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功能语

(2011-08-19 17:49:30)
标签:

杂谈

 系统功能语

8.1.Halliday与系统功能语法

8.1.1.Halliday的生平及主要箸作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是由伦敦学派的创史人Firth的学生,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Alexander Kirkwood Halliday创立的。Halliday1945年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他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后来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1947年至1949年他曾来我国北京大学拜罗常培为师,学习和研究汉语音系学和比较历史语言学。其间,罗常培教了他共时的语言观以及考察跟印欧语系完全不同的一种语言的方法。1949—1950他转入岭南大学师从王力教授,主要学习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的语义基础和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对Halliday的影响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证明,比如在语言观上,他们两人在语言的社会性、语法的合法性、语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语法与语义关系等方面看法是一致的。在研究方法上,王力也曾极力主张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对于两位中国恩师对他的影响,Halliday本人也曾深情地谈起过。(Halliday,1983. Systemic background, in W.S.Greaces&J.D.Benson eds. Systemic Perspective in Discourse. Northwood, New Jersey: Ablex)回国后,他进剑桥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导师是伦敦大学的Firth。1955年完成博士论文《“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Halliday先在剑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任教,后在伦敦大学任交际研究中心主任。1965—1970,他被聘为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之后他在世界各地进行讲学和科研活动,先后担任过美国耶鲁大学和布朗大学、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的客座教授。1972—1973他任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1973—1975任美国伊利诺州大学语言学教授。1975年之后,他移居澳大利亚,创办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亲自担任系主任,其间他身体力行地投身于系统功能语法的普及工作,培养了大批系统功能语言学家。1987年Halliday退休,但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没有因此而结束,不断在世界各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去了新加坡、日本、英国和中国等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Halliday与中国有过不解之渊,系统功能语法源于对汉语的研究,近年来Halliday较注意在他的研究中以汉语为例子。例如,1999年与Matthiessen合箸的《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里专门有一章是讨论汉语的现象。1995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Halliday的学术生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代表了系统功能语法整个发展轨迹。50年代至60年代初为“阶和范畴语法”阶段(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它是以《现代汉语的语法范畴》(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Modern Chinese)开始的。这个时期,Halliday把主要精力放在句法研究上,把语言分为五个平面:包括三个基本平面和两个中间平面。实体、形式和情境是语言必不可少的三个平面。语言的两个中间平面描写三个基本平面之间的关系。音系和形系表示音的实体和形的实体对形式的关系;语境表示形式对情境的关系。图1表示这五个平面,其中形式和两个中间平面(音系/形系和语境)是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其它两个基本平面(实体和情境)不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实体

  音的实体

  形的实体

          

音系

形系

形式

语法

词汇

  

    语境

     情境

   主题所指

   直接情境

   广泛情境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语言理论的范畴》(Categories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 1961)。一般认为此文代表了Halliday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在论文中,他认为,语言学理论应包含一个由相关范畴组成的体系,体系中的范畴应该能解释语言材料;同时,这个理论还还包含一套把范畴和语言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抽象“阶”(scales)。Halliday按照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原则,认为“结构是由处在组合关系上的成分构成的;而处在聚合关系上的可以替换的“事件”(events)形成了“系统”(system)。除了《语言理论的范畴》外,这个时期,他比较重要的论箸还有:《类与语言中的链接轴和选择的关系》(1963)和《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1964)。

1966年Halliday发表了《‘深层’语法札记》(Some notes on ‘deep’ grammar)一文,正式提出了语言的深层应当是可以进行语义选择的系统的观点,即深层语法应当是系统语法。这篇论文通常被认为是系统语法的宣言书。这个时期的理论与前者的最大差别是加入了语义层次这个特点。当时,Hudson和Fawcett也参加了研究,具体分工是:Halliday偏重于语义问题,Hudson偏重于句法问题。如果说在“阶和范畴语法”阶段,Halliday对“系统”的理解与Firth的观点是一样的话,那么,在这个时期他对Firth的“系统”概念进行了修正。系统网络中系统与系统的关系得到了确定。系统网络被看作代表着语言中深层的聚合关系。另外,在“阶和范畴语法”阶段,他与Firth一样,在系统和结构两者中并不偏重任何一方,但到了“系统语法”阶段,“系统”,即聚合关系被提升到中心的地位,而组合关系只是被看成是对某个具体特征的体现。

70年代,Halliday先后发表了一些列论箸:《语言功能探索》(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1973)、《学习做到有所指》(Learning how to mean: Explo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1975)、《语言的系统和功能》(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1976)、《英语的连贯问题》(Cohesion in Language 1976)和《社会符号的语言》(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s: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1978)。在这些书中,他着手探索功能描写的理论,更倾向于从社会学角度观察语言,他把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社会—语义”分析法。标志着“功能语法”的诞生。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标志着功能语法已趋成熟。他提出了语言的三种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与“阶和范畴语法”中的语言平面相比,这个阶段(或称“系统—功能语法阶段)的语言平面略有不同:

      

言系统

   语境            语域

   意义            语义

   措辞            词汇语法

   音的结构        音系

 

   语音            语音学

上图中,左纵行列所列的是语言层次,右纵行列,除语域和语音学外,是左纵行语言层次各自相应的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部分。语义、词汇语法和音系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语言系统。

     进入90年代之后,Halliday的研究重点又有所转移,比以往更注意整理自己的理论,发表了一些较为浓重的哲学味的文章,而集这种新思想大成的是1999年他与Matthiessen合写的《通过意义解释体验:认知的语言分析》(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这是一部关于认知与描述相结合的力作。该书不是把人类对世界的体验解释看作是知识,而是当作“意义”,对人类体验的解释应由意义来完成。

8.1.2.系统功能语法的特点

     Halliday和系统功能语法具有对其它学派兼容并蓄的传统。在Halliday的语言学思想及系统功能语法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对他们产生过影响。早期(50年代到60年代)Halliday受Firth和Malinowsky的影响比较深,着重探讨语言的形式。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句子观”和美国层次语法学派的创始人S. Lamb的“语言层次和体现”的理论以及Sinclair对话语和词汇研究的成果,后又受到英国学者B. Bernstain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注重分析语言与社会的关系。Halliday曾在不同场合承认受到过包括中国的罗常培、王力在内的许多学者的影响,比较有名的有: Saussure, Hjelmslev, Mathesius, Malinowsky, Firth, Boas Spaire, Whorlf, 甚至Chomsky关于深层结构的思想对其也有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对他的思想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形成影响最深的有四个主要来源:

1)Malinowsky的人类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2)Whorf的语言相关论的观点;

3)Firth的语言理论;

4)Hjelmslev关于“结构”、“系统”以及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看法。

     Halliday关于语境的思想最早可以上溯至Malinowsky。人类学家Malinowsky通过对波利尼西亚人民族语言的观察,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它深深地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语言的意义不可能由他自己本身来描写,而是由语境来决定的。Firth继承和发展了Malinowsky的观点,并对它作了更加确切的定义。他提出了情景语境的内部关系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范畴: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人物、人品

(a)参与者的言语活动

 (b) 参与者的非言语活动

2.有关事物

3.言语活动的影响

Halliday把两位前辈关于语境的理论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结构中去。他把语境分为三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它们分别制约着语义的概念部分、交际部分和话语部分。

     又如Halliday认为语言是有层次的,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这主要得益于Hjelmslev的影响。Hjelmslev在解释Saussure关于语言是一个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时,指出这实际上包含内容、表达和实体三个层次,所以语言不完全是Saussure所说的单个符号系统,而是在各个层次具有相互关系的系统。此外,Halliday接受Hjelmslev把“语言”和“言语”兼容的观点,他认为只描写语言而不考察语篇是得不出结果的;只描写语篇而不结合语言则是不实在的。

     再如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纯功能思想显然是受到了Malinowsky和布拉格学派的影响。Malinowsky在《原始语言的意义问题》(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一文中,曾报道过太平洋岛屿上的土箸人使用语言是表达寒喧(phatic communication)功能、实用(pragmatic)功能和巫术(magical)功能。这里的“寒喧功能”相当于Halliday所说的人际功能,后两者相当于Halliday的概念功能。Halliday还从布拉格学派的箸作中了解到Bühler的观点。Bühler区分语言的“表达功能”(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意欲功能”(connotative function)和“所指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等。他的表情功能和意欲功能相当于Halliday的人际功能,而所指功能相当于Halliday的语篇功能的一小部分。

 

 

    Malinowsky

    Bühler

   Halliday

    实用功能

               

   表达功能

                 

  概念功能

    巫术功能

               

    寒喧功能

   表情功能

                 

  人际功能

   意欲功能

 

   所指功能

  语篇功能

      Halliday曾承认(“系统语言学的背景”《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3期111页)他的思想受到Whorf的很大影响。后者对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语言这方面入手的。他认为一种语言和内在结构与该语言使用者的哲学观和他的整个认识结构有相当密切关系。他指出人类的语义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种无意识的语义区别正是他们各自不同文化的最典型的表现。

     作为Firth的学生和伦敦学派的继承人,无疑,他受老师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根深蒂固的,但是他并没有盲目照搬Firth的理论,而是不断地予以发展和丰富,逐步形成了另有特色的理论体系——系统功能语法。他与以Firth的语言学思想为主的伦敦学派在不少地方有不同之处:

(1)在伦敦学派的有关系统理论中,特征是无序的,但Halliday认为如果采用他的“精密度价”的理论,就可以使之部分有序化。在系统描写时,任何一对系统,如果其中一个系统的特征同时出现于另一个系统,那就可以是有等级的或同时的。如果这两个系统呈现等级次序,派给这些系统的特征也应有序。

(2)确立了系统的第一性。Halliday接受了Firth有关系统和结构的区分,即系统是对聚合关系的理论体系,而结构是对组合关系的理论体系,但与Firth把结构视为第一性的观点不同,Halliday主张系统是第一性的。他认为,人们对各个语义系统的选择都会影响语言的产生,因而结构是各个语义功能在语言中被体现的产物。

(3)确立了意义与意义潜势的观点。伦敦学派认为“意义就是语境”, Halliday却认为意义是对系统的有目的选择,尽管这个选择离不开语境。

(4)Firth在对待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的时候,一反Saussure提倡的语言学只研究语言,不研究言语的观点,走向极端,认为语言现象就是语篇,对潜势不感兴趣。Halliday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系统对语篇或过程而言是作为潜势而存在的,同样,语篇或过程是对潜势的体现。

       系统功能语法是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系统语法”中的“系统”这个概念是Halliday从Firth那里借来的,因为“系统”在这里有特殊含义,故用systemic,而不用systematic。它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有条理、有组织的意思。系统功能语法的“系统”来源于该理论对语言结构的根本设想,即一种语言是各系统组成的网。一个系统可以定义为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网络(system network),又称“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所谓的意义潜势指的是可供选择的语义。

Halliday(Halliday,M.A.K. 1976. Halliday: 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 Ed. By G. R. Kress. London: O. U. P.)本人曾对“系统”下过一个定义:“所属系统,是指一组特征。要想符合进入这一系统的条件,只需要选出中一个,而且只可能是一个的特征;从某一特定系统网形成的特征中进行任何选择,构成对某类项目的“系统描写”。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系统是不是某一语言语法的一部分呢?Halliday认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从下往上”(from below)、“从周围”(from around)和“从上往下”(from above)(见图1)

      从下而上,系统间的差别是由遣词造句的某些方面引发的。各系统间的差别是借助  于:

1)语法结构的手段来实现的;如是否有主语等;

2)语法项和词汇项的手段来实现的;如汉语的“吗”可用来表示疑问句;

3)更进一步,用音位特征的手段来实现的;如升、降调等。

       从周围来看,通过输入条件,许多系统彼此关联,以“情态”(Mood)为例,它可以分为“陈述”(indicative)和“疑问”(interrogative), “疑问”又可以进一步分为:wh-型和yes/no型,等等。

    最后,从上往下看,我们是想要知道在由语法所提供的某一特定选择中要实现的那些语义特征。

 

     图1               从上往下

                                     

 


                                                           从周围

                                         陈述

                               情态

                          句子

                               类形

                                         疑问

 

 


                                              从下往上

      至于“功能语法”, Halliday认为有二层意思:1)旨在说明语言使用的方式,结构中的一切都能从语言中得到解释。2)语言的基本意义成分是功能成分。有三种纯理功能(metafunction):通过语言来理解说话人所处环境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说出既有内容又有效力话的“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与其它理论相比,系统功能语法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 系统功能语法是聚合的(paradigmatic)。这是说,它把系统看作该理论的基础,将聚合轴(paradigmatic axis)而不是将组合轴看成是第一性的,即它规定了某一语言的整个语法结构。组合轴(结构)是第二性的,它是定位在系统轴的某个位置上的。图2是以英语的“情态”为例说明这两个轴是如何互动的。这种分为组合轴和聚合轴的做法有利于把系统的实现和被实现结合起来。

 

 

 

 

 

 

 

 

              图2                    聚合轴

                                

                                   ↘     组合轴

                                轴间的实现                             有附加疑问

                                                                       主语—           

                                                                                情态—

                                                                          限定—

                                               陈述 ——〔┄〕→          述位—剩余成分—

                                               限定—

                                                       情态—

                                                 主语—                   限定—

                       大句                                                         情态附加成分-                                                                          主语—

                       述位—剩余成分—      述位—剩余成分—           无有附加疑问       

                                                祈使       

                                              

                         小句

 

第二, 系统功能语法是多功能的(multifunctional)。它赋予意义的概念方面、人际方面和语篇方面以相同的价。系统功能语法认为通过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这两个连接语言外现象的元功能来实现意义的。“语言外现象”指的是社会的和自然的世界。我们通过概念方面解释自然世界,通过人际方面在社会世界里与人相处和交流。语篇功能用来表达可供分享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它向说话者提供了引导听话者正确理解语篇的手段。此外,系统功能语法还认为,这三个功能是同时运用在结构轴和系统轴上的。(1)从系统上来看,“情态”(人际的)、“及物性”(概念的)和“主位”(语篇的)同时是在句子的系统网络里的组成部分。(2)从结构上来看,元功能的这种同时性表现在句子结构中的三个同时的层面。图3表达了这三个元功能的同时性:

                      图3

                                                   

                                                           经验   元功能

                                                          语篇

                                         人际                及物性

                                                     主位

                                              情态

                                   句子                 

                                                 

                                   词组     

                                       

 

                                               

 

 

 

 

 

                 图4                      给予

                                    角色→

                                                  求取

                             行为—                                    陈述

                                                   信息

                 语义               交流物

                                                   物品和服务

                                                        语法

                                                                   有标的

                                                        陈述句→

                                               陈述→                中性的

                                       句子→           疑问

                                               祈使                       音系学      — 降调

                                                                          升调

                                                                 调群→    平调

                                                                                       — 降升调

                                                                                       — 升降调

 

 

 

 

 

 

第三, 系统功能语法是层次性的(stratified)。各层次是靠“体现”来达到彼此联系的,并且与语言外的情境语境和文化相联系。 “体现” 是一种关系,它以符号的抽象形式,根据各支系统之间的关系排列它们,即使这些支系统层次化(stratify these subsystems)。我们在前面说到语法体现语义,换句话说就是,语义和语法被层次化了。语义属于较高的层次;语法属于较低的层次。同样,语法是由音系来体现的。语义、语法和音系三个层次构成了语言系统,其中,语法是属于语言系统内部的层次,位于其它两个层次之间。与此不同,语义和音系则与语言系统外的系统接口(interface),见图4。

第四, 系统功能语法是综合性的(comprehensive),在精密度(delicacy)和体 现    (instantiation)上有不同的变化。精密度将系统按照由“粗”(general)到“细”(specific)进行排列,并对选择的实现按照它们在系统环境中的情况进行排列。这就是说,任何语法单位的实现特征都可以被“置放”在系统中,这样,它只能运用于相应的语法单位的支集。例如,在英语里,只有yes/no问句有限定性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实现特征。系统与语篇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体现”关系。语篇的意义在于它对系统潜势的体现,同样,系统的概念也只有当它在语篇中得到体现才有价值。

     除了以上这些四个方面的特点外,Halliday的系通语法还有以下一些特点:

(1)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视为社会过程(social process)。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社会的。

(2)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对象是语篇(text)或话语(discourse),把它们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在“内容”平面上的成分结构是结合成整体的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的一部分,故词汇语法不同于词汇加语法,它是非任意的。这种非任意性有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方面:一个是功能;另一个是元功能。每一种结构特征都可在语义中追根究底,即在表达意义中有某种功能。不同的结构往往表达不同的意义。这是蕴含在元功能假设中的。

(4)语言的核心是语码的抽象层次,既词汇语法。词汇语法不是封闭的、限定的系统。这是说,首先语法不能模拟成是由旧词组合成新句;其次,词汇语法系统具有内在的概率性。在某些结构中,选择不是概率相等的。Halliday认为这一点很重要的。,因为语域间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语法中出现概率的不同。

(5)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具有功能变体。任何语篇都属于某语域(register)。

(6)该学派认为符号系统的一般特点是系统在语境中发展和发挥功能。意义是系统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可能是另一种符号系统。系统理论始终是情境的。

(7)系统功能语法对语言范畴持特殊论而不是普遍论的立场。

(8)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并不是一套“完构的”(well-defined)系统,不等同于所有合乎语法的句子的集合。

(9)许多语法流派往往把对语言理论的描写作为其中心,而把该理论的应用往往看成是副产品,与此相反,系统功能语法把对理论的描写与对该理论的运用看得一样重要。与其他学派相比较,系统功能语法似乎更适宜于在其他领域里的运用。这是由它的本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系统功能语法最大的特点是强调语言选择的中心地位。这个倾向加上它坚持语言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因此意义应该是语言模式的中心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有很强的应用性。例如,在文体学中,以下的观点无疑是非常有用的,即把语篇的创造看成是作者对现存的潜在意义作出某种选择的过程。在教育学中,系统功能语法的这些特点使人们认为语言习得过程实际上是对意义的选择和意义实现手段的不断扩展的过程。在计算机语言学中,系统功能语法的这种语义倾向被证明具很大的优越性。其次,系统功能语法强调功能性的概念也是它更具应用性的原因。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之所以是功能的是因为他们主要关心人们借助语言有所为。根据这个特点,语言的习得或教学被解释为语言有所为之扩展,而不是人们如何克服语言结构和词汇所带来的障碍之行为。其次,关于功能的第二层意义是语言本身是按照三种不同类型的功能意义来组成的,即Halliday所说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种语言观实践证明对该理论的运用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Rochester和Martin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分析正确地指出他们言语衔接上的缺陷集中表现在语篇功能上。最后,系统功能语法对语篇和语篇与语境关系的研究也有助于该理论的运用。语篇理解当然属于文体学的范围,同样在计算机语言学中,语篇—情景关系在确保语篇分析和生成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8.1.3.系统功能语法与其他语法的比较

    系统功能语法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语法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传统语法看来,语言就是由一套确定语法结构的规则组成的。它的基础是逻辑的和哲学的。被他们看作语言基本单位的句子按照逻辑的模式被分成了“主语+谓语”;同时既然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就可以对它进行单独的研究。次外,传统语法还是一种分类型的语法,把所有的词分门别类地归入不同的类,贴上“词类”的标签。而系统功能语法则不同,它认为语言是一种资源(resource),用来表义的资源,由此推断,语法就是借助言辞来表达(create)意义的一种资源。它的基础是修辞和人种学。语篇被看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它被置于修辞的环境中。下表简单地勾略出两者的一些主要的差别:

               

传统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                 

语言的性质

一套分析语法结构的规则

一种表义的资源

语言的基本单位  

脱离语境的句子           

语篇。句子被置于话语环境中进行研究。

语法基础        

逻辑和哲学               

修辞和人种学                  

                

语法的定义     

                         

主要研究句法和小部分词法 

“词汇语法”,不区别词汇和语法。两者都是用来表达意义的                    

语法的性质       

形式的                      

功能的                     

评价标准        

合乎语法                     

有意义                      

                 

涵盖领域         

(语篇>)>句子>子句>短语>词>语素                 

整个交际事件:经验的、人际的和语篇等功能。词汇语法                        

句子分析           

句法功能,句型             

过程/参与者、语气类型+情态、主题结构                

                

术语上的不同      

动词/谓语                   

直接/间接宾语/表语        

状语(附加语)             

分离语/联合语                     

名词/动词词组等           

限定成分+谓语            

补语                          

附加语

情态(联合附加语)

名词性/动词性词组                      

      系统功能语法无论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整个语言观都与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Chomsky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心理现象和生物现象;而系统功能语法则把语言文字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语言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交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因而是一种社会现象。转换生成语法则认为语言首先是“能力”,而能力是人脑通过遗传,先天就具备的一种机制,是人类生物的一部分,相当于人类天性中使我们长出臂和腿而不长翅膀的那些因素。

(2)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是句子,而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对象是话语。

(3)转换生成语法是以语言的组合关系为主的语法,其语法规则不是反映语言系统,而是反映语言的结构。系统功能语法则是以聚合关系为主的语法,其语法反映的主要是人们在语言运用中供选择的“意义潜势”。

(4)转换生成语法是以句法为中心的语法;而系统功能语法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为句法描写是句子生成的基础,语义解释是建立在句子句法描写基础上的。语义解释(他们称之为逻辑式)和语音表达处在语法的边缘,属语法的接口层次(interface level),它们联结着语法与语法外的其它系统。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结构是直接受意义支配的。他们必须借助意义来描写语法因为语言形式是语义的体现形式,因此,假如转换生成语法走的是一条“形式→意义”的路的话,那么,系统功能语法走的是一条“意义→形式”的路。

(5)转换生成语法注重对语言普遍性的研究;而系统功能语法侧重对语言个性的研究。转换生成语法把探索语言的共性作为首要任务,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要从纷繁的语言表象中发掘出体现人类共同语言机制的东西。系统功能语法不但重视对个别语言特点的研究,也重视对某一语言的各种变体的研究,因为他们的研究是以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情况为出法点的。

(6)在方法上,系统功能语法采用统计法和选择法,语法的系统都分别呈现各种“选择网络”。 转换生成语法采用的是来自逻辑学中的演绎法。

(7)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描写中采用的是“模块论”(modular)的方法,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自主”系统。按照该理论,在某个句子的加工和理解过程中,句法分析是一个独立而且先于语义等其他过程的自主过程。句法加工构成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只受句法信息的影响。如果把这个思想推而广之,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系统可划分为一些子系统,而语言系统只是其中一个,因此,语言系统独立于人类的其它符号系统,独立于语言应用的环境,即社会、文化和价值体系。系统功能语法则结合环境的社会功能来研究语言。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受语言所处的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研究语言,就得结合它的社会功能。

(8)在对语言的共性解释上,转换生成语法也与系统功能语法不同。前者把它理解为是因为它们是从同一个人类的生物属性遗传的结果。系统功能语法则解释为语言在人类社会中使用的共性所决定的。

(9)在对待语言获得这个问题时,转换生成语法采取的是“天赋论”的立场,而系统功能语法采用的是“环境论”的立场。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获得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特有的。所谓“儿童学习语言”,无非是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为某个系统定向,确定普遍语法的参数。外界并不能左右和决定儿童语言发展的模式。系统功能语法则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与学习其它技能的能力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人类主要通过运用语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与其他人交际,来学习语言。他们并不否认儿童具有天生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有通过运用语言,通过用语言与周围的环境交溶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8.2.阶和范畴语法

阶和范畴语法(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是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Halliday在他的老师的语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一套有关语言的完整的理论。到了60年代期,他本人放弃了这个模式,而转向对系统和功能的研究。道是Fawcette继承了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他的系统语法。较早系统地提出“阶和范畴语法”体系的是Halliday在1956年发表在英国《语文学会刊》上的论文“现代汉语语法范畴”。在这篇论文里,他提出了“阶和范畴语法”的基本框架,而在1961年发表在《词》刊上的论文“语法理论的范畴”里,他对“阶和范畴语法”作了全面的阐述。

阶和范畴语法是个由三个基本层次组成的语言模式(tristratal linguistic levels):实体(substance)、形式(form)和情境(situation)。实体是语言的原始材料。这种原始材料按照其不同表现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音的实体(phonic substance)和形的实体(graphic substance)。音的实体指语言的声音表现,是语音学研究的对象;而形的实体指语言的文字表现,属于笔迹学(graphetics)研究的范围。形式指的是一种排列,通过这种排列,实体成为有意义的事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形式决定实体的意义。例如,在英语里,e,t,a,这三个字母可以根据不同地排列,组合成tea和eat,因而有不同的意义。形式又可以进一不分为词汇(lexis)和语法(grammar)。词汇是语言的个体单位及它们能组成的结构,它描写语言中词汇及它的塔配意义(collocation)。词库中所有的具有某种塔配关系的词项可以归成一个集合。下表所列的就是属于不同集合的词项及其塔配:

        

 词汇集(lexical set)

塔配(collocation)

(1)   train        

distance

     bus         

go

     taxi

travel

     bicycle

trip

     aeroplane

far/fast

                   

                  

(2)  screwdriver       

handle

     hammer

carpenter

     saw

wood

     file

tool

     chisel

work/use

又如汉语里“教师、学校、上课、黑板”等显然与“小说、诗歌、散文”等属不同的词项组成的集。可见,阶和范畴语法中词汇部分的分析可以说是运用了语义场理论对词汇从统计学角度进行的分门别类。

     形式中的另一个部分是语法。这一部分主要描写词汇单位的分类情况以及这些类别组成的结构。因此,在语法里,我们可以区分类别之间的差别。所谓的类别就是一个成分所能有的各种形式,叫做聚合体(paradigms)。例如,在英语里,句子要么是主动句,要么是被动句,这就是两个聚合体。这两个聚合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语态系统“,其中,被动句和主动句各为这个系统中的项(term)。它们的差别我们可以这样定义:被动句就是“不是主动句”,但是在词汇里我们却不能这样区分table, desk, bench之间的差别。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属于语法,而属于词汇。语法层次上运行的系统必须是封闭系统。它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项的数目是有限的,是可以列举的。例如,英语的形容词性指示代词:this, that, these和those。又如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只有封闭的集合才能被称作系统,而系统里的成员方可称作“项”(term),而开放集合中的成员只能称作“项目”(item)。

(2)    系统中,项与项之间是互相排斥的,某一个特定的项A不能与其它项B或C或D相同。例如英语中,中位限定词间是相互排斥的。比如,我们不可说*this my book。

(3)    如果有一个新的项进入到该系统或原有的某个项在系统中消失了,那么,这将改变其它项的意义。例如,现代英语的“数系统”有二个项:单数/复数。这样,单数就指“一”,而复数指“二个或以上”。但是在希腊语里,“数系统”有三个项:单数/双数/复数。这样,在希腊语里,复数就指“三个或以上”。所以,“复数”的意义在双项系统和三项系统中是不一样的。而作为开放集合的项目就不样,我们改变集合中项目的数字并不影响该集合中其它项目的意义。例如,chair, seat stool是相同词汇集合中的成员。原来settle也属此集合,但后来消失了,而divan却进入这个集合,但是chair, seat stool的意义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打一个比方,系统中的项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就如同蛋糕与吃蛋糕的人,蛋糕只有一个,10个人吃和九个人吃,每人分得的分配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再举一汉语的例子。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有3个:他、她、它。但是在唐朝至民国之间这段时间里,第三人称的单数只有“他”,涵盖了“他、她、它”的所有的意义:

           即欲面见公。 (逸史,广记130)    “他”指被杀之女。

           栩栩无因系得。(许夤诗)            “他”指蝴蝶。

           玉儿不拟负。 (周奉行记)          “他”指东昏公。

  因此,那时“他”的意义要比现在广的多。

      阶和范畴语法认为语言的第三个基本层次是情景。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主题所指(thesis)、直接情景(immediate situation)和广泛情景(wider situation)。主题所指代表话题所涉及的客体或概念。直接情景指说话者当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及说话的目的等。广泛情景指说话者的语言背景、过去的经历以及听话者的相应情况。需要指出的是情景并不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下表描述的语言的三个基本层次及其分类:                    

                                           音的实体(phonic substance)→语音学(phonetics)

                  语        实体(substance)                                                

                  言                        形的实体(graphic substance)→笔迹学(graphetics)

                  基                        词汇(lexis)

                  本        形式(form)                                                       

                  层                        语法(grammar)

                  次                        主题所指(thesis)

                          情景(situation)    直接情景(immediate situation)

                                       广泛情景(wider situation)

     语言的这三个层次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毫无联系的,而是由两个中间平面(interlevel)将它们串起来的。实体和形式之间的区别是连接音的实体和形式的“音系学”(phonology)和连接形式的实体和形式的“形系”(graphology)之区别。音系学描写语法模式是怎样通过音的实体来加以表现的。例如英语里由于重音的着落处不同可以区分不同的词,如:‵contract (合同)  con‵tract(收缩);又如由于“音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区别:

            an aim     a name

            an ocean   a notion

            at ease    a tease

            I scream  ice cream

            nitrate   night rate

又如在汉语里,同样一句话,由于意群的不同划分,会改变句子的意义。我们知道语句重音落在意群的的中心语此上。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句子有10个音节,用三种不同的意群和节律重音来读,就可以得到三重不同的解释:

             (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1)这是客人问主人留不留他;(2)这是主人说不留他;(3)这是客人自问自答,他要留下,他按自己的主观原望替主人回答。

       而形系连接形的实体和形式平面,它表示语法模式和书写符号之间的联系,不过阶和范畴语法对此谈的并不多。

      连结形式和情景的中间层次是语境(context)。语境实际上是一个语义层次。但是由于Halliday对语义的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语义学”不一样,因此,这里他用“语境层次”来代替“语义层次”。这里的语境指的是非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它描写的是语言中的项目与实际的社会情景之间的关系,它们属于形式层次。这是因为Halliday认为语言本身是一个有意义的活动(meaning activity)。然而并不是所有这些层次都属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Halliday曾用(Patterns of Language)下图表示了语言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科学(Linguistic Sciences)

                     

 

语音学——————                      

             语言学——————————

实体    

声音的         

            

音系学      

  形式         

  语法

  词汇         

 

 语境         

     情景

 (非语篇特征)

 

      阶和范畴语法,顾名思义,是由“阶”和“范畴”这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的。范畴表达语言成分的不同分类及各种关系。范畴可分为单位(unit)、结构(structure)、类别(class)和系统(system)。语言就是靠这四个范畴来说明语法形式,它们是最高程度的抽象。这四个范畴互相关连,既无逻辑上的主次关系,也无顺序上的先后。阶在系统语法中用来表达范畴与范畴之间以及范畴与资料之间的关系的,一共有三个阶:

      (1)描写单位与单位之间关系的“级”(rank)。

      (2)描写结构与结构,类别与类别或系统与系统之间关系的“精密度”(delicacy)。

      (3)将理论框架中高度抽象的范畴与语言材料联系起来的“说明阶”(exponence)。

     单位指的是语言中载有语法模式的语段(stretches of language)。语言中的语段大小不一样。这些大小不一样的语段以等级体系(hierarchically)的方式在级阶(rank scale)上予以排列, 排列原则就是从上而下,由大到小。每一个单位(除了最小的单位)都包含了它下一层的一个或以上的单位。在级阶上排列的单位的数量随不同的语言而有所不同。但是从理论上讲,级阶上的单位不可能只有一个,因为等级体系不可能只有一个单位。此外某个单位的具体内容也会随不同的语言而有所不同。英语的“级系统”有五个项:

                              单位                                              

                              句                                                          

                      级          小句                                                        

                                   词组                                                      

                                   词                                                           

                                   语素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说句子比小句大,小句比词组大等等反映的是形式关系,不能根据朗读时间的长短或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因此我们决不能用语言片段的长短来判断单位的大小,所以,说句子为最长,语素为最短是错的。例如在现代汉语里,最短的句子可以只有一个词,例如:“好”英语里也有这种情况:“help!”。在举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

       (a) He came in.

        (b)  The boy who came in.

(a)是一个句子,而(b)仅是一个名词词组。从长度上看,(b)比(a)长,但在级阶上,(b)比(a)小。

单位之间的级阶关系(rank relation)除了上面谈到的特征外,还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1)它允许由上而下的“级转移”(rankshift),即处在某一级阶位置上的单位成为它平级的或比它更低一级单位中的一部分。例如:The boy who is sitting in the corner is my brother。短语the boy who is sitting in the corner包含了两个词(the ,boy),还有一个关系小句who is sitting in the corner。从级阶关系上来看,小句显然要比短语(词组)大。这种“级转移”可以多次使用。

2)它允许由下而上的“级转移”。这指的是一个单位可能充担低级、同级或高一级单位的结构成分,而不可能充当高两级或两级以上单位的结构成分。例如,一个句子不能直接由词或语素构成。

3)只有完整的单位才能进入更高一级单位

这最后两条限制说明所谓的“单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这里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充分解释原则”(Principle of total accountability),它要求每一个项目必须在所有的级阶上都能被说明。因此,上面我们举的“help!”将被解释为:这是一个由一个小句组成的句子,而小句是由一个短语构成的,这个短语又是由一个词组组成的。我们决不能说“help!”这个句子是由一个词构成的。单位与单位之间可以显现多种关系。例如,某一个单位可以和其它单位结合成一种单维,线性排列的“轴关系”(chain relation),Halliday把这种关系叫做“连锁轴”(axis of chain)。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and”关系:X+Y+Z+…。它可以与其它的单位在某个点上形成一个选择关系(choice relation),Halliday称之为“选择轴”(axis of choice)。用来表示在连锁轴上语段之间相似性的概念就是结构(structure),结构是组合关系的最高抽象。结构又可以分为位置(places)和成分(elements)。所谓的位置指的是一句话可分成的部分,而占据这些位置的叫做成分。例如,The evenings have turned very cold just recently如分成语素这个最低层的单位话,可分成:

The +evening +s +have +turn +ed +very +cold +just +recent +ly

                   10   11

这里每一个语素单位代表一个序位。这里一共有11个序位,但是,如果我们以词为单位来划分序位的话,那么所得到的序位数将会是不一样的。序位的多少是随切分所依据的不同的级阶而有所不同:

 

 

 

 

 

 

 

句子

 +The evenings have turned very cold just recently┉ +

                      1

小句

 +The evenings have turned very cold just recently + ┉

                      1

短语

 The evenings +have turned +very cold +just recently

                             4

 The +evenings +have +turned +very +cold +just +recently

                        8

语素

 The +evening +s +have +turn +ed +very +cold +just +recent +ly

                    10   11

     如前所说,结构是组合关系模式的最高抽象,因此它是语段组成的一种线性关系,但从它们之间的形式关系来讲是“顺序”(order),不是“序列”(sequence)。顺序表达的是成分之间的形式关系。序列是一种比起顺序来说是较低层次的抽象,顺序可以借助序列表现出来,当然,也可以不借助它表现出来,这样我们就有几种可能性:

(1)    序列上有差别,而顺序上没有差别。这指的是一种顺序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序列,即“同形异构”。例如“主语+谓语+宾语”这样一种顺序在英语里可以表现出三重不同的序列:

            顺序                      序列

                                       My father turned off the radio.

            My father turned off the radio   My father turned the radio off.

                                       The radio my father turned of.

(2) 顺序上有差别,但序列上却没有差别,即“同构异形”。 Halliday曾用Sinclair的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顺序                      序列

           The man came from the Gas Board

          (=The man from the Gas Board came)

                     主语           宾语     The man came from the Gas Board

          The man came from the Gas Board

            主语  谓语     状语

(3) 序列完全表现顺序。例如英语小句的顺序为“主+谓+宾”,因此下例(a)完全表现了(b);

             顺序                      序列

 (a) Jim drove the car       

       主 + 谓 +宾      →  Jim drove the car

        Halliday认为英语的小句可以分成4个序位,并借用传统语法中的“主语”(S)、“谓语”(P)、“补语”(C)和“附加语”(A)来分别称呼这些序位。这些成分可以参照次一级的单位来定义。例如,P是由那些被称作动词的类来充当的。有些成分可以出现不至一次,例如补语和附加语。对于名词性词组(nominal group),Halliday认为可分为“修饰语”(modifier, M),“中心语”(head, H)和“后修饰语”(qualifier, Q)。在名词性词组里,除了中心语外,修饰语和后修饰语可以反复出现,因此,名词性词组可描写为:

             (M…) H(Q…)n

这样下面的句子就可以描述为:

      (1)a)    Jim drove the car into the village.

           b)             A

       (2)  a)   all the old books on the shelf

                M M      Q

但是,不论是SPCA也好,还是MMMHQ都只是对小句或名词短语作粗线条的描述,即“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它说明的是有关结构中最少数目的成分(minimun number of elements),但是如果我们要对某个结构分析得更细的话,那么,我们就需要引进另一个“阶”的概念,即:“精密度阶“。

       精密度是表示范畴的区别或详细程度的阶。它是一个连续体,其极限的一端是结构和类范畴中的基本等级,其极限的另一端是对该等级不能在作进一步区分的语法关系。如对上面(2)作进一步的分析,可得到二次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all, the是限定词(D),old为形容词(E),并且还可以区分出三次结构,其中,all为前位限定词, the为中位限定词。下图中,Da=前位限定词,Db=中位限定词,P=介词:

 

 all  the   old   books  on  that   shelf

一次结构

              Q

二次结构

               c

三次结构

 Da Db            Db    N

通过把精密度与结构相集合,Halliday把结构描写成一个语法里的连续体(cline),结构随这向词汇的进一步推进,它所表示的语法关系也越来越具体,抽象程度不断降低,直到最后由词汇接管。

     “类”(class)指的是在高一级结构中的,充当某一成分的某个单位的一组成员。类表示的是一种聚合关系,因此,它是为了描写某一级单位中存在于某一组成员中的相似性而设立的范畴。这里的相似性是指该组成员在高一级结构中出现的位置而言的。例如,动词性词组是在谓语的位置上出现,副词词组总是在附加语的位置上出现。名词性词组则被称为“兼类”(cross-class),因此,它可以在主语和补语的位置上出现。这种划分类的标准语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家们按分布来划分类的方法是很相似的。需要指出的是,在阶和范畴语法中,类的名称不是依据有关单位的内部成分的关系来决定的,而是依据在结构中的功能(即所处的位置)来定的。例如,出现在附加语的位置上的一组成员被视为状语,即包括了以副词为中心词的词组(如:very slowly),也包括了介词短语(in the city)。依据单位的内部结构来定义的一组单位则被阶和范畴语法称为“型”(type)。类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它们互为前提。类总是按照高一级单位的结构来定的,结构总是按照低一级单位的类来定。类与结构之间的差别相当于传统上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差别。精密度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类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区分出:一级类、二级类等。二级类的产生主要通过场个途径:

(1)类的精密度随结构的精密度而变化。例如在上面的(2)句中,all ,the ,old等在一级结构中都被标位“修饰语“(M),但是在二级结构中,它们也进入了二级类;all ,the 为限定词;old为形容词。

(2)依据不同的位置对属于同一级类的成员进行再分类。例如,all ,the同属“指称词”(deictics)类,但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位置进行再分类。

(3)不同类之间由于要保持“一致关系”而引起的次类,类似转换语法中的“语素—句法词”(morpho-syntactic words),如名词的单数与复数的分类。

   从以上这三点,我们可以看出类是属于句法的,与词法无关。类、结构和精密度的关系可以描述如下:

                                     精密度阶

                   精密度最浅                                    精密度最深

                   最高抽象

                                  一级结构            二级结构

               

               

               

                                                      二级类

                    数据          一级类

系统、范畴、数据旨在说明一系列类似项目中为什么出现这个项目,而不出现另一个项目。它要说明的聚合抽(选择抽)上的模式。系统是封闭的。关于他它的特征前面已谈过。在阶和范畴语法的早期,系统和其它三个范畴一样的重要,后来系统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直至最后成了最重要的概念。

     在语法描写的精密度最后层次上,语法将直接连接数据,因为语法的最后陈述将规定某个特定系统中哪一个项目将实际在语篇中出现。所谓在语篇出现在阶和范畴语法中就是用“说明阶”来表示的。说明阶就是将理论中的范畴与实际的语言数据联系起来。把语法、词汇层和音位学的抽象同实体的语音(或书面)材料联系,描写朝实体材料接近了一步,就是沿着说明阶走了一步。例如,从作为分句结构一个成分的谓语到动词词组就是向实际材料接近了一步;从动词到及物动词这一次类的一个词汇成分的like,又向材料接近了一步(即抽象程度更小)。当like这个动词最终被成为一个说出的声音(laik)或用实际的字母序列写作“like”的时候,就达到了说明阶的极限。以下面的句子为例:

       The little boy was sitting in the corner.

其中,词组the little boy充当整个小句(同时又是句子)的主语,连接范畴S(即主语)到最后的语法结构(这个最后的语法结构包括充当限定词的指称语,充当修饰语的形容词以及充当中心语的名词)。说明链可以表述为:小句的S成分由名词性类的词组单位来说明,它从数的系统里选择了[单数]项。该词组有一个包含了M、M和H三个成分构成的结构,而修饰语(即M)被详细地区分为:限定词(the)和形容词(little)。限定词是由属于指称类的某个词来实现的,再精密一些,是由冠词来充当的,修饰语是由属于形容词类的某个词来实现的,而中心语是由属于名词类的某个词来实现的,再精密一些,是由可数名词充当的。形式的最终说明是形式项,但它还要和实体层联系,因此,the little boy在音位层用(T[ litl bCi)说明:主语↘名词词组↘修饰语+修饰语+中心语↘限定词+形容词+名词↘冠词+形容词+可数名词↘the little boy↘(T[ litl bCi)

     由于每一个范畴都与语言数据有各自的联系,可以认为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说明阶,如:

                范畴                          说明

                单位:词组                    the little boy

                结构:冠词+形容词+名词       the little boy

                类:  名词词组                the little boy

                系统: -名词词组              the little boy

                       -动词词组

                       -形容词词组

                       -副词词组

8.3.系统语法

     进入50年代之后,Halliday语言理论的研究重点与先前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语义层进入了他的语法理论中。

2)比以前更重视对于作为语言分析四个基本范畴之一的“系统”的描写,并将其置于核心的地位。与在“阶和范畴语法”时不一样,“系统”已不在被简单地看成是结构中某个位置上的单一的选择集合,而是把系统砍成是作用于某一级单位或类上的一些列系统所组成的网络。显然,在系统语法中,系统的概念指的是存在于各种系统中的关系。正由于在这个时期(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系统被置于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个时期的Halliday语言理论被称为“系统语法“。

如前所说,结构指的是语言单位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建立在组合轴上的一种抽象的语法关系,例如,

      The river was flowering.

这句包括了两个项目(items):the river和was flowering,它们分别被归为名词性词

组和动词性词组,但是我们用“名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并不能表示它的结构,因为我们并没有把两者的关系交待清楚。我们只有用“主语+谓语”这样的形式才能描写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语”和“谓语”等可以被看成是“结构成分“(elements of structure)。the river在上面的句子中具有主语的“价值”(value),同时,它本身有是属于“名词性词组”类的一员。结构成分与类的区别在系统语法中是很重要的。结构是由关系组成的集合,而结构成分是按照这种关系定义的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单位在句子中具有什么价值并不由它的固有的性质决定的,而是依据它与句中其它单位的关系而决定的,因此,它是相对的和功能的。请比较:

     I saw the river.

在这句中,同样的名词性词组the river却充当了补语的结构成分。而“类”是由项目组成的结合。,它用来实现类似于“主语”、“谓语”等这类价值。某个单位属于哪一个类,那是固有的,由它们本身属性决定的。让我们来打个比方:类相当与象棋中的棋子是由什么材料来做的,比如是用木头做的,还是用塑料做的。塑料做的棋子归为一类,木头做的棋子归为另一类。这种归类是由棋子的材料决定的,与其它的棋子无关。至于某个棋子充当什么作用完全取决于它在整个棋盘中与其它的棋子的关系而定的,而不管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例如,要是“兵”不够用了,我们就可以借用一个泥做的棋子来充当“兵”这个价值。同样,在语言中,如同我们在前面所谈到的,附加语可以由付词、介词短语和名词性词语等不同的类来充当。

      如果结构指的是语言单位在组合轴上的抽象关系的话,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区分两种基本结构:单变结构(univariate structure)和多变结构(multivariate structure)。所谓的多变结构指的是含有一个或以上变项的结构,因此,在多变结构里,不同的变项在结构中只有出现一次,即:X·Y·Z。在多变结构中,不同成分代表着结构中的不同的价值。以名词性词组为例: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与中心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在多变结构中,序列只是表达结构的一种可能的方式。而单变结构指的是只含有一个变项的结构,因此,这种结构中的成分只是同一个变项的重复,可以表示为:X1 ·X2·X3…Xn例如,cats, dogs, and, horses。

     单变结构由可以分为两种:并列结构(paratactic structure)和从属结构(hypotactic structure)。在并列结构里,成分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序列的关系,也就是说第1个项目的结构价值与第2个的不一样,第2个的与第3个的不一样。依此类推,并列结构既可以表示“并列关系”(co-ordination),如:cats, dogs, and, horses,也可以表示“同位关系”(apposition),如:today, Tuesday, the second of August。不管它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成分间的关系都是可传递性的(transitive),即在一个由多个成员组成的序列中,第1个和第2个的关系,和第2个与第3个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丛第1个和第3个之间的关系中获得。用逻辑式来表达的话就是:[R(x1x2)&R(x2x3)]→R(x1 x3)。例如,today等于Tuesday,Tuesday等于the second of August,那么必然today等于the second of August。由此可见,并列结构中,序列完全是固定的,即序列反映了成分的结构关系。与并列结构不同,在从属结构中,成分间的关系是非传递性的(non- transitive),也就是第1个成分与第2个成分,和第2个与第3个之间的关系不能传递给第1个到第3个之间的关系中:[R(x1x2)&R(x2x3)]→R(x1 x3)。例如:

       Staff salary increased.

这句显然与Staff  increased是不一样的。此外,在从属结构中,序列仅仅是实现有关价值的形式之一,序列并不是由结构顺序所决定的,故我们可以说:

a)  I ‘d come if you’d telephoned before I left.

b)  If before I left, you’d telephoned before I came.

c)  If you’d telephoned if I left, I’d come.

由此,我们可用下表将Halliday的结构分类描述如下:             并列结构

                                                         单变结构

                                                结构                     从属结构

                                                         多变结构

      在系统语法中,Halliday认为语言是由众多的小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的系统。联结这些大小不一系统的是“系统网络”(system network),因此,在某一个系统内所作出的选择可能会与从另外一个系统中所作出的选择一起出现。它可以有两种方式:在不同的系统里所作出的选择彼此毫无依存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系统称为“同时性”(simultaneous)或“无序性”(unorderal)或者,对某一个系统内所作出的选择意味着对另一个系统内作出选择,它们具有一种从属关系。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有序的”(hierarchically ordered)或“从属的”(dependent)。Firth对系统的理解属于前例,而系统语法中的系统属于后例。例如在下面的小句的系统网络中,“陈述/疑问”是按照“指示句/命令句”这个系统的层级顺序来排列的。对“陈述”或“疑问”特征中任何一个的选择都意味着对“指示句”特征的选择。下表是英语中小句的系统网络:                         

                                                     Yes/No

                                     疑问→

                          指示句→            “Wh”

                                                               肯定

                                           陈述→         →   感叹

                                                          →   没有附加疑问套语

                    小句→                                     有附加疑问套语

                                           弱祈使 →      →   排它性的

                                                               包容性的

                               命令句

                                           希求式

     Halliday认为,系统语法发展到现在(1997)一共总结出英语有大约1000个这样的系统。在上述系统中,“弱祈使”或“希求式”都要具备“命令句”这个特征,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从属关系(dependant)。要想选择“希求式”,首先,要选择“命令句”这个特征。这个从属关系也可用“入列条件”(entry condition)来表示,即上面的例子中,“命令句”

就是入列条件。位于右侧的,即“弱祈使”和“希求式”则被称为选择表达。入列条件和选择表达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某个条件既可以是选择表达,也可以是入列条件。如表中的“疑问”特征相对“指示句” 特征而言,是一个选择表达,但相对“Yes/No”和”Why” 特征而言则是一个入列条件。当系统中被选择项本身不再作为入列条件的话,我们就说该项已到了选择尽头,也就是选择中止了。如上表中的“排它性”和“希求式”。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成7个基本的网络形成:

                        

     a→                

                      

    如果a,那么,要么x,或者y。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ax和ay两个可供选择的表达。例如,上表中的“疑问”这个系统,你要么选择“Yes/No问句”要么选择“Wh问句”,不能既是“Yes/No问句”又是“Wh问句”。

                    

       →                

                   

     如果a或b,那么,要么x,或者y。与上面的不同,这里的入列条件不是简单特征,而是复杂特征。即我们可以有ax,ay,bx,by,abx,aby。此系统是入列条件为析取式的系统。例子见下面例1

   a-                 

        →              

   b-                

    如果a和b,那么,要么x,或者y。因此,我们有abx,aby。系统是入列条件为合取式的系统。见例2。

                      

      →                 

                   

                    

      →                     

     如果a,那么,同时要么x,或者y和要么m,或者n。在这里我们有两个子系统: x/y和m/n。这两个子系统是用合取选择联系起来的,因此,我们就有axm, axn, aym, ayn四种选择。Halliday称它为“同时性系统”(simultaneous)。 见例3。

 

 

                       

       x →              

a →                  

                       

  如果a,那么,要么x,或者y;如是x,那么,要么m,或者n。这里也有两个系统:x/y和m/n。对m/n来说,它的入列条件为x;而对x/y来说,它的入列条件为a。据此,我们有:axm, axn, ay三种选择表达。例如在上图中,我们可以有“指示句”+“疑问句”+“Yes/No问句”:Is this your bag?此系统为精密度序列系统(delicacy ordering)

               *®   

        →              

                     

           ®*   

        →              

                     

  如果x,那么,同时m。他将它称为“条件标记”(conditional marking)

                       

           →            

                    

                中止‖       

           →            

                继续      

 

 

  如果a,那么,要么x,或者y;同时再从相同的系统里进行进入和选择。在这里,如果选中了“继续”特征,这意味着可退回到原先的入例条件,重新从x/y系统中进行选择,直到最后选中了“中止”特征为至。此为“递归性网络。见例4。

例1.                                                                                祈使                         有附加疑问套语

                   语气类型→                            →   没有附加疑问套语

                                           陈述

                                 直陈→                                      

                                           疑问

       对“有附加疑问套语”这一系统来说,它有一个入列条件:陈述,如:Bob is a nice boy, isn’t he? 但是这个入列条件同时也对祈使开放:[You]saddle the horse, will you?

       例2.           前舌音            长前高舌音

                                

                       高舌音            短前高舌音

      

例2.                                                                                祈使

                   语气类型→             陈述

                                 直陈→   

         句子                             疑问

                                肯定

                   归一度→

                                否定

由于它是一个“同时性系统”,故我们有下列情况:

         

 

语气类型

         

 

直陈

祈使

归一度:  

肯定

Susan came in from the cold.

Come in from the cold.

         

否定

Susan didn’t come in from the cold.

Don’t come in from the cold.

 

 

 

 

 

 

 

      例4.                         并列关系

                          相互依存→

                                       主从关系

                                                   语辞

                                       投射→

          句组            词汇语义→               思想

                           关系                    解释

                                       扩展→      延伸

                                                   增强

                                     ‖中止

                          重复  →                                                                       

                                       继续

 

 

 

      对于系统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体现说明”(realization statement)。系统语法中的体现源于“阶和范畴语法”中的说明阶。Halliday使用“体现”来代替说明阶是受到了美国的层次语法的创史人Lamb的影响。它用来说明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层次间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借助于体现说明,“体现”将系统网络中的语义特征与结构单位联系起来。体现说明可以被看成是与选择相连的有关结构限制的一种命题。按照Halliday(1994,《语言与语言学百科全书》)最新的观点,体现说明有偿种:

(1)插入(insert),即系统中的一个项目在体现时可要求插入一个特定的成分。具体来说,可以有两条插入说明:

(1)如果选择了陈述语气,应在小句结构中插入“主语”成分。

(2)如果选择了完全小句,应在小句结构中插入“谓语”成分。

     (2)重合(conflation),即在系统网络中,如果我们同时选择的两个功能成分在结  构中体现时,就会出现重合。例如,我们可以把“主语”与“主题”重合起来。例如,

        

My aunt

was given the present by

Susan

主位

主语            

 

 

 

 

      (3)定序(order),即按照另一个成分来给某一个成分定序或将它固定在某个定义了的位置上。系统中的某一项有时要求结构中的某些成分要又一定的序列。例如,我们将有限助词定序在主语前,构成疑问句:Did you ask a lot of questions?

       (4)分类(classify),系统中的一个项在体现时要求从形式项的次类中选出一个形式项,因此,我们需要对某个项进行分类。例如,假如我们将一个过程(process)分类为“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是,所体现的谓语动词要求从动词词组中表示“认知”的小类中选择一个动词,比如:think, know, understand等,但不能选择see, like等,因为它们属于“感觉活动”和“情感活动”。

(5)预选(preselect),即在低一级的层次上,预选某个特征。例如在体现为名词性词组时,可一预选表示人的集合名词。

(6)语化(lexify),即系统中的一个项在体现时,赋予它某词项。例如,我们可以主语赋予it:It is three o’clock.

当线路(path)经过了整个系统网络之后,由在不同的功能部分里所作出的“选择说明”(selection statement)就形成了。当网络被穿越的时候选择就和说明一起被留传了下来;同时新的体现说明将继续形成。选择说明构成了对某个项语法描写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借助于系统网络来对组合模式的描写使得Halliday可以以他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深层语法。系统的描写可以看成是对结构描写的补充。假设我们可以我们可以证明结构描写可以从系统的描写中衍生出来的话,那么,就可以把系统的描写当作是体现的底层形式。(underlying form)。如果是这样的话,结构就会变成完全是可以预测的了。毫无疑问,由这个推理所隐含的有关明晰语法的概念最初是来自Chomsky的工作。

我们在前面已提到,在系统语法里,Halliday认为语言项目之间的组合关系要比它们之间的聚合关系更重要。系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底层形式,而这种底层语法是一个具有语义意义的语法(semantically significant grammar)。这种有语义意义的语法,他称之为“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按照他的观点意义潜势是依照功能组合的。Halliday之所以要提出观点是为了要回答诸如“语言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问题。当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通常可以说”语言的本质与我们对它的要求和它所行使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然而,语言所能行使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他认为仅靠罗列它的用法来解释语言是做不到的,因为这样的单子会是无限的。Malinowski关于语用功能和魔术功能的区别以及Bühler关于表达功能和表意功能的区别主要是为社会学研究和心里学研究服务的。Halliday想要说明的是与解释语法结构有关的语言功能,而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如果我们从语法里寻找的话,是无法解释为什么要做这样或那样的区分。只有当我们仔细研究意义潜势时,我们才会法现纷繁复杂的选择可以结合成极少数的几个相对独立的网络,而这些网络相当于一些基本的语言功能。这就使得我们能够说明与理解语言结构,而不是与社会学研究和心里学研究服有关的那些不同的语言功能。

这些语言功能可以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基本功能构成了语法形式单位的三个不同的原则,表达了三个极其不同的,并且彼此独立的底层选择。在句子中,它们彼此影响,表达了经验意义、言语功能和话语构成。它们在Halliday的语言理论中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至在他后来的理论中,他的语法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三个元功能来进行的。通过它们,三种不同的的结构彼此映射产生出某个句子,而这个句子同时实现了三种意义:“信息”(与语境有关的意义)、“表达”(指“内容”意义上的意义)以及“交换”(作为一种行为的意义)。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由不同的的片断所表达的分割的部分,而是散见在整个结构里。

8.4.功能语法

8.4.1.功能语法发展概况。

   Halliday的系统语法发展到60年代之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开始呈现出的功能的倾向,他声称语法的目的就是要反映语言为之服务的那些基本的要求。从1967年起,他便将深层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的探讨与语法的功能部分联系起来,认为功能理论应该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语言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到了70年代中、后期,Halliday对功能语法的态度略有变化,主要涉及到功能部分在整个系统语法中应处于哪个平面上。最初,他认为功能部分应属于“词汇—语法” 部分,到了《语言的功能探索》一书发表的时候,他的立场又有变化:一方面,他仍然认为功能部分属于“词汇—语法” 部分;另一方面,他认为有迹象表明,功能部分从本质上来说应是语义的。在《作为社会语义的语言》(Language as social semantics,1975)一文中,他的立场完全发生了变化:把功能部分归入

语义系统,但同时认为它在词汇—语法中作为离散的选择网络而存在,只是到了后来(1977)才将及物性、语气和主题等功能部分完全归入语义层面。之后一直坚持这个立场。

8.4.2.功能语法中的元功能

     1968年Halliday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语法中的四个功能部分: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人际功能(speech/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discourse function,后改为textual function)。70年带之后,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合并为“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从而形成了“人际功能”、 “概念功能”和“ 语篇功能”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都与语义有关。不过,他仍认为,“概念功能”是对所有语言使用来说是语言系统中一个主要的意义部分。另外,在三个功能中,“ 语篇功能”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元功能”(metafunction),对它的使用者来说,是人们行事的手段,然而,它们必须依赖“语篇功能”才能实现,因此,后者是工具性的(instrumental).

      “人际功能”、 “概念功能”和“ 语篇功能”构成了语言的语义系统中的功能部分,语法使得它们在语篇的每个点上都发挥作用。句子结合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意义。这种意义分别代表着上述的三种功能:即作为信息的句子;作为交流的句子和作为表达的句子。它们分别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予以实现:

             功能         表达       意义

         概念功能                    信息

         人际功能                    交流

         语篇功能                    表达

上述的不同意义构成了句子的三个不同的结构,分别表达句子语义的一个部分,然后,彼此映射,生成某个言语(wordings)。

     概念功能是指语言用于表达内容的功能,它使得资源有利于解释我们周围和我们内心中的经验。概念功能主要是由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 sysytem)来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及物性不同于传统语法中的及物与不及物的概念。传统语法着重于动词于宾语的关系,而Halliday所说的及物性是从语义区别的。例如:

(1)Bob kicked the dog.

(2)Susan laughed.

按照传统语法的分法,(1)的kicked是及物动词,因为它后面跟着宾语the dog;而laugh是不及物动词,因为它后面没有宾语。但是按照功能语法对及物性的理解,两个过程都是及物的,差别仅在于过程是涉及一个还是两个参与者。及物性是通过不同的过程来反映主客观世结的。过程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的:

1)过程本身(process)

2)与各种过程又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s)

3)与过程又关的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s)

通常情况下,过程是由动词词组来实现的;参与者是由名词性词组来实现的;环境成分是由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来实现的。

语义角色

  过程

参与者

环境成分

词汇—语法

(实现)           

动词词组

 

名词性词组

 

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

     

 the dog

chased

the cat

 lazily

in the garden

参与者

过程

参与者

环境

环境

名词性词组

动词词组

名词性词组

副词词组

介词词组

    起先,Halliday区分三种主要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到了80年代中期,他又进一步区分:行为过程(behaviou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是做事的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它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动作者”(actor)和“目标”(goal)。当两者都出现的时候,这个子就是及物的;当只有“动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个句子就是不及物的,例如:

The cat

caught

the mouse

动作者

过程

目标

除了表示这种具体的事件外,物质过程也可以表示抽象的:

The mayor

dissolved

the committee

动作者

过程

目标

      心理过程是指用来表示“感觉”、“反应”、“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必须有一个感觉者(senser)和现象(phenomenon)。尽管有的“现象”只是隐含的,并不明确出现在句子中。Halliday区分三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感受(perception):表示所见所闻;反应(affection/reflection):表示喜怒哀乐、害怕等和表示思想、知道、理解等的认知(cognition):

   I

 like

Bob

感觉者

过程:反应

现象

 

   I

 believe

Susan

感觉者

过程:认知

现象

 

  We

 heard

it coming

感觉者

过程: 感受

现象

      Halliday(1984,108—110)认为心理过程与物质过程有五个方面的区别:

(1) 在心理过程里,感觉者应是“人”或类似人的,其主要特征是有“知觉的”(consciousness);而在物质过程里,参与者并不要求一定具有这种特征。

(2) 在心理过程里,被感觉的、被思想的不仅可以是“事物”(thing),而且还可以是“事实”(fact);而在英语里,用来表达这种“事实”的典型句型为:that从句或 the fact that---;而物质过程只能表达事物。因此,当我们碰到the fact that his father was ill upset him时,我们知到upset在这里用作心理过程。

(3) 在英语里,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差别还可以表现在“时态”上,心理过程常用一般现在时,物质过程较多地用进行时。

(4) 心理过程在语言中表现为一种双向的过程,即:感觉者与现象根据不同动词都有可能作为主语,例如:Mary liked the gift或The gift pleased Mary;而物质过程不存在这种双向的过程。

(5) 由于物质过程表示的是“做事”,因此,它可以被do代替,我们也可以用do来对它进行提问:What did the cat do?而心理过程却不能着样做,如我们可以说:What John did was to know the answer.

关系过程表示的是两个参与者之间关系的过程。Halliday(1985)认为英语主要有六种关系过程:

类型         方式

(i)归属(a是x的属性)

(ii)识别(a认同于x)

(1)内包式(x是a)

Sarah   is       wise

载体 关系过程   属性

Bob     is    the leader 被识别者 关系过程   识别者

(2)环境式(x处在a)

the fair  is    on Tuesday

载体   关系过程   环境因子

tomorrow   is    the 10th

被识别者  关系过程  识别者

(3)所有式(x具有a)

Peter  has      a piano

拥有者 关系过程  被拥有者

Peter’s   is      the piano

被识别者  关系过程  识别者

如图所示,属于“归属”方式表示关系过程的句子含有两个参与者: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而属于识别方式表示关系过程的句子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认识者(identifier)和被认识者(identified)。

       有感于以上的三个过程还不能概括所有的语言现象,Halliday又补充了三个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行为过程指的是生理活动的过程,如呼吸、做梦、微笑咳嗽等行为。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有意识的参与者。行为过程的特征介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之间。

      言语过程指说话、告诉等过程。言语过程除了说话者外还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听话者(receiver);另一个是说的话,即讲话内容(verbiage)。例如:

  he

  told

Susan

A pack of lies

说话者

言语过程

听话者

讲话内容

      在英语里表示存现过程的有小句:

      There was a little guinea-pig.

      There seems to be a problem.

      There has been a phone call.

动词后面的名词成分叫做存现者。不同的过程在语法上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物质过程

通常表现为

现在进行时

心理过程

通常表现为

一般现在时

关系过程

通常表现为

一般现在时

行为过程

通常表现为

心理过程和物质过程的结合

言语过程

通常表现为

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的结合

存现过程

通常表现为

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结合           

      有许多动词,由于是多义的,可以在不同的句子里充当不当不同的过程,例如make:

      They made the watch. (物质过程)

      The film made me sad. (关系过程)

以上我们在讨论过程的时候,涉及到了一些参与者。这些参与者都跟表示过程的动词直接有关,还有两类参与者:受益者(beneficiary)和范围(range),其中,受益者又可进一步分为:领受他人所给之物的“领受者”(receiver)和服务的对象“委托者”(client),它们是间接的参与者,通常借助于介词与动词发生关系。

  I

 gave

my love

A ring that has no ring

动作者

物质过程

受益者:领受者

目标

 

 Fred

bought

Laura

A present

动作者

物质过程

受益者:领受者

目标

 

the dormouse

crossed

the court

动作者

物质过程

范围

      英语小句中的环境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以11种:

 

 

 

 

 

 

 

 

 

 

 

 

 

时间

When?

We have to be there early on Tuesday.

空间

Where?

She lives in London.

时间

for how long?

She has lived there for eight years.

空间

how far?

It slid halfway over the floor.

手段、质量、比较

(How?)

Daddy went off quite happily at 7:40.

He answered with a smile.

who/what with?

 

She returned and remained at the hotel as an inoffensive tourist

动因

原因(why?)

 

We have to be there early as it’s Friday.

 

目的

what for?

He popped over for a chat.

附加

让步

Despite his eagernes she ’unlikely to succeed.

利益

who for?

He is doing the shopping for me.

结果

what into?

Aren’t you growing into a big girl?(becoming a big girl)

事情

what about?

I’ll wager he learns more about you than about him.

视角

from what point of view

To a great mind, nothing is little.

尽管从语法上来说,我们可以分出六个过程,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所有这些过程都有相同的结构方式,它们都包含一个变项动源于,即使动词性和非动词性的(ergative/non-ergative)。Halliday认为每一个过程都有一个起关键作用的参与者,即使过程得以实现的参与者。称为“媒介语”(medium)。对于物质过程来说,媒介语在及物动词句中是受事,在不及物动词句中是施事:

the boat

sailed

媒介语

过程

 

Susan

sailed

the boat

施动者

过程

媒介语

通常情况下,媒介语在过程中必不可少,而且从来不用介词,直接入句。“过程+媒介语”构成了英语小句的核心。除此以外可以跟其他参与者,交常见的是“施动者”(actor)。

      语言的“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可以借助它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动机、判断等功能。我们在日常交往中,总是在不断地交换角色,但不外呼是在“给予”(giving)或“需求”(demanding)之间进行选择,而所交换的可以是货物和劳务(goods-&-services),也可以是消息(information)。

           交换物

交换角色

(a)货物和劳务

(b)消息

(1)给予

提供(没有典型的体现式)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声明(典型的体现式是陈述句)

I had to make the tea myself.

(2)需求

命令(典型的体现式是祈使句)

Make me some tea!

问题(典型的体现式是疑问句)

Do you take sugar with me?

      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mood)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英语中的小句是借助语气来组成的。语气表达的是主语和小句中动词词组中的限定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任何一个直陈句(indicative clause)来说,它都是主语与限定成分组成的。当语言用以交流信息时,主语加限定成分构成的小句以“陈述”(proposition)的形式出现,这时,它可以被肯定或否定,也可以被怀疑、坚持、希望、要求等。而当小句以“提议”(proposal)的形式出现时,就不能被肯定或否定,而只有执行或不执行。直陈句的语法上主语是那个在附加疑问套语中被用代词指代的那个成分。

      限定成分是动词词组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表达(1)“基本时态”(primary tense);(2)“情态”(modality);(3)归一度(polarity).它们可以用图表示为:

时间品词

过去

现在

将来

did , was

had,  used to

does , is

has

will, shall

would, should

情态品词

can , may

could, might

will

would, should

is to, was to

must, ought to

need

has to, had to

      在直陈句内,有两类语气,它们的差别在于主语与限产成分的不同顺序:

      (1)主语在前,限定成分在后            陈述句

      (2)限定成分在前,主语在后            是非问句

      (3)在wh-问句中;(a)wh成分作主语时位于限定成分之前;(b)其它成分作主  语时位于限定成分之后。

      除了上述两种语气外,还有第三种语气,祈使句。Halliday认为祈使句中的主语是被省略了。

the duke

has

given that teapot away.

主语

限定成分

剩余部分

语气

 

Why

were

you

given that teapot

WH

限定成分

主语

 

 

 

剩余部分

 

drown

a mermald

谓语

补语

                 剩余部分

      小句除了语气部分外,其余的全是“剩余部分”(residue)。剩余部分一般包括三类功能成分:一个(只能有一个)谓语,一个或二个补语和最多可达7个状语,按“谓语^补语^状语”的次序排列。补语是剩余部分中有可能充当但没有充当主语的成分,包括传统语法中的间接和直接宾语、表语,而状语是不能充当主语的。

      人际功能的另一部分就是情态系统。在这里,Halliday提出了意义“归一度”的概念。所谓的归一度是指肯定和否定两极。两极之间还有中间状态,他称之为“情态”(modality)。广义的情态还包括“意态”(modulation),而狭义的情态仅指表达陈述的情态,意态表达提议的情态。狭义的情态与意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   情态在韵律上可以贯穿全句,它可以由情态动词来体现,也可以由象possible, probably这样的副词来体现,或两者的结合may possibly,也可以是情态形容词possible,likely,甚至还可以用声调系统来体现。而意态可以be able to, be obliged to来代替情态动词。

(2)   情态与意态在句法上也有反映。Halliday认为想can, may这样的中性情态与完成式连用时只能被看成情态,不可能是意态。

      “语篇功能”属于语义的范畴。语篇意义与语境有关。这里的语境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小句的语篇功能就是组成信息的功能。在小句层面上,最主要的语篇系统是主位结构(themantic structure)。

      信息是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构成的。主位+述位就构成了一个主位结构。小句中某个成分因被置于句首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即主语,它是说话人传递信息的出法点,是小句关涉的对象。除了主位外,信息的其他部分为述位。Halliday关与主位与述位的论述显然是受到了布拉格学派的影响,然而,Halliday的一大贡献是他指出了布拉格学派把信息结构和主位化,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混在了一起。他认为(1985,38)主题(topic)和主位的内涵是不同的。主题通常只指一类主位,即分句中在概念结构里具有某种功能的第一个成分,另外,主题的概念包括涉及音位层的已知信息。

      主位通常由(1)名词词组;(2)副词词组和介词段语;(3)句子充当:

 

 

 

   主位

  述位

Bob

That Easter egg

At Easter

Very soon

What Bob gave to Susan

gave Susan that Easter egg

was given to Susan by Bob

Bob went to see Susan

they were eating Easter egg

was an Easter egg

 

我们有时也会碰到“谓语主位”(predicated theme):

       It was an Easter ebb that Bob gave to Susan.

      我们可以根据主位的内宾结构,分为“单项主位”(simpleTheme)和“多项主位”(multiple Theme)。所谓的单项主位指该主位包含只有一个成分,如上表中的例子。与此对应的是多项主位,它是指该主位有一个以上的成分构成的。构成多项主位的原则是:句首成分如果不是主语、补语或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的壮语,那么,句首成分跟后面紧接成分共同构成主位。多项主位的排列次序为:语篇成分^(人际成分)^(概念成分)。人际成分和概念成分是可有可无的。(Halliday,1994,55)

Well

but

then

Ann

surely

wouldn’t

the best idea

be to join the group

语篇成分

人际成分

经验成分

 

述位

主位

     主位结构只是谋篇手段中的一种,另一种谋篇手段(或叫表现“突现”(prominence)的方式)是用“旧信息+新信息”这样从信息的角度来表示的。“新信息”的突现是借助于语调的突现来表示的。小句和声调群(tone group)并不完全是对应的;一个小句可能被不同的声调群体现,一个声调群也可能体现多个小句。据此,我们就两个不同的单位:语法单位和信息单位:

 

主位/述位

旧信息/新信息

范围

小句

信息单位

标记

小句的位置

语调

倾向

说话者

听话者

下表是在无标的情况下,这两种单位在句中的情况:

 

In 1791

John Macarthur arrived

in Sydney

主位结构

主位

述位

 

信息焦点

旧信息

>< 

新信息

8.4.3.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语篇的研究,不时地将语法研究成果用来分析语篇。早在64年,Halliday就尝试把细致的语言学分析作为解释语篇意义的有力工具。他主要是集中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这是因为他认为文学作品是最能表现语言的结构性的。他对小说《继承者》中语言用法的描写与阐释被公认为文体分析的典范。进入80年代后,Halliday更是明确地表示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重心不再是传统语言学所强调的词汇层面或句法层面,而是以语篇为研究的基本单位,进而从语篇与情景语境的关系中揭示语言的性质和社会功能。1984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的前言中,它开宗明义地指出他这本书就是为解释现代英语中各种语域的语篇而写的(1994,F46),并且指出对语言系统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助于语篇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以语篇为研究对象是与他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有关的。 首先,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不只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可以实现其他符号系统的特殊的符号系统。人类的交际活动和思维反应不是通过语句来完成的,而是通过语篇来完成的。例如,“It’s cold here” 如果我们仅对它作结构上的分析并不能获得说话者要传递的全部意义(例如说话者可能并不仅仅用来表示“冷”,可能还会有其它的意思,如“关窗”等)。因此,我们只有把它放入该句所处的语篇里后方能明确其所要实现的社会功能。其次,系统功能语法认为,研究语言就是研究意义。而意义的实现是通过选择和交换产生于语篇之中。存在于意义濳势中的各种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生成我们所了解的意义,而这种交换手段,就是语篇。语片是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最后,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语言的三个功能,而分析和研究这三个功能必须建立在语篇的单位上。只有对整个语篇作出功能分析,才能正确理解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如分析说话者的谈话主题可依据语片中主位分布形式。

     与其他从事语篇研究的学者不同,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研究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    在系统功能语法看来,语篇不是一个语法单位,而是一个意义单位。(Halliday,1994,F43)因此,语篇只有意义语法,而没有语法语法。所以,句子与语篇是两种不同类的单位,前者是一个语法单位。句子与语篇之间是一种体现关系。语篇内部,句子之间是通过不同的谋篇机制等语义结构来维系的。这里所说的意义严格地说是一种社会意义(sociasemiotic),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语篇,它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

(二)    Halliday认为即是过程又是产物。所谓产物是指语篇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供人们研究,具有某些可用一定术语来表达的结构。作为产物,它是在相关的语境语中对意义濳势所作的各种选择体现的产物。所谓过程,是指语篇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地在义系统网络中进行选择的过程。语篇,作为过程,体现在参与者之间的一种意义交换,不管这些参与者是说话者,还是作者或读者。事实上,语篇是意义选择的连续性过程。每次选择本身,都是一种过程,同时也为下次选择生成了语境。语篇的这种过程与产物之分相当于我们对口语中言语的体验与书面语中作品的体验所不同的一样。作品是存在(writing exists);言语是发生(speech happens)语篇是不是以产物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只有处在作者角度的时候,才意识到他的过程一面。另一方面,口语是作为过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它是一连串中间没有停顿或界限的连续不断的语流构成的。

(三)    系统功能语法研究语篇的另一个特点是他采用的是一种以语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在语篇研究中强调语法的重要性。在新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Halliday对语法研究与语篇分析的关系以及语篇分析与功能语法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F42—F43)他说现在有人认为语篇分析不需要语法分析,有些人甚至认为语篇分析可以代替语法分析。他认为这中观点是错的。没有语法分析的语篇分析根本就谈不上是分析。这是因为语片仅仅是一个语义单位,而意义是通过言辞来实现的。没有一个有关言辞的理论(即语法)就无法弄清语篇的意义。因此,目前语篇研究中,语法占有主导作用。为了深入研究某个语篇的意义与实效,一部有关话语的语法,应该是功能的和语义的。尽管Halliday将语篇看作“社会语义单位”,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又往往把小句作为“语篇的基本形式范畴来初理,即语篇结构是小句性质的,所以他用描写句法的方法类比性地研究语篇。例如,Halliday等人认为(1976)语篇中连结句子成分的衔接钮带同样地存在于词语与词语之间,或短语与短语之间。

      语篇并不是众多句子的杂乱无章的简单的堆积,“而是以一种适合语境的方式连结在一起的。”(J.Lyons,  “Linguistic Semantics”, 263)连句成篇是通过衔接与连贯来实现的。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系统功能语法的看法是比较含糊的。倒是Hasan在《连贯与衔接谐调》(Coherence and Cohesive harmony, 1984)一文中对两者的关系作了一点阐述。她认为连贯是“完整的特征”,并且认为语篇的连贯只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连贯是有程度上的差异的。衔接钮带的数量多与连贯的程度没有一定的联系。Halliday(1994,288)认为衔接是语篇内跨任何距离的间隔,连结任何大小的项目,从单个的词到冗长的篇章的附加关系。通常一个内在有联系的语篇内的小句都有少到一个,多至六个连结前文的衔接钮带。衔接被认为是非结构性的。所谓的非结构性,Halliday指的是,这种衔接钮带并不是小句、句子等结构单位的属性,它们既可以出现在句内,也可出现在句与句之间。

      Halliday和Hasan1976年发表的《英语中的衔接》是较早也是交全面地研究衔接的论箸。这本书是以Hasan的《口头英语和书面英语中的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 in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part I, Part II, 1968, 1971)为蓝本的。在《英语中的衔接》中,他们提出谋篇手段主要是由语言单位之间的衔接钮带。来提供的。Hasan认为(1984)衔接钮带在谋篇手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衔接钮带是纯语义的。它包括:

                  (1)互指关系(co-referentiality)

         (2)同类关系(co-classification)

(3)相互引伸关系(co-extension)

       Hasan曾拿以下的一首小诗为例说明以下三种关系(《语片的谋篇手段》(Texture of a Text, 76):

         I had a little nut tree

         Nothing would it bear

         But a silver nutmeg

         And a golden pear

                                            联系类型

        Little nut tree              it              互指关系

 

        Silver                    golden         相互引伸关系

 

至于“同类关系”可用下列来说明:

        I play the cello. My husband does, too.         

                                           联系类型

          play the cello            does          同类关系

 

      以上的这些各种联系手段需要通过衔接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关于这些衔接手段,尽管Halliday和Hasan所用的名称略有不同,但却异曲同工。Halliday(1994,309)认为在英语里一共有4类这种衔接手段:所指(reference)、省略(ellipse)、连结(conjunction)和各种词汇手段(lexical organization),包括语篇中,词汇间的重复关系、同义关系、反复关系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例如:

        Full fathom five thy father lies;

        Of his bones are coral made;

       Those are pearls that were his eyes.

                       (Shakespeare, The Tempest,I, ii)

这里黑体部分表示的是它们之间是通过所指手段联接起来的。

       Well, there are only two posh papers on a Sunday—the one you’re reading and this one.

                       (John Osborne,  Look back in Anger, Act I)

两个one作为替代(substitution)将它们与前面的papers联系起来。关于省略的例子见下句:

       It is a woman’s business to get married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 man’s(business) to keep married as long as he can..(Shaw ‘Man and Superman, ActI’)

           “连结”在Halliday看来,指的是一些连结性词语,包括连词和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如:however, in addition to, consequently等。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连结”主要着眼于句间连结,可到了《功能语法导论》的时候,Halliday还讨论了出现在小句复合体之间或段落之间的连结。按连结语义区分的范畴可分为四类:“添加”、“转折”、“原因”和“时间”。例如:

             For the whole day he climbed up the steep mountainship, almost without stopping.

a.  And in all this time he met no one. (添加)

b.  Yet he was hardly aware of being tired. (转折)

c.  So by night time the valley was far below him. (原因)

d.  Then, as dusk fell, he sat down to rest. (时间)

最后一种衔接手段是“词语衔接”,例如,

(10) Tell zeal it wants devotion;

Tell love it is but lust:

Tell time it is but motion;

Tell flesh it is but dust.

               (Ralegh ‘The lie’)

这里作者通过重复以体现中心思想,最终达到强调的目的。

    衔接手段与衔接纽带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通常某种衔接纽带往往是用某个特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的。下表作了一下概括:

           成分关系                                   

结构关系             

 

           衔接手段              典型的纽带关系          

(3)连结

   (a)添加

   (b)转折

   (c)原因

   (d)时间                     

 

语法      

衔接      

手段      

(1)所指            互指关系

(2)替代                                

     省略            同类关系                   

 词         

 汇          

 衔          

 接            

 手           

 段           

(1)重复

(2)同义               同类关系

(3)反义

(4)上下义             相互引伸关系

(5)部分—整体

(6)等等

                     

衔接纽带彼此连结形成链(chain)。Halliday和Hasan将链分成两大类:(1)同一链(identity chain);(2)相似链(similarity chain)。重要的不是这些链的本质,而是它们的功能。同一链是由具有相同所指的一串衔接纽带构成的,它所体现的是互指关系,并且贯穿语篇始终,只有在语篇中才能加以识别。与此不同的是,相似链是属于同类的不同成员的项目组成的,也即它们属于同一语义场。相似链不受语篇的限制,体现的是同类关系和相互引伸关系。(Hasan,75)

(1)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2)  and she went out for a walk

(3)  and she saw a lively little teddybear

(4)  and so she took it home

(5)  and when she got home she washed it

小句1      小句2              小句3           小句4            小句5

girl

                    

she went walk

    

She teddybear  

 

She  it home

 

She got home  she it

 

链1         同一链          链2            

链3         相似链          链4              

     衔接在Halliday和Hasan看来是仅仅是语篇要保持连贯的两个主要方面之一。除了衔接外,另一个凡面就是“语域的一贯性”(consistency of register),即语篇与它所出现的语境只价值观间应保持一致。按照他们的观点(《英语中的衔接》23),某个衔接的语篇如果不能做到语域的一贯性的话,仍然是不合格的。

     语域实际上指的是使用中的变异。语言的变异可以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由于使用者的因素而产生的变异和由于使用的因素而产生的变异。它们的差别主要是:

从原则上来说,方言上的差别并不蕴涵着意义上的不同,它们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说同一件事,它与说话者的地理上的悲背景有关;而语域变异从原则上来说,是会带来意义上的不同呵受制于当时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语域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语式(mode of discourse)。这样区分的理据是因为它们与Halliday所说的语言三个元功能是紧密联系的。

“语场”—正在做的事—决定着对语言概念功能的选择,即对及物性、事物、特征、时间和地点等的选择。

“语旨”—谁在做—决定着对语言人际功能的选择,即对语气、情态、人称等的选择。

“语式”—语言之作用—决定着对语言语篇功能的选择,即对主位、信息、接应等的选择。

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语场、语旨和语式也可看成是语境的三个特征。如果照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可以说,语境的三个特征由语言的三个功能来实现的,它们之间显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

   语境

   情景特征

     由------实现

    语篇

    功能成分

   语场

(正在做的事)

 

    概念功能

(及物性、命名等)

   语旨

(参与者)

人际功能

(语气、情态等)

   语式

(语言之作用)

语篇功能

(主位、信息等)

  由此可见,通过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些语境特征与语言的三个元功能的联系,Halliday想要说明的是,语篇的构建就是对意义的选择,而意义的选择又受制于语境情景。

  Hasan认为(1978,80)每一个语篇类型(genre of text)后面都有一个抽象的结构式。这些抽象的结构式就是语篇的结构潜势(structural potential, SP)。它指的是,在同一语境中根据某个具体的情景产生无数个相似的语篇。由此,在语义系统中就有一组与这一语境构型(contextual configuration)相联系的意义构型供选择。这一意义构型就组成了这一语境构型中的可供选择的“语篇结构潜势”。语篇结构潜势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必要成分

(2)任意成分

(3)必要成分和任意成分所可能出现的序列

(4)递归潜势

(a)简单递归

 (b) 同质递归

Halliday与Hasan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SI —  [Who’s next? (1)                                        ]—1

              I think I am. (2)

      SR—   -----------------------------------------                          —2

              I’ll have ten oranges and a kilo of bananas please. (3)

              Yes,anything else? (4)                                  ]—3

      SC—   Yes.

              ------------------------------------------                           —4       

              I wanted some strawberries,(5)but these don’t look very ripe. (6)  

      SF—   O they’re ripe alright. (7) they’re just that colour kind o’

              greeny pink. (8)                                        —5

              Mm. I see. (9)

              ------------------------------------------                         —6

              Will they be Ok for this evening? (10)

      SE—    O yeah, they’ll be fine. (11) I have some yesterday (12) and

              They ‘re good very sweet and fresh.                        —7

      SR— [  O all right then. I’ll take two. (14)                         ]—8

      SE— [  You’ll like them (15) cos they’re good. (16)

              --------------------------------------------                       —9

      SC—    Will that be all.(17)

              Yeah, thank you. (18)                                   ]—10

S—       [That’ll be two dollars sixty-nine please. (19)                   ]—11

P—       [I can give you nine cents. (20)                              ]—12

PC— [Yeah Ok thanks. (21) Eighty, three dollars. (22)                 —13

      ------------------------------------------------

F—     Have a nice day. (25)

        See ya’ (26)                                           ]—14

这里SR代表买卖请求;SC代表买卖依从;S代表结帐;P代表付款;PC代表付款了结;SI代表买卖起始;SE代表询问货物;F代表告别------代表结构成分界限。Hasan对这一类表示买卖过程的语篇构建了下面的一个语篇结构潜势:

        [(<G>•)(SI^)][(SE·){SR^SC}^]S^P^PC(^F)

“(  )”表示选择性;“•”表示可调换位置;“[  ]”表示可调换位置的范围;“  ”表示可重复;“{  }” 表示可重复的程度是相同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