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将至,“闰二月清明不上坟”可信吗?

(2023-03-25 21:37:47)
标签:

健康

旅游

文化

收藏

时尚

分类: 顺四时之度
        清明将至,一年一度的上坟扫墓来临。然而今年有个特殊现象引起网上热传:3月10日《泰州晚报》报道说,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2023年3月4日、5日,海陵区凤栖园(泰州墓园)迎来一波祭扫小高峰。据统计,两天时间,有2万多市民前往祭扫。出现交通拥堵,墓园和交警加强了停车场疏导和各路口分流引导。原来当地有“闰月清明不上坟上坟祸事将临门?”之说的习俗,湖北不少地方都有这个习俗,说闰二月清明不能扫墓,因此要在春分节气21日即农历二月三十日前扫墓,所以当地出现了扫墓的小高峰期。
       俗语云:“五里一个地方,十里一个乡俗”,乡俗千差万别,生活在当地,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常言道,“早清明,晚十一”,清明节扫墓在传统上春分过后就开始了,十月初一送寒衣则可以推迟一点。在很多地方其实并不是清明节当天去扫墓,有“前三后四”、“前七后八”,甚至是“前十后十”的规矩,一般都会提前,不少地方还忌讳在清明节当天去扫墓。西北地域有择清明节前的吉日上坟习俗,一般会择:“辰、戌、丑、未四墓库日”,天德月德,黄道等吉日。自古清明节扫墓的时间拉的很长,前后大约能持续20几天。
       有的地方传统习俗认为闰二月即难逢,又不吉利。“十年难逢闰二月,千年难逢闰腊月”,认为“二”含有“重复”、“还要”之意。闰月是多出来的,是“虚”、”假“的,禁婚嫁,忌迁坟,说这个月鬼门关不开,闰月去世的人要搁到下个月再安葬等等。只能说明对逝世生命的尊重之心,但是,对这些习俗疑问的解释:清明上坟扫墓的时间是按”节气“计算,不是按“月份”而论,“清明”之所以成为节日,与它所处的特殊时空场有关。
       闰二月是一种历法现象,是阳历和农历两种历法在季节上能够合拍且时令一致,每19年安排7个闰月。祖先们用“增设闰月”的方式来“调整余缺”的,置闰的规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分别安插在12个月内,每月固定有两个节气:前一个叫“节”,后一个叫“中”,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间排列。相邻的两个节气和中气之间,平均相隔三十天半。

       平均而言,一个农历月为29.5306天,小于两个中气之间的间隔时间,这样累计下来必然会出现一个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凡是只有节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只能作为上个月的附属,即闰月。
       闰二月的出现是因为农历二月之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清明”,下一个中气“谷雨”则在农历三月,这样二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因此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又因为沿用二月的名称,因此是“闰二月”。
      
 
清明节的本义,古人命名为清明节,内涵非常深邃,其中的“清”,是指心要清、意识要清、身要清,达到心意身三清;其中的“明”,一是眼要明,一是心要明,“清明”的本义,指我们的身体内部要达到清明的状态。对自然界而言,木气能量处于峰值状态,云行雨施,地龙腾飞,天地阴阳二气开始升降运行交汇了,就会出现天清地明天象。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实现心的清明和身的清明,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把自己的根接续起来。培根、护根和养根都要与自己的根文化、与自己的祖宗之根接续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自己的根与家族根、血缘宗亲根、民族的根、国家的根联系起来,离开了这个根,就无法厚积薄发,兴旺发达。清明节是个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孝敬祖先,承前启后,慎终追远,感恩祭祀的文化节日。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尊重生和死开始的
       清明上坟扫墓的本源意义。
       一 表达对逝世者的怀念、追思、感恩之心。通过在墓地的目睹实观,触景生情,产生实实在在的情感,成为一种心意上的连接、基因上的感应和阴阳上的互补。
       二 加强对灵骨的保护。坟墓在年度四季的风雨侵蚀中会出现残缺、进水或塌陷,平日难免会有飞禽走兽对墓穴或剖土或打洞,或人为性造成损害等,都需要修补培土。上坟对坟堆培土加厚土层,原本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灵骨,保护好灵骨就是在保护骨质基因,每年上坟管理好坟墓,就是为了使祖先的骨质基因储存能够达到最佳的自然阈值时限,土葬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