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其实黄河从未离开——踏访古黄河

(2011-11-04 01:40:05)
标签:

转载

分类: 酒国梨乡千古名县---宁陵

http://s10/orignal/49d6a46325612a3cd1e99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用她的血脉孕育了华夏的文明,但这条河是一条很任性的河流,再加上历代以来的人为因素,时而泛滥,时而决口,时而改道,如今又断流,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真让人爱恨交织。据记载,历史上黄河因泛滥而改道共26次,大的改道就有六七次。
       宁陵县是黄河故道和废黄河流经的地方。悠悠千载,一脉相承。千百年来,古老的黄河孕育出黄河故道、废黄河两岸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从而成为宁陵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2006年初冬,记者沿着宁陵县黄河故道的大堤和废黄河两岸的乡镇,进行了深入采访和调查。在近一个星期的走访中,记者热切的感到:古老的黄河并没有离去,她就在我们的脚下,默默地渗透在土地里,进而渗透到这片土地的每一个生命中。
 
黄河故道:沃野绿色长廊  滩地大堤“聚宝盆”
 
       公元1855年,即清咸丰五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黄河又迎来了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使黄河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北流入渤海,但从此宁陵境内的黄河就成为故道高滩地。
       据《宁陵县志》记载,南宋时期,黄河从新乡东南流经延津西北,至封丘西郭桥镇、陈桥镇、兰考西潘岗、杞县东、睢县城南折转东流,经宁陵县柳河镇北,东经孔集乡北部,进入商丘县南,转东北流经虞城,于砀山西北入黄河主道。元朝,此岔流经疏浚为干流,于开封北分流,到虞城县城南合流。明代,黄河又称之为大河。至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后,宁陵境内黄河故道成为高滩地。
       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以后留下的宁陵黄河故道位于柳河镇政府驻地东北黄河大堤北侧至民权县、孔集乡交界处。古黄河从民权流入我县,故道内西有柳河镇的孟李、梁庄和北陈庄三村委及北宋庄、二堡、堤湾、五堡、桃园关五村委的部分土地;东有孔集乡的宋胡同、岳柴、刘堌堆、新庄、李八庄、王桥七村委和蒋堂、小孔集、商堤口、尤庄的部分土地,总面积约15平方千米。

       宁陵黄河故道现存大堤一条,保护基本完整。大堤由民权进入我县,北头位于宁陵县城北17.7千米,向南跨越柳河镇、向东南跨越孔集乡,在孔集乡尤庄村委进入商丘市梁园区,途经柳河镇的北宋、二堡、堤湾、五堡、桃园关五村委和孔集乡的蒋堂、小孔集、商堤口、尤庄等4村委,全长约15.5千米。大堤底宽28-40米,顶宽8-12米,堤高9-13米不等。
       九曲黄河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极目平畴的豫东平原上留下了一条饱含中原文化厚土的长堤故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致富创业的农民百姓。在堤湾采访时,村民逻英领告诉记者,以前大堤上荒草丛生,不利于防风固沙。政府就鼓励和扶持当地村民在大堤上种植、更新观赏树木、果树、花草,他们村很多村民都分段承包了大堤。正说着,堤湾村民43岁的张思启上大堤修剪他承包的果树,记者又和他聊了起来。据他介绍,他承包大堤已经10年了,香港回归那年开始承包的,承包总长为100米,在承包区域内种上了李子、杏树和杨树,并初步见到了可观的效益。记者沿大堤东行,看到大堤由护堤林木、果木、药材等覆盖着,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大堤南侧有古宋河、孔集沟,北侧有朱刘沟,三河伴堤行向东南。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堤北朱刘沟与堤仅举步之遥。说起与大堤伴行的沟河,随行的县史志办主任刘振海与记者谈起了当前黄河改道前“栗大王”栗毓美在宁陵治理黄河的事。他说,这些沟很多都是“栗大王”在宁陵当县令的时候挖的。在宁陵,说起“栗大王”,老百姓是耳熟能详,再了解不过了。至今,宁陵还广为流传着黄河水不淹宁陵县的传说,就是源起“栗大王”。“栗大王”真名栗毓美,山西浑源人,清代治河名臣、著名水利专家,曾在宁陵担任过三年县令。栗毓美到任时,宁陵正遭黄河泛滥,墙倒屋塌,人畜死亡无数。面对汹涌的决口黄水,栗毓美毫不畏惧,他脱下官袍,身着便衣,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决口处查看险情,并果断决策,带领全县人民用杉木杆串铁锅一举堵住了狂荡不羁的黄河决口。河水过后,他一面上书朝廷豁免钱粮,一面组织群众疏通河道,整修农田,使百姓的生产生活很快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后来他升任河东(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还特意在宁陵桃园关设置了巡检司,专门负责治理黄河、管理漕运。栗毓美发明创造了“以砖代埽、抛砖筑坝”的治黄办法,当时河工用的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20斤左右,中有圆孔,可以用绳穿系易于抛修,并可用以砌筑坝体。这是黄河上御水工程的一次革新,有效地防治了黄河水患。直到解放前后,宁陵在孔集申宋吴等村庄还设有砖料厂,专门烧制河砖,以补石料之不足。
       站在黄河故道,夏日登堤远眺,四野碧翠,尽收眼底,河水清清,岸草青青,微风吹来,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人们有的钓鱼,有的游泳。河面无风水平如镜,天上彩云飘入河中,真有“两岸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境,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堤湾段大堤有乡村联网油路通过,沿堤也有乡村联网油路并行。
 

       据宁陵县旅游局局长徐秋阁介绍,下一步将把黄河故道的旅游内涵进一步开发拓展:把堤北朱刘沟进行拓宽,形成堤河相映,并在树荫下设置石桌、石凳,朱刘沟内养鱼,上置游船,连接带上设立儿童游乐场所,形成儿童乐园、避暑胜地。
       “黄河远去百多年,留下故道变桑田。十里凝香游人醉,林森万亩绿浪翻。”这首诗正是对宁陵县黄河故道的真实写照。绿色生态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在这里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被人们誉为宁陵人民的“后花园”。
       黄河故道,一个美丽的地方;黄河故道,一个迷人的地方;黄河故道,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废黄河:明代商船昭前世  特色种植富民众 
 
       宋代的诗人韩驹曾写过一首七言律诗《夜泊宁陵》: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这首诗是韩驹陵阳集中的名作,首句起势甚劲,说他直如汴水奔驰而下;次句写顺水扬帆,接得也佳。颔联写船经过杞国(今杞县)到达宁陵,夜里船停泊在了宁陵,情致悠然。其中韩驹所描绘的途经的河流,就是今天流经我县的废黄河。而在宋朝时,还是一条水上交通要道。
       废黄河,古为小黄河,又名张弓河、运粮河。始成于元代,西接汴水、洛水,东通淮水、泗水,是当时水上交通要道。《清史稿》载:“黄河故道自考城入。明嘉靖十九年(1540)河决野鸡岗,南流者为张弓河,入宁陵。”“自睢入西南者曰张弓河,经汉己吾城,东入柘城”。《归德府志》载:“张弓河上自仪封入境,由宁陵至柘入涡河”,“......柘城北,张弓河自宁陵经牛头城会于柘城东南张桥。”
       在废黄河兴盛的年代,河宽里许,水深数丈,流水湍急,舟船如织,来往如梭。途经我县张弓的河上有座广济桥,桥畔是个停靠船舶的水旱大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可以把当地的农副产品和张弓酒运往外地销售,外地的生活、生产用品也从这里运来,在内地经销,于是张弓寨当时也就成了名噪一时的商埠集会,来往行人,络绎不绝,他们之中,有悠闲玩景的四海游人,也有途经此地的达官显贵,有倒买倒卖的小商小贩,也有从事经商的巨商大贾,红男绿女,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真是一片繁华景象。在这条大河上,时人修建的名曰“广济”的大桥,飞架南北,蔚为大观。桥为砖木结构,一百多孔,在当时来说,已经不算小桥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宁陵县令王图宁为这座桥写过《广济桥碑记》,碑文中描述过这条河流的汹涌情形,他写道:“岸陡而中阔,河形至此削立而躔绝,及纡回转徙而南。其宽,目不及东西;其深,行不露肩背;其地东通淮、泗,西接汴、洛,实属往来孔道。每岁值霪雨浃旬,则风涛汹涌,无异江湖。”从他描绘的磅礴气势,也不难看出小黄河在当时沟通东西商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小黄河断流,而成为今天雨源型的废黄河。

       今废黄河发源于睢县安楼村南,自阳驿乡平乐村西,入宁陵界,经刘楼乡西南部,至张弓镇东部转南流,从黄岗乡张桥村东南流入柘城县境,汇入惠济河。全长60.3公里,流域面积373平方公里。其中在宁陵境内流经阳驿、刘楼、张弓、华堡、黄岗5个乡镇,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为102.3平方公里。废黄河支流较多,境内有谢集沟、刘楼沟、毛张河、姬刘沟、小苏屯沟等。
       1982年2月,在废黄河流经的华堡乡前华岗村发生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当地的青年华敬公在村东100米处废黄河西岸取土时,发现挖掘了一只明代商船。充分证明了废黄河河道的宽阔和昔日的辉煌及在水上交通中的重要位置。
       2006年11月20日,记者在华堡乡西区前华岗村,见到了当年发现明代商船的华敬公的哥哥华敬军,今年42岁的华敬军听说记者前来采访明代商船的事,非常热情。在带领记者前往发现古船处的路上,边走边聊,介绍说,那年他弟弟华敬公带人在那坑里挖土垛墙头,挖着挖着到1米多时,就发现了一个大木板,刚开始以为是棺材;继续向下挖,木板越挖越大,挖到两米多时,以为是门,不敢想是船,因为此处离现在的废黄河河心有7米左右。再继续向下并向四周扩散挖,才发现刚才挖到的是一个翻了的船的大仓底。于是,华敬公就把挖到大船的事向乡政府进行了汇报,乡政府及时向县政府进行了汇报。县、市文物部门先后介入,在现场管制的情况下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大船的挖掘整整进行了一个月。完全挖掘出来后,经文物部门鉴定,为明代运送药材的商船。后来,船被文物部门拉走,保存到了商丘市博物馆里。
       据宁陵县文物馆馆长王文霞介绍,挖掘出土的明代商船为木质,长15.80米,宽4.50米。复原后长达16米,宽4.80米,共9舱12横格,45个纵格。由船头、甲板、舵梁、脚梁架、舷板、船桅、船尾、船舵等部分组成。是敞口平底、齐头齐尾的沙河船类型。船内有腰刀、象棋盘、中药材、纸、铁锅、瓷盘、木筷、瓷碗、陶罐、陶瓮,船外还有竹竿、席、麻绳、铁钵等物。根据船的形状、文献记载、河流变迁情况和器物的颜色、质地、花纹等特点,认定是明代早期的木船;又因中药、纸张、竹竿多为南方产物,判断为由南向北航行的商船。她说,该船的出土,不但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航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对研究豫东古河道的变迁,尤其是废黄河的变迁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采访的时候,想拍张古船的实物照片,联系到市博物馆馆长王良田,他遗憾的说,因为年久风化,几经搬迁,你们县发掘的那只明代古船已经毁掉了。
       在发现明代商船的坑塘前面,华敬军详细的给记者指出了具体的挖掘位置。记者看到,从明代商船被发现的地方到现在的河中心,大约有7-8米,可以想象当时小黄河的规模和气势。华敬军指着他脚下站的地方说,听老辈人讲,这就是原来的码头,船停泊的地方,当时可以停上百只船;河很宽,有几十米。

       据史料记载,华堡乡的曹兑河也是废黄河上曾经一个重要的码头。曹兑河原名镇河集,古时,村西250米是黄河码头,南来北往船只在这里装卸货物,渐成集市,叫镇河集。后有个叫曹兑河的人,在河水泛滥时,为抢救村民及财产而献身。此事对周围村庄影响很大,人们为纪念他,逐渐把镇河集叫成了曹兑河的名字。
       关于挖掘明代商船的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着一个传说:发现明代商船的华敬公乳名叫船,就在明代商船挖掘出来后,他得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再障性贫血。而再这之前,他身体一直很好。过了一个多月,就去世了。发现这个明代商船的地方就在他家东南20米初。当地人说:俺村的船发现了船,挖出了船,他的命也被船运走了。华敬公的哥哥华敬军还告诉记者,自从挖出了那个明代商船,他们家那个老院,也就是华敬公原来住的那个院子是养羊羊死,养鸡鸡亡,养了个猪到屋子里衔个馒头就能给噎死。他说他也解释不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可能是巧合吧。他笑着说,现在新社会,咱也不可能相信迷信啊。
       今日的废黄河却确实给华敬军一家带来了福祉。那天采访去找寻华敬军的时候,他正带领妻子、儿子在废黄河里挖藕。据他介绍,他在废黄河里栽植的藕,每年都要收入将近一万元,如今他已经在河边桥畔盖起了时尚的楼房。他们村和沿河岸的群众充分利用废黄河变废为宝,大力发展莲藕种植,每年每户平均可增收三、四千元。华堡废黄河里莲藕种植由来已久,由于废黄河深厚的淤积层,微生物丰富,种植出来的藕清脆无渣,品质特别好,成为当地的“抢手货”。
 

       每到夏天的时候,这里还是一道美景。放眼望去,上百亩水面碧波荡漾,成方连片的荷塘里有红荷、有白荷,开得那样鲜艳、清净、明亮、一尘不染,沁人心裨,美不胜收。微风吹过,一湖吹皱的清水,一股清幽的荷香。

       站在黄河故道和废黄河前,我不恨黄河,虽然历史上的多次改道和决口,对我们的祖先来讲是灾难,但在黄河的角度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它流得不顺畅,必须找寻宣泄的渠道,花园口那样完全人为毕竟很少。
       到了现在,健壮得有点精力过剩的黄河却在突然间衰弱了,再也不那么气势汹汹。我们常常可以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断流后的黄河河床,看着那些裸露的黄河石,龟裂成一块块的黄河泥,让人心里堵得慌,竟然开始怀念那曾经奔腾咆哮、充满力量的黄河了。永远不希望这长达几千公里的河床,成为黄河最后一条故道!
       多情的土地殷勤地挽留着疲惫的黄河水,大概是奔腾了太久的缘故,留在黄河故道的河水大多是非常平静的,甚至有的可以称之为湖。不过,黄河流经的土地必然带有黄河的烙印,即使它留在这里的一部分是因为改变了原有路线的原故,但不变的是它固有的风情:古朴、厚重、实在。那故道边果园里的老农,河道里撒网的渔民,欢欢喜喜看斗羊的乡亲,无不透着憨实可爱的厚道劲!
       我不知道,多年后,古黄河会变成什么样,是会变得荒芜还是变得花团锦簇?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古老的黄河并没有离去,她已经默默地渗透在宁陵这方热土地中。或许静下心来,赤足踩在这土地上,就能听到黄河的咆哮和呜咽,她正在告诉我们:其实黄河从未离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