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总能化为危机
(2011-08-25 22:35:27)
标签:
杂谈 |
章玉贵:美国为何总能化危为机
美国吃定了市场交易主体的美元结算偏好,也认定替代性货币力量发育成熟尚需一段较长时间,因此才敢大玩高难度的金融游戏,借机对外分摊经济成本,蒸发对外债务。
依赖美元的风险太大
2011年8月15日,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40周年。4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国结束了二战之后承担的黄金与美元硬挂钩义务。此后,全球货币体系似乎进入无导航漂移状态,全球用40年的时间一再验证这样一个残酷结论:继续依赖美元的风险太大了。
今天,尽管吵吵闹闹的美国国会已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协议,但标准普尔调降美国信用评级的破天荒之举表明,美国已经无法履行其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支柱的职责。
没有人否认美元本位的历史必然性。不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已经在告诫世人:让一个本质上是自私的主权国家货币长期充当全球货币,本身就是一种扭曲的制度安排。
不错,美国确实承担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相应成本,例如美国必须执行稳定而连贯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避免提供清偿能力与保证其货币信用之间的冲突;并在发生金融危机时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美国还应该拥有高度发达且自由的资本市场以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与拥有美元本位所获得的巨大收益相比,美国承担的上述成本犹如九牛一毛。例如,仅仅是美元铸币税收入一项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美国在1950至1960年代的铸币税收入平均为每年11亿美元,1960至1970年代平均为每年91.5亿美元,1970至1980年代平均为每年133亿美元,1980至1990年代平均为每年142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铸币税陡然增加,背景是美国遭遇自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以救市和复苏经济的名义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大肆印刷美元。
美国凭借美元霸权通过操纵美元利率或汇率来定期对外辐射经济风险,让各国承担美国经济调整的成本,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夺。
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主宰国际经济和金融分工的符号,其背后假如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支撑,美元早就自我崩溃了。
环视当今世界,以单一国家实力来衡量,美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和科技竞争力在主要大国中依然遥遥领先,美国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以及决定新技术变革走向的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以及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依然握有巨大优势。这些实实在在的体系支撑是不会随着美元贬值而蒸发的。
当然,美元的强大与难以撼动,除了潜在的制衡力量尚处于发育之中外,还与美国精心打造的“高边疆”战略不无关系。事实上,无论是科索沃战争还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乃至朝韩延坪岛事件,其背后的逻辑都蕴含着打击美元替代者、转移国际视线并最终稳住美元霸权的战略考量。在欧元诞生的世纪之交,美国看到不仅有能力也有意愿承担更多国际经济责任的欧洲是最大威胁,于是,一方面不断强调“强势美元”政策将延续,另一方面巧妙地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通过点燃欧洲火药桶,给刚刚出炉的欧元当头一棒,欧元也因此陷入低迷,美国得以继续主导世界经济秩序。
世界可千万别指望美国会真正约束金融垄断资本的贪婪本性而停止浮滥发行美元。恰恰相反,一旦美元遇到替代者可能的挑战,白宫就会制造更大的国际动荡和战争危险来化解美元危机、维护美元的垄断地位。换句话说,谁敢挑战美元,谁就得面对美国遍布世界的霸权网络,尤其是强大的战争机器。对盟友来说,你可以在美元体系下分享一部分红利,但也不能弄得美元胎动。对非盟友来说,如果想打美元的主意,则早已把地缘政治和金融战争玩得滚瓜烂熟的美国就会动用一切手段来敲打这些潜在竞争对手。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