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的讽刺
(2014-06-18 20:50:48)
标签:
文化 |
(一)通过塑造神仙妖怪的形象或描写“仙境圣地”来表现现实的黑暗腐朽
天国和地府是世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的 “仙境圣地”。吴承恩善于捕捉它们在美妙纱幕掩盖下“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之处,那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似乎是很庄严、很神圣的,实际上腐败不堪,威严至尊的天宫统治集团首领玉皇大帝徒有其表,极端庸弱:当美猴王从仙石迸出,玉帝就被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所“惊动”,可谓神经脆弱;孙悟空反出天,扯旗造反,他开始还故作镇静、调兵遣将,布置镇压,可是一见天兵天将被打败,就 “惊讶变色、惶惶不安”,待到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时,便只好无可奈何地哀叹“朕心为此烦恼”,更显得六神无主,一筹莫展。从 “惊动”到“惊讶”再到“烦恼”,寥寥数语,一针见血,而又层层深入地揭露和嘲讽了玉帝昏庸无能的丑态。十万天兵天将被孙悟空打得望风披靡,落花流水,这些描写又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对于天兵天将腐朽虚弱的本质是有力的揭露和辛辣的嘲弄。天国世界是人间社会的折光投影。《西游记》对天宫统治集团的讽刺,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中封建王朝的批判。
按照宗教宣传,以阎罗为首的地府该最是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可是小说里的阴府判官崔珏却受魏征 “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阳” 【2】的请托,暗中替唐太宗作弊:见生死簿上太宗应死于 “贞观一十三年”便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为唐太宗平添了几年阳寿。这精练而夸张的一笔,既是对披着宗教灵光圈的地府的莫大亵渎,也是借此对人间官府贪赃枉法的尖锐讽刺。
(二)直接描写刻画国家上至君主下至群臣的愚蠢和残暴
小说中写西行路上经过了许多个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写得像是人世间的国度,但带有很浓重的幻想色彩,因为都有妖、道、神佛等等。这些国家有个特点,小说中说“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第六十二回)就是说这些都是混乱的国度。取经的师徒四人经过的国家,大部分都是政治黑暗、秩序混乱。如比丘国王追求长生不老,有个白鹿精变的道人献了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给国王,他就被封为国丈了,说明国王昏庸荒淫。而且这个妖怪还给国王献上一副长生不老的药方,要用1111个小孩的心肝熬成汤做药引子,然后炼这副药。于是比丘国国王就下令把全国的小孩都抓来,关在鹅笼子里,等抓满1111个,好同时开腹取他们的心肝。唐僧痛骂:“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生命!”这些崇道、好色、残害百姓的事件,虽然是作者的艺术构思,但从中我们看到,这些夸张里有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国王荒淫无道、残暴之极的本性。这实际上是在讽刺明代的皇帝。明代的弘治、嘉靖两个皇帝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迷信道教,在皇宫里建道教的祭坛,在祭坛上作法,把皇宫里弄得乌烟瘴气,追求长生不老。两朝的几个大学士都是因为献仙方而得到提拔的。大学士有一个职责,为皇帝起草青词——就是祭祀上天的那些祷告辞,谁写得好,谁就能当大官,写不好,立刻被贬职。这就是明代皇帝的实际情况。但是小说把这种实际情况抽象了、夸张了,加上自己的幻想,成为小说中迷恋道教的那些国王的夸张描写,因此有了影射现实的特点。
(一)通过塑造神仙妖怪的形象或描写“仙境圣地”来表现现实的黑暗腐朽
天国和地府是世俗传统和宗教信仰中的 “仙境圣地”。吴承恩善于捕捉它们在美妙纱幕掩盖下“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恶”之处,那井然有序的天上世界似乎是很庄严、很神圣的,实际上腐败不堪,威严至尊的天宫统治集团首领玉皇大帝徒有其表,极端庸弱:当美猴王从仙石迸出,玉帝就被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所“惊动”,可谓神经脆弱;孙悟空反出天,扯旗造反,他开始还故作镇静、调兵遣将,布置镇压,可是一见天兵天将被打败,就 “惊讶变色、惶惶不安”,待到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时,便只好无可奈何地哀叹“朕心为此烦恼”,更显得六神无主,一筹莫展。从 “惊动”到“惊讶”再到“烦恼”,寥寥数语,一针见血,而又层层深入地揭露和嘲讽了玉帝昏庸无能的丑态。十万天兵天将被孙悟空打得望风披靡,落花流水,这些描写又带有明显的夸张色彩,对于天兵天将腐朽虚弱的本质是有力的揭露和辛辣的嘲弄。天国世界是人间社会的折光投影。《西游记》对天宫统治集团的讽刺,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中封建王朝的批判。
按照宗教宣传,以阎罗为首的地府该最是执法不阿,铁面无私,可是小说里的阴府判官崔珏却受魏征 “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阳” 【2】的请托,暗中替唐太宗作弊:见生死簿上太宗应死于 “贞观一十三年”便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为唐太宗平添了几年阳寿。这精练而夸张的一笔,既是对披着宗教灵光圈的地府的莫大亵渎,也是借此对人间官府贪赃枉法的尖锐讽刺。
(二)直接描写刻画国家上至君主下至群臣的愚蠢和残暴
小说中写西行路上经过了许多个国家,这些国家虽然写得像是人世间的国度,但带有很浓重的幻想色彩,因为都有妖、道、神佛等等。这些国家有个特点,小说中说“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第六十二回)就是说这些都是混乱的国度。取经的师徒四人经过的国家,大部分都是政治黑暗、秩序混乱。如比丘国王追求长生不老,有个白鹿精变的道人献了一个很美丽的女子给国王,他就被封为国丈了,说明国王昏庸荒淫。而且这个妖怪还给国王献上一副长生不老的药方,要用1111个小孩的心肝熬成汤做药引子,然后炼这副药。于是比丘国国王就下令把全国的小孩都抓来,关在鹅笼子里,等抓满1111个,好同时开腹取他们的心肝。唐僧痛骂:“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生命!”这些崇道、好色、残害百姓的事件,虽然是作者的艺术构思,但从中我们看到,这些夸张里有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国王荒淫无道、残暴之极的本性。这实际上是在讽刺明代的皇帝。明代的弘治、嘉靖两个皇帝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迷信道教,在皇宫里建道教的祭坛,在祭坛上作法,把皇宫里弄得乌烟瘴气,追求长生不老。两朝的几个大学士都是因为献仙方而得到提拔的。大学士有一个职责,为皇帝起草青词——就是祭祀上天的那些祷告辞,谁写得好,谁就能当大官,写不好,立刻被贬职。这就是明代皇帝的实际情况。但是小说把这种实际情况抽象了、夸张了,加上自己的幻想,成为小说中迷恋道教的那些国王的夸张描写,因此有了影射现实的特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