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金黄的稻束

(2011-08-19 10:59:23)
标签:

杂谈

——说《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一株老树颓唐而又坚强的站立在深秋的风里,几片倔强地树叶在风中飘荡,然后一片一片的飘落,落在泥土上,随着岁月的流逝化为泥土,哺育着也已颓唐却又坚强的老树。这一切就是一种隐喻,这几片叶便是那个著名的诗派——九叶派,那老树便是所谓的“诗的精神”。上面那首小诗便是其中一叶作品,她就是郑敏。

毫无疑问,九叶派的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具思辨意味的作品,那么哲学系出身的邓敏自然不会例外。这或许说明了诗并不是终极的目的,而是一种恰当的手段——它将我们的思考引入哲学但又给予我们至关重要的美感。下面我们来简单的解读这首诗:

诗的开端略显仓促。或许作者真的看到了那些“金黄的稻束”,或许那些令她想起无数个母亲的稻束仅是她内心的幻影,这都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真实”对于诗歌的意义更多的在于“精神”而非“事实”。由于“稻束”和“母亲”之间存在一道足以使想象力难以逾越的沟壑,我们毋宁将那些金黄的稻束看作是诗人在内心中创造的形象,因为这样的处理可以使“稻束”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变得简洁。即便我们将稻束看作是诗人眼中所见,那么眼中的“稻束”依然不同于“事实上的稻束”,它只不过是诗人藉以呼唤更具核心意义的“母亲”这一形象的帮手罢了。换言之,正是因为“稻束”与“母亲”之间并不存在形象上的联系,反而更说明了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抒情诗——它是一首关于思想的诗、哲学的诗。

这首诗首先带给我们这两个要素:金黄的稻束,还有容纳这些稻束的田地。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场景——秋天的被割过的田野显得干瘪而令人怜惜,之前随风摇摆的稻谷已经不见,大地露出了它原有的褐色的肌肤,残余的稻草没有条理的散落着……总之,这些景象决不能让我们感到生机盎然,但同样也不会令我们感受生命消歇的凄凉,或许单调、凌乱能够粗略的概括出这一场景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金黄的稻束所具有的色彩无疑使他们显得耀眼。那金色的光芒将使我们或许也使诗人沉迷、沉思。

于是,诗人由“稻束”想到了“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这种跳跃是思想的产物。在每一个阅读者的期待当中,母亲都会被看作是“爱”的象征,当然这种爱绝不仅仅是母爱,准确的说“母亲”相当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爱的概念,她包容所有的爱。母亲所代表的爱就像一张伞,又像一堆篝火,又像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有了爱,生命才不会冰冷,人与人之间才会感到安全、温存。一个失去了爱的世界,失去了爱的人类将会是一个黑暗的、阴冷的、到处充满刀光剑影的地狱,每个人都成了对方和自己的敌人,敌意充满世界,人们无法理解他人,每个人都变的封闭……这无论如何也不是我们期待的未来,但是我们的时代已经将“爱”至于一个怎样的位置,这该令我们深思。

诗中的母亲不仅代表了爱,也象征了劳动,因为她满脸的疲惫。同上面所讲的爱一样,这里的劳动同样超越了哺育、教养、呵护等与母亲有着天然联系的种种劳动,它是人类劳动的概念,包含各种劳动,同时又不等同于其中任何一种。对于我们来说,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的漫长似乎有短暂的历史(这一点诗的下文将会讨论),更在于它是人类历史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回顾人类的历史,推动其运行——这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堕落——的动力便是人自身的劳动,是人类的劳动是人类产生了不断变化的社会组织,人类的历史或者说人类的文明史根本上便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历史。站在历史运行的最前沿,我们的社会结构必须适应其自身内部的变化,否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灭亡,可能是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人类。或许我们对今天漫是悲观,其实这悲观正源自于我们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怀疑,或者物质的充裕催生了人类的对劳动的放弃,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将何去何从?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人类一切的行为无一不属于劳动,行动实质上等同于劳动,但是这种劳动必须是爱所覆盖的劳动。失去爱的覆盖,行动将失去方向,沦落为盲动,盲动的人类或许比不懂的人类给为可怖。只要回想那些并不遥远的历史我们便会毫不犹豫的接受这一观点,因为生命的被屠戮、文化的被埋葬都是人类盲动的结果。当我们为历史寻找出路的时候,不要忘记爱——爱我们的同胞还有与我们同样具有尊严的生命与精神。我们必须强调精神的重要,因为精神并非专属于生命,无生命的高山大河同样蕴藏着精神,这些精神和他们的载体不容人类随意侵犯。

于是,兼有劳动和爱的母亲便是美丽的了。很显然,诗人在向我们传达她所表述的美丽不是容颜,不是视觉的,也不是听觉的,不是简单的感受,而是灵魂的感悟,一个心怀博爱,并为爱所指引不断行动的人就是美丽的,他不必年轻,不必娇媚。这是一个关于美的定义——在爱的指引下行动。

接下来诗人展现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背景——暮色、树巅、远山还有满月。离我们最近的是远山,它们将我们包围,在暮色里带给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安全感。在白昼,我们可能忘掉了它们的存在,因为我们在行动。但是夜晚,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大地是如此的慈祥。白昼,我们或许很高傲,因为我们在创造文明,但是在夜晚,我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的弱小,因为我们需要大地群山的保护,哪怕这种保护只存在于我们内心。这一切说明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里始终会意识到,哪怕是断断续续的意识到自身是大地的孩子。因此人类应该始终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这似乎也已变得黯淡了。

只有在夜晚,人类才会感受到自身与宇宙的和谐,满月散发出柔和的光辉,抚摸着宇宙中这群可爱的孩子,看他们甜蜜的睡着……这群山、满月都让我们想起了诗篇一开始出现的“母亲”还有“爱”,唯一不同的是此时的爱已经超越了人类内部,它是人和大地和宇宙之间的爱,而人类接受者宇宙的爱,是那幸福。人应该感受到幸福。

我们可以判断诗人已经清晰的遇见了一个合理的、温馨的未来,这个未来取决于人类的行动,这个行动源自于一种谦卑的心态。

此时,诗人写道“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种语气表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本质的了悟。历史的本质就在于变动,这种变动就像小河的流动,有可能是汇入洪流,流入大海,在造就一种伟大之后淡然消散;或者在流动中干涸。后者当然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更不是诗人所期待的。因此她写下了下面的诗句: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

当然是那些伟大的母亲,也就是人类的美。这些将会静默的站在历史溪流的岸边,与历史形成一个饶有意味的对照,一组关于变动和永恒的对照,一组关于运动和动力的对着。这静默着的将永远让我们警醒,爱所指引的劳动才是历史小溪汇入大海的终极动因,否则历史只有选择干涸。于是,这便形成了人类的一个思想——关于历史动因和未来的思想。

诗留给我们一个思想,而不仅仅是一种情绪。

老树上的叶子片片掉落,但这绝不只是带了伤感,更留给我们有待思考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