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魅力舞阳之寺庙篇

(2011-10-25 06:28:29)
标签:

文化

舞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人文荟萃,人杰地灵,风景秀美。 这片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是我们中华农耕文化的发源、定型且绵延不绝的基地。她积淀着无限厚重的远古文化,她就像一盏不灭的航灯,引领着 60万沙澧儿女,创造了光荣的昨天,成就正在崛起的今天和书写着灿烂辉煌的明天。悠久的历史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优美的自然风景,八千年的文明古韵成为中原富饶历史文化沃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南有舞水流清,藕池渔蓑,北有澧岸烟树,沙河夜泊,奇景佳趣,美不胜收。在十一国庆期间欢迎您和我们共同走进舞阳人文景区,欣赏舞阳风光。
    

http://www.wuyang.gov.cn/sctpimg/up/34.jpg

    城隍庙(含开元寺)位于舞阳县城西街,据碑刻记载始建于元,再创于明洪武九年(1377年),现存拜殿、威灵殿等古代建筑50余间,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现为舞阳县博物馆,内有汉代画像石,历史碑刻、石刻等文物及“一步两眼井”等景观,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舞阳的城隍庙是一个遍地传说的地方一步两眼井、城隍爷娶妾、石秤砣的传说、红衣大炮的故事……城隍庙的空气中都是传说的味道。
                                 历经七百年风雨
 
    据道光年间《舞阳县志》记载,城隍庙是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达鲁花赤按摊不花所建,原来的建筑规模相当大,当时庙前有一座过门石牌坊, 匾额上书"不由人算"四个大字,匾额之下是一个石刻算盘模型。过了牌坊有山门五间,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戏楼,下层为过庭。过了山门才是拜殿,拜殿前东西两 侧各有厢房六间。西厢房北建有钟楼,东厢房北建有鼓楼。拜殿后面是大殿,再往后就是城隍爷的"卧室"--寝宫,寝宫前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在大殿的东西两边 各有配殿及道院。可惜,这组建造精致、结构严谨的古建筑群因历史变迁,许多建筑物遭到破坏,如今仅存有拜殿、寝宫及东西厢房各三间。
  站在城隍庙门前,遥想当年那高高的石牌坊上"不由人算"四个大字该是何等的触目惊心,相信有很多起了贪念贼心的人在这四个字前顿悟己非,及时回头。如今石牌坊虽已不复存在,可道理还在。
    城隍庙内有一口古井,井上有亭,四面围栏,亭上写有井的名字,很别致,叫"一步两眼井"。关于这眼井有两个不 同的传说。一个传说是,当年城隍庙内僧道同处一方,但饮水却要分开,一眼井和尚用,另一眼道人用;另一种说法颇具人文关怀的意思,说过去吃水很不容易,城隍庙里的这眼井对周围的居民就显得很重要。但老百姓都进庙内取用井水,又有扰城隍庙的清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是井打得大一些,井上垒墙,墙外一眼 井让城隍庙周边百姓取水,墙内就由庙内的僧道来用。
  

 

    进入拜殿,身着"官服"的城隍爷正襟危坐俯视着芸芸众生。资料显示,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 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以及城壕。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 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就应该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群众多把 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建于元代 的舞阳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并不重要,只要城隍爷在这儿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可以了。
                                  城隍爷娶妾的故事
  在拜殿后的寝宫内,记者惊奇地发现,身着便服的城隍爷两旁各站了一位夫人,寝宫两边各摆了一张床,床上还有被子床单等物品。似乎看出了记者的诧 异,朱振甫讲了一个关于城隍爷的如夫人(俗称二奶奶)的传说。相传早年舞阳县吴城镇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跟家中的老人到城隍庙烧香还愿,在老人叩首敬香 时,调皮的小姑娘见城隍爷手里的扇子很好看,就趁老人不注意把自己手里的扇子和城隍爷换了换。回家的路上,老人才发现小姑娘的扇子不对,问明情况后,老人 大惊失色,拉着小姑娘回到城隍庙想把扇子换回来,可任凭怎么拔,城隍爷手里的扇子也拔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久,小姑娘就一病不起,而城隍爷的身边则多了一 位夫人。有趣的是,这家人和城隍爷结下亲后,每到农忙时节就到城隍庙里把二奶奶"请"回来,安排床铺,奉上供品。结果,家里人到田间地头忙活,家中无人照 看的小孩子也不会哭闹,很是灵验。有一次,这家人的一个媳妇犯了倔劲儿--"请"回来的二奶奶不见人影,还安排床铺供品,到底是真是假?她偷偷从田间回到 家里,一掀床上的被子,竟看到一条大蛇!不过还好,大蛇慢慢悠悠地游走了。此后,这家人再去城隍庙里请二奶奶就不灵了。不过,每年农历五月十九城隍寿诞的 庙会上,据说吴城镇的乡亲可以摸城隍爷的官服衣帽,因为城隍爷是他们的"亲戚",其他地方的人就不行了,乱摸乱动免不了要头疼脑热,受到惩罚。
  很显然,这只不过是一个离奇的民间传说而已,能把这个故事"造"得这样有鼻子有眼似模似样,也是普通人想和城隍爷"套瓷",以此寄托自己善良美好的愿望。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城隍人格化的一种表征。
                                "红衣大将军"的故事
  在城隍庙一间被辟为陈列室的厢房内,有一尊今年刚刚出土的红衣大炮。这尊铁炮炮身长约2米,炮头直径近0.4米,炮口直径约0.15米,总重量 达1000多公斤。走近仔细观察,炮身上"红衣大将军"五个字清晰可辨。经专家多方考证,这尊铁炮铸造于清代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距今已有141 年。这尊大炮铸造的目的主要是对付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捻军。据史料记载,该大炮当时由舞阳县知县王元绪监工制造,曾多年放置于舞阳县城墙上"防匪"。
  红衣大炮并非身披红衣得名,它最早缘于明朝末年朝廷对抗清军的"红夷铁铳"。明朝人认为这种炮是荷兰人所造,而荷兰人被中国人称为红夷,故将此 炮命名为"红夷大炮"。其实,"红夷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大炮。这种火炮设计合理,其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 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的敌人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因此,这些炮及其仿制品在明清之际成为胜负天平上的一个重要砝码。清军入关后,因避讳"夷"字,故给" 红夷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
  躺在城隍庙陈列室内的那尊红衣大炮锈迹斑斑,没有丝毫当年的威风,谁能想到它就是几百年前极具威慑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http://www.wuyang.gov.cn/sctpimg/up/20070813090021.jpg

原彼岸寺
     彼岸寺在舞阳县侯集乡高寺村,当地群众俗称高寺,临郾襄公路,交通便利。这是一座佛教寺院,佛教视人世间为苦海,苦海的彼岸是极乐世界,故名彼岸寺。现在是高寺学校。一进大门,寺院宽阔明亮,迎大门是天王殿,殿门前有漯河市教委捐赠的石碑,上刻:“集资办学千秋功业。”天王殿门墙上有一石碑,碑额上书“万善同归”四字,其余字漫漶不清,碑立的时间是大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岁次戊申冬十一月。天王殿后面是中佛殿,这是彼岸寺现存最主要的建筑。殿为单檐九脊歇山顶式,座北朝南,面阔10.8米,进深8.8米,台基出墙0.16米。石碑嵌入在殿门东墙壁内,上刻“敕建,至正二年岁次已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韩礼谨志,主持僧重进、重暹建立。”这块碑与众不同的是还刻有一幅佛像,围绕佛像头部又刻光环一周,佛像赤背袒腹,盘足端坐,神态安详,置身于须弥座莲花池中,为其他碑少见。从碑文可以看出,彼岸寺建于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离现在660年了。据志书记载,彼岸寺是一元代建筑群,因屡遭战争破坏,加之风雨侵袭,年久失修,寺内建筑大部分被毁。现存的天王殿和中佛殿早年均为琉璃瓦件,现已全部拆除换为灰板瓦。正、垂,饯脊、鸱吻、垂兽、饯兽均换为陶件,中间宝瓶、走兽亦全部拆除。屋架结构,斗拱,也在后代重建中更换不少,但主要木结构还不失元代建筑风格,从外观上看两殿灰蒙蒙的,较之昔日的辉煌大为逊色。从残留下的墙根可以看出,这里还有东西廊房和其他建筑。经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文物局专家鉴定:现存的中佛殿和天王殿对研究元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非常珍贵。另据清道光《舞阳县志》记载:“普善寺、彼岸寺、文殊寺、寿圣寺俱元至正年间建(公元1341-1368年),现仅存彼岸寺。1982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修缮,1986年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