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诗鉴赏——关于知识分子写作

(2013-07-22 19:54:28)
标签:

杂谈

 

新诗鉴赏——关于知识分子写作

● 中国元素

 

    1987年诗人西川 、陈东东 、欧阳江河等在当年的“青春诗会”

上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

      在1990年代里,知识分子写作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西川、欧阳江河、陈东东、张枣 、翟永明 、王家新等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写作诗人。
     知识分子写作从何而来?说的狭隘一点,是对朦胧诗与第三代之外的、包括部分学院派在内的知名诗人队伍的重新整编。广义地说(就长诗而论),新诗自胡适以下,分别由周作人和郭沫若在1920年前后开出两条大脉,其中,郭沫若一脉在《凤凰涅槃》等作品影响下演变为多路大军,比如:演变至杨炼的《诺日朗》再到周伦佑的《遁词》等等,形成后来多分支的神性写作;演变至欧阳江河的《悬棺》等等,形成后来的知识分子写作。
  
  郭沫若一脉的演变历时六七十年,期间参杂的诗学理念与现象很多,这里只说知识分子写作一路的扩散情形:欧阳江河的《悬棺》写于1984年,随后至今,不断涌现出张枣、柏桦、潘维、陈先发等多人的长诗作品,这一批诗人,本质上都属于知识分子写作,只不过语言风格与抒写题材略有不同。
  
 何谓知识分子写作?从语言、结构等诗的形式上看其根源,显然受了西方的艾略特、博尔赫斯,埃利蒂斯、帕斯等诗人的影响,他们在诗的形式上学得差不多了,结果在诗的内容上想丢也丢不掉了,所以,尽管知识分子写作在内容上与寻根、地域、神性之类的本土意识或释道儒思维息息相关,但总的来说,其扩展的经验大部分不是自己的,或者是一种掺了假的经验,知识分子写作即是在这样掺假的经验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玄学或思辨的东西。《对知识分子写作的颠覆》(白鸦)
   我暂且将其命名为“知识分子写作”的派生概念。这些派生概念主要产生于九十年代,包括“本土写作”、“中年写作”、“叙事写作”等,它们同样表现出“知识分子写作”对于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的焦虑。在这些派生概念不断推陈出新的背后,是“知识分子写作”面对自我价值解体而无从着力的现实。长久以来,尽管“知识分子写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样的创作实绩与他们对自己的概念和理论建构相比,仿佛一个大帽子下瘦小而畸形的身体。也正因如此,他们不断推出新的以及更新的诗学概念,不知是要以概念的创新来引领创作,还是要以概念的创新来弥补创作的不足。
    然而同样强调面对现实,“知识分子写作”面对的“现实”与“民间写作”的“现实”明显不同,“知识分子写作”更加注重一个经过建构的现实,或者说一个被其理想化之后的现实,而民间写作则更偏重感受上的现实,或者说一个丰富具体未经抽象的现实。
   “知识分子写作”诗人大部分毕业于大都市中的高等学府,或曾出国留学,之后多半在学院教书。就教育和社会经验而言,他们受西方文化浸淫较深。他们以西方式主体的视点来观看中国经验和自身经验,将西方视点内在化,将自身视为他者,这本身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问题。伍方斐认为,“五四以来,中国文学的本质,不在其‘审美现代性’,而是以对‘社会现代性’的表述为中心内容,后者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的文化母题以至形式的选择。本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母题在几组构成悖论的‘现代性’主题之间的剧烈摇摆和宿命般循环,就是这种二重性持续冲突的多样化表征。”
   在“知识分子写作”这里,整个现代性的知识生产必然伴随着以西方性的能指指认一个本土的所指。然而这种指认推动现代性发展的同时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之流,从时间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断裂,从空间上与中国本土现实发生断裂,其结果是以西方性的命名和书写将中国他者化、寓言化,以西方性的价值建构将自我他者化、寓言化付衍清《聚沙成塔的乌托邦——论“知识分子写作”》)

一、  知识分子写作发轫于:(1987年诗人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 等在当年的“青春诗会”上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概念

二、知识分子写作的属性:属于中国新诗的现代派。也称先锋派的新创意写法;也是诗歌界的一场革命。

三、总体象征:

       “一是说明我们的写作已带有工作和专业的性质;二是说明我们的身份是典型的边缘人身份,不仅在社会阶层中,而且在知识分子阶层中我们也是边缘人。”这段话简单勾勒出了知识分子写作的特征:非体制化、个人化、边缘化。文章把1989年作为一个分界线,为第三代诗歌划上句号,描述了转型期国内诗歌写作的历史转变及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写作现状和可能性。

      对于“知识分子写作”来说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们明确的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是一种发现和揭示,二是相对于80年代中期的诗歌而言,在话语方式上,他们从80年代单纯的受西方的影响,日渐转化到与西方的对话和沟通之上。(南欧《诗学梦语》) 知识分子写作无疑有着很强的经典意识,而写作的独立性、技术性、精神性与批判性,事实上就是经典意识具体的体现,两者可通约。但是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对经典作品而言,事实上不存在知识分子写作、非知识分子写作,或别的什么写作,只有天才的写作。天才包含了所有的因素,却不局限任何因素。(宁肯《知识分子写作与经典意识》)

四、       写作手法:

       1988年9月西川、陈东东等人在上海创办《倾向》杂志。《倾向》第一期的“编者前记”这样写道:“写作是从语言出发朝向心灵的探寻,是对诗人的灵魂和人类良心的拯救……对于诗歌写作的这种认识,是基于诗人的理想主义信念和应当得到倡导的知识分子精神的。”可见,知识分子精神、理想主义信念和纯诗追求是这批诗人共同的思想和艺术倾向。所以,我认为知识分子写作的写作手法:是以精神领域构建写作观念,从语言、语法结构等形式上,倡导理想化,神性化写作(而不去写日常生活)与西方文学审美并轨为最终目的。

五、     主要代表人:

      西 川  欧阳江河 翟永明 王家新 臧棣 张曙光 孙文波 黄灿然 张枣 陈东东 肖开愚 西渡 席亚兵 王艾 冷霜 胡续冬 蒋浩 穆青 曹疏影姜涛 森子 郭志杰 桑克 周瓒 林木 清平等人。

六、代表作品:

   个人作品:

 《请把羊群赶下大海》

      西川的

    请把羊群赶下大海,牧羊人,
    请把世界留给石头——
    黑夜的石头,在天空它们便是
    璀璨的群星,你不会看见。

    请把羊群赶下大海,牧羊人,
    让大海从最底层掀起波澜。
    海滨低地似乌云一般旷远,
    剩下孤单的我们,在另一个世界面前。

    凌厉的海风。你脸上的盐。
    伟大的太阳在沉船的深渊。
    灯塔走向大海,水上起了火焰
    海岬以西河流的声音低缓。

    告别昨天的一场大雨,
    承受黑夜的压力、恐怖的摧残。
    沉寂的树木接住波涛,
    海岬以东汇合着我们两人的夏天

    因为我站在道路的尽头发现
    你是唯一可以走近的人;
    我为你的羊群祝福:把它们赶下大海
    我们相识在这一带荒凉的海岸。

 

七、主要评论家:西川、欧阳江河、西渡、王家新、唐晓渡、程光炜、臧棣、陈超、孙文波等人

八、网络诗人品评:

   ●  盘峰会议召开于1999年4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室、北京作家协会、《诗探索》编辑部、《北京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名称为:“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态势与理论研讨会”(简称“盘峰会议”),召开地点为北京市平谷县盘峰宾馆。在对于中国诗歌发展的讨论中,参加会议的诗人旗帜鲜明地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坚持“ 知识分子写作”的西川、欧阳江河、西渡、王家新、唐晓渡、程光炜、臧棣、陈超、孙文波等人。另一方是后来被称为“民间写作”的于坚、伊沙、沈奇、杨克、侯马、徐江、谢有顺等诗人及诗评家。日常经验与知识话语、中国经验与西方话语的对立成为双方争论的中心。这场论战主要由“民间写作”一方挑起,而“知识分子写作”一方是在没有预料的状况下被动应战。会议结束后,《诗探索》、《北京文学》、《南方文坛》等期刊也推波助澜,纷纷发表双方的争论文章。《中国青年报》对此还发表了题目颇具煽动性的文章《十几年没“打仗”,诗人憋不住了》。付衍清《聚沙成塔的乌托邦——论“知识分子写作”》

   ●  可以用“中年写作”描述或指认90年代这部分人的特征。这里的“中年”意味着某种沉稳和成熟,它是经过了青春期的浪漫和狂热后,迈向更高境界的自然过渡,这种成熟的获得必定经受了艰辛的训练和锻造。

       当90年代一些诗人郑重的提出“中年写作”的议题时,他们也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一词语的,并逐渐成为90年代诗歌的自我确认。一般认为,这个议题在90年代的重提,首见于萧开愚在《大和》上发表的一篇短文《抑制、减速、开阔的中年》,由此诗人们判断,“我们已经从青春期写作进入了中年写作”。显然,在这些诗人那里,“中年写作”指向的并非某一年龄或时段,而是某种写作心境和态度,在这种心境下的写作不仅依靠激情和才华,而且更加依靠“对激情的控制”,依靠“综合的有效才能”、“理性所包含的知识”和“写作积累的经验”。

      这意味着90年代诗歌写作已经不再是80年代那种即兴随意的涂抹,或青春冲动的发泄,而成为有自觉意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它是一个“比慢”(王家新语)的长期的过程,从而要求一种沉静、深邃的心境和执著、专注的态度。参与“中年写作”等议题的讨论,或作品中显出“中年写作”、“叙事”等特征的诗人,包括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孙文波、萧开愚、张曙光等。

*注:本文参考了宁肯《知识分子写作与经典意识》、

     南欧《诗学梦语》、付衍清《聚沙成塔的乌托邦

     ——论“知识分子写作”》 等诗评家诗人诗友网络

     等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