为防护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严阵以待,守卫家人!我们严格要求所有雪伦员工:安全防护,筑好每一道防线,为每一位前来体验中心的用户提供安全放心的环境和产品!

浓雾终将散去,太阳照常升起。

无论何时,雪伦关爱永存!

让我们一起努力,

齐心共筑防疫长城!

END

内容整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中国、上海发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