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2011-08-20 14:14:10)
标签:

文化

废城系列

废城系列之二

分类: 西康废城系列

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一座石塔,矗立田间千百年,见证着古城的兴衰。
     散落在村头田间的铁钱,闪耀着古县城当年的繁华之光。
    今日,名山县茅河乡临溪村,古建筑沿河林立,欲重现百丈古县城盛唐时的荣光。

 http://s12/middle/89969cf3gaae9cd872bcb&690——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TITLE="“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

     2月9日,名山县茅河乡。
     场镇的桥头上,竖立着“中国茶乡水韵第一镇”的牌子。静谧的临溪河烟雾蒙蒙,穿场镇而过的临溪河河水清澈,两岸古色古香的民居灯笼高挂,呈现出了小桥流水的别致景观。新村白色的外墙上被绘上了色彩鲜艳的图画,上面有植茶始祖吴理真种茶的画面,有冒着热气的仙茶,有行云流水的“龙行十八式”茶技……
     房屋周边,那一片又一片美丽的茶园,茶乡韵味尽显无遗。
    “‘盛唐古韵、水乡茅河’是我们乡旅游发展的主线。”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茅河乡党委书记李开华和干部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着手茶乡水韵第一镇的继续打造。
     李开华口中的“盛唐”,是指唐初贞观八年时,“百丈县城”曾设在茅河乡。
    “百丈县”早在清代《雅州府志》上就有记载,其上有“今百丈驿晏家坝有城故址”的描述,古城遗址的确切方位就在今天的茅河乡临溪村。

     http://s13/middle/89969cf3gaae9d3471adc&690——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TITLE="“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


“宋塔”传奇
    2月9日,雅安之东,名山县茅河乡与蒲江县甘溪镇交界处,一座石塔矗立茶地中。 
    石塔顶上长着几棵小树。小树已落叶,留下光秃秃的枝干。唯有一棵棕树枝繁叶茂。它挺立着身躯,极力伸展着手臂,眺望着远方,像是一名守望的战士。 
    石塔上大下小,底部基座裸露的砖块显得裂破不堪。
    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作“蛮塔子”的宋塔。
    据《蒲江县志》记载:宋塔,又名箭塔,位于临溪河畔,乡人称“蛮塔子”,塌身硕伟。
    塔身由宋代火砖砌成。砖长1尺,宽5寸,厚1寸,质地坚牢。塔已倾圯,残存底座两层,上大下小。底层高丈许,座东向西,有门可入。
    宋塔下,是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6组的刘阳洪家。
    在刘阳洪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看到有村民在石塔处搬砖块,“因为每块砖上有四个铁钱。”
    “铁钱被带走,砖块也被掏走。于是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刘阳洪说,1982年,这座石塔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刘阳洪也就成了宋塔的看护者。
    关于宋塔的修建时间,刘阳洪说原来在临溪河畔有块石碑,上面记载为宋代所建。
    石塔已在此矗立千年,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祖祖辈辈居住在宋塔下的刘阳洪,并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正是“百丈县县城”的遗址之一。
   “‘宋塔’,正是当年百丈县县城的哨所,也是百丈县与其邻县的边界。”临溪村村支部书记李万俊说,“茅河乡,正是唐朝时的百丈县县城所在地。”
    遥想当年,登上“宋塔”便可遥望古城。东边的成都平原从这里延伸,融入了广袤的川西群山。
    今天,当百丈故城深埋在泥土之下,唯有石塔看着古县城的容颜变迁。

http://s9/middle/89969cf3gaae9d91edaa8&690——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TITLE="“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


古钱引出地下城
  宋塔砖块上的钱曾一度吸引着村民,而在一公里外的茅河乡临溪村,还埋藏着更多的铁钱。
    1998年的一天,名山县茅河乡临溪村2组的徐兴俊家修建新房,工人们正在挖房基。
   “哇,有铁钱!”突然,工地内传来一阵惊呼。
    户主徐兴俊走近一看,房基内堆放着一大堆铁钱。
   “有几百公斤重。”徐兴俊回忆说,村里都来家里看“铁钱”,有的村民还带走了些铁钱。
    从此,不时从村民口中传来消息,在耕作时都曾挖出“古物”,从印着花纹的碎瓷,到破裂却依旧坚硬的古砖,乡亲们早已“见怪不惊”。1999年,有人在地里干活,一锄头下去,竟然刨了个古代印章出来。
    走过宋塔,沿着临溪村水泥路往茅河场镇前行。
    几根电桩处,茶地的田埂处裸露出黄色的泥土。土埂横贯田野,长达数十米,暴露在杂草间的泥土中,镶嵌着众多人造器物的残片。
    李万俊从泥土里刨出几块碎片,仔细端详,碎片呈现淡青陶瓷色,有细碎的龟甲状窑变花纹,为宋代常见的民窑青瓷。
    2007年,对这块土地进行开发前的清理时,挖掘机的铁爪刨出了大量陶器、瓷器和砖瓦碎片。这些碎片散乱掩埋于泥土中,遍布整块空地。
    就是在这里,有人曾经见到过一处奇怪的遗迹。
   “地上有一个被挖空的大坑,四面都铺砌着砖石。坑内散落了众多瓷器碎片。旁边还有一个小窟窿,里面全是黑色的灰渣,好像曾经是烟囱。”李万俊回忆道,“我觉得,那是一座古代瓷窑。”
    周围正在劳作的乡亲们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座“地下的古城”。
   听年轻村民徐兴林讲,1996年他修房子时,曾在地底挖出了“漏饮洞”。“掀开一块石板,下面竟有条地下通道,不晓得有好长,也不知道通到哪里。”“漏饮洞”是对地下排水系统的俗称。在古代,只有达到一定规模的人类定居点,才会修建地下排水系统。“漏饮洞”在茅河乡出现,也是当年繁华古县城的遗存。

 http://s1/middle/89969cf3gaae9ef56d560&690——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TITLE="“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

唐朝重镇 铸钱重地
  神秘的百丈古县城,当年到底是怎样的盛况?
    唐朝贞观八年。朝廷在四川一带设立了剑南节度使,扼守西部边陲,发展和西南少数民族的贸易。作为剑南首府成都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锁钥,百丈古城就成为唐朝的重镇。
    贞观八年(634年),百丈县城正式建立。同一时期,唐朝和吐蕃开始了茶马互市。在此后长达千年的时光中,作为川西重镇的雅安,都有络绎不绝的马帮背夫穿梭过往。百丈故城位于要道咽喉,频繁的商贸活动,也促进了古城的繁荣。到了宋朝,古城从商业重镇发展成为西南“金融中心”。
    名山县文管所所长邓黎民讲,宋朝初年,为了维持军马用度,朝廷在百丈开设买茶场,购买雅安地区生产的茶叶,再转卖至吐蕃和大理国,换来马匹。当时距离这两个“茶马贸易伙伴”最近的茶叶主产区,就是今天的名山地区。为了防止铜金属通过茶马贸易外流,朝廷规定“禁铜入两川”,并在百丈故县设立首个“钱监”,督造铁钱,以为通货。钱监就是国家铸币厂。
    据《舆地纪胜》卷147雅州:铁钱监“开元元年始令雅州百丈县置监,铸铁钱,禁铜钱入川”。
百丈故县设立此机构以后,在全省流通的铁钱尽出于此。后来,其他地区也相继设立。当时全省一共七处钱监,构成了西南地区货币流通的基础。”
     不难想象,曾经担当地区“金融中心”角色的百丈县县城,村民会随时发现钱监遗存。
在茅河乡古城遗址现场,当地人捡到“宝贝”的传闻多年来从未中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有村民建房时挖到了一个陶罐,开打一看,里面竟是保存完好的铁钱。听当地人讲,那些铁钱用线串了起来,“很规矩”地放置在陶罐里。
    而今天,当百丈故城深埋在泥土之下,石塔也已经残缺不全,同一个地点和不同时代的交集上,百丈故城旧地,换上了更美丽的新颜。

 http://s3/middle/89969cf3gaae9eb8ee652&690——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TITLE="“今日临溪村 百丈古县城 ——废城”系列报道之二" />

四门四大寺  还供黄飞虎
  仿古的门窗,仿古的石桥,无不透露出这里的水乡风韵。
    临溪河上有一座石桥,名为“永定桥”,连接着临溪河两岸的特色民居。
桥旁,屹立着篆刻的“永定桥”石碑。石碑后面是一棵直径两米左右的黄葛树。
   “桥”字有半截已经没入水泥地中。
    石碑上的文字记载着,石桥建于清道光十八年,数度毁于洪水,几经兴废。现在的永定桥乃是近年重建。
    永定桥碑原为数块,历经劫难之后现存两块通碑,前后都阴刻有字,记载着当年建桥的旧事。其中,有“故百丈县之南门”字样,透露出百丈故城和茅河当地的联系。
    《雅安地区文物志》上载,百丈故县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县后归入名山。其遗址就在茅河乡临溪,白鹤两村境内。
    至于这座被裁撤的古县城如何消失,史籍却没有明载。
    对于这个问题,民间传说却有自己的答案。
    李万俊说,他曾经听父辈讲过,百丈故县撤销后,故城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到了明末清初,张献忠麾下的“大西军”屠川,其部众火烧百丈故县,将其夷为了平地。而一些散布在田野荒地中的痕迹,似乎也在佐证这种民间说法。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茅河乡都会举行“春季产品交易会”,历时七天。那一天,除了本地商贩,名山县其他乡镇和来自成都、邛崃、眉山等地区的商家也云集于此,兜售百货日杂,农具家什。
    李万俊小时候就曾听村里老人讲过,这百丈县城四门之外,各建有一间庙宇。正所谓“四门四大寺,东‘龙兴’,西‘白鹤’,南‘香水’,北‘青福’。”这四座庙宇每年都会举行庙会,其中以白鹤寺最盛。
    “白鹤寺内供奉的是《封神榜》里的黄飞虎,他的生日就是农历二十八。每逢这天,白鹤寺便举行庙会给黄飞虎‘庆生’。天长日久,白鹤庙会名声日盛,到了后来就成了参加人数上百万人次的‘3·28’大会。”李万俊说道,“至于这庙会从何时办起,便不得而知了。但我年幼时听老辈子讲,他们小时候就已是这般规模。”
李万俊介绍,临溪村有300多户村民,1380人,人均年收入早已在5000元以上。如今,乘着“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的东风,茅河正倾力打造“中国茶乡水韵第一镇”,重现千年前百丈古县城的风貌。
    临溪河畔,新建的古色古香的房屋,既有当地村民购买入住,也有周边如蒲江县、邛崃市的人来购买。
当代“贞观之治”的盛况,已在茅河乡重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