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为境
无为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31
  • 关注人气: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崇百药》全文

(2021-05-27 11:13:35)
标签:

文化

教育

历史

健康

分类: 民族根性文化
       老子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所谓百药者:
       1.体弱性柔是一药。(身心常在处下不争状态是一药。以下凡圆括号内均为空净师释) [《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第41章“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人呈现体弱性柔——柔弱微细,自然天道扶助,生机勃勃;人若呈现坚强,则一定距离死亡不远了。]
       2.
行宽心和是一药。(行事能心地和善,做到宽容忍让是一药。)[行为宽松自然,心性中和、平静、安详,是一药]
       3.
动静有礼是一药。(举手投足、行住坐卧都符合礼貌规矩。)
       4.
起居有度是一药。(生活规律,活动休息都有节度。)
       5.
近德远色是一药。(讲究道德品质,远离色欲。)
       6.
除去欲心是一药。(灭除各种贪欲之心。)
       7.
推分引义是一药。(推究职分,讲求道义。) [《古代汉语词典》:推:推究;分:要领,总纲;引:引用。“推分引义”:推究要领,引用道义。]
       8.
不取非分是一药。(不拿不属于自己本份之内的财物。)
       9.
虽憎犹爱是一药。(遇到可恨可恶的人和事,仍能和颜悦色地以爱心待之。)
       10.
好相申用是一药。(用度求人,好言相告。) [好相:注重自己的形象行为端正。申用:《说文解字》:“申,神也。表示自我持控。”申用即神用,遇事能用心神意识管控自己的行为。]
       11.
为人愿福是一药。(替人民、众生祈求福分。)
       12.
救祸济难是一药。(救助别人于灾祸厄难之中。)
       13.
教化愚蔽是一药。(教育点化愚昧蒙蔽之人。)
       14.
谏正邪乱是一药。(劝告那些邪曲悖乱的人与事使之改邪归正。) [jian:进言规劝,树正纠错。]
       15.
戒敕童蒙是一药。(告戒不懂事理的小孩子。) [chi:告戒]
       16.
开导迷误是一药。(开导那些陷入迷途而犯错误的人。)
       17.
扶接老弱是一药。(扶持帮助年老体弱及有病的人。)
       18.
以力助人是一药。(以体力或财力、物力帮助别人。)
       19.
与穷恤寡是一药。(施给救济穷人,同情帮助寡妇。)[xu:帮助,救济]
       20.
矜贫救厄是一药。(怜悯贫穷,救度遇到灾难险境中的人。)[e:险恶的命运]
       21.
位高下士是一药。(尊重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及其部下,能给以周全的礼遇。)
       22.
语言谦逊是一药。(对人说话谦虚和蔼。)
       23.
恭敬卑微是一药。(礼貌对待没有地位的人。)
       24.
不负宿债是一药。(借人钱款应及时归还,不要拖欠很久形成旧帐。)
       25.
憨慰笃信是一药。(为人憨厚快慰、诚实信守。) [han:诚实至厚显现呆气;笃du:甚,诚实。]
       26.
质言端悫是一药。(语言朴实无华,态度端正诚恳。“悫”que音却,诚实、谨慎的意思。)
       27.
推直引曲是一药。(推求正确的道理,引导教化邪曲不正的人和事。)
       28.
不争是非是一药。(不争论谁对谁错,不争辩谁是谁非。)[不争是非:心中不存一点“是非-阴阳”之念,是证道成功的重要基础。]
       29.
逢侵不鄙是一药。(碰到别人粗俗的无礼冒犯行为,不怀鄙视之心。)
       30.
受辱不怨是一药。(受到屈辱也不怨恨。)
       31.
推善隐恶是一药。(推举善良,隐去恶名。)[e:隐去恶名、不谈论他人的恶行、恶事。]
       32.
推好取丑是一药。(好的谦让给别人,不好的留给自己。)
       33.
推多取少是一药。(把多的推让给别人,自己拿最少的。)
       34.
称叹贤良是一药。(称赞推崇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35.
见贤自省是一药。(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借鉴反省自己。)
       36.
不自彰显是一药。(不显露、张扬、炫耀自己。)[甘心处下。]
       37.
推功引苦是一药。(推让功劳给别人,宁愿自己吃苦。)
       38.
不自伐善是一药。(不自我夸耀自己的善行。)[甘心处下,是“不自伐善”的举措]
       39.
不掩人功是一药。(不掩盖别人的功劳。)
       40.
劳苦不恨是一药。(辛劳吃苦也不怨恨。)[例,做活的道:王善人21岁那年扛活,东家称他“做活的”,他乐于劳苦,没有怨恨,感恩东家。主有仁,仆有义,心情舒畅,把自己做活了。]
       41.
怀实信厚是一药。(心怀诚信,忠实厚道。)
       42.
覆蔽阴恶是一药。(不宣扬别人暗中所做的恶事坏事。)
       43.
富有假乞是一药。(经济宽裕富有,但不挥霍浪费,坚持勤俭节约。)
       44.
崇进胜己是一药。(推荐才能胜过自己的人升迁荣升。)
       45.
安贫不怨是一药。(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却能安然自在,毫无怨言。)[甘于身处下位。]
       46.
不自尊大是一药。(不妄自尊大,不自恃高傲。) [甘于处下。]
       47.
好成人功是一药。(助人为乐,成全别人之美事、好事。)
       48.
不好阴私是一药。(不打听别人的隐私之事。)
       49.
得失自欢是一药。(得而不喜,失则不忧,无论得与失,都很愉快面对。)
       50.
阴德树恩是一药。(暗中做功德好事,施恩于人而人不知。)[例,扁鹊的大哥“上医治未病”:给人治未病(未有显露的病)而人不知。]
       51.
生不骂詈是一药。(一生都不咒骂人。)[li:骂,责骂]
       52.
不评论人是一药。(不评论别人长短是非。)[是与非都是依据人道中的标准而定的,故评论是非,在客观上一定会出错,会造成纠纷;主观上会把修身者自己捆绑在是非阴阳二中,很难证道。]
       53.
好言善语是一药。(说话人爱听,语言和善。)
       54.
灾病自咎是一药。(遇到灾祸疾病首先反省自己的过错罪业。)[自咎zi jiu:责备自己的过失、过错。]
       55.
苦不假推是一药。(虽然痛苦,但不假装矫饰,不委过于外。)[wei:迁,转,委托。委过于外,即迁怒于外,责怪外因。]
       56.
施不忘报是一药。(受人恩惠不忘报答。)
       57.
不骂畜生是一药。(不咒骂牲口生灵。)
       58.
为人祝愿是一药。(心中替别人祈祷吉祥如意,祝愿别人福惠安康之事。)
       59.
心平意定是一药。(心中平静,意志坚定。)
       60.
心静意定是一药。(人心如猿猴,浊意似野马,私心常动,贪欲常起,不易静与定,如能栓住心猿,锁住意马,就是一味清静心身的良药.)
       61.
不念旧恶是一药。(不计较别人过去对自己的怨恨和嫌隙。)
       62.
匡邪弼恶是一药。(“匡”是纠正,“弼”是帮助、辅导,意为纠正邪恶。)[kuang音筐;弼bi音闭:辅佐。]
       63.
听谏受化是一药。(听从劝告,接受教化。)
       64.
不干预人是一药。(不去干涉别人。)
       65.
忿怒自制是一药。(忿怒等七情欲起,能自治)[忿fen:怒,怨恨]
       66.
解散思虑是一药。(能解散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思虑)
       67.
尊奉老者是一药。(尊敬、礼奉、扶助老人)
       68.
闭门恭肃是一药。( 观其门来,恭敬、严肃地忏悔自己的错误)
       69.
内修孝悌是一药。(在家中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70.
蔽恶扬善是一药。(遮盖、抑制恶事,表彰宣扬善事。)[bi]
       71.
清廉守分是一药。(清白廉洁,持守本分。)72.好饮食人是一药。(乐于给别人吃喝。)
      73.
助人执忠是一药。(帮助别人诚心尽力。)
       74.
救日月蚀是一药。(日月有蚀时即怀救心。)
       75.
远嫌避疑是一药。(对容易惹起嫌疑之事,应当远离回避。)
       76.
恬淡宽舒是一药。(淡薄名利,心宽舒畅。)
       77.
尊奉圣制是一药。(遵循恪守圣贤的典章。)
       78.
思神念道是一药。(思守神气,心念大道。)
       79.
宣扬圣化是一药。(宣传宏扬神圣的大道之理,德化众生之心。)
       80.
立功不倦是一药。(创立功业不知疲倦。)
       81.
尊天敬地是一药。(天高怀尊,地厚怀敬。)
       82.
拜谒三光是一药。(瞻仰日月星辰三光。)
       83.
恬淡无欲是一药。(对名利心淡如水,没有欲望。)
       84.
仁顺谦让是一药。(友爱心善,和顺谦让。)
       85.
好生恶杀是一药。(怜爱生灵的生命,不去害其性命,厌恶杀生。)[Wu:厌恶]
       86.
不多聚财是一药。(不贪多无厌地积聚财富。)
       87.
不犯禁忌是一药。(不违犯禁止忌讳之事。)[忌讳ji hui:顾及,畏惧。躲避禁忌的事,不去触犯]88.廉洁忠信是一药。(为官当权,廉洁自律,忠心诚实地为人民办事。)
       89.
不多贪财是一药。(财是养命之源,但不可贪占过多。)
       90.
不烧山木是一药。(不焚烧山中树木。)
       91.
空车助载是一药。(有空车帮助别人运载。)
       92.
直谏忠信是一药。(当面直言相劝,抱着一片诚信心帮助人。)
       93.
喜人有德是一药。(喜欢别人都有功德。)
       94.
赴与穷乏是一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毅然地投身于贫困之中。)
       95.
代老负担是一药。(帮助老人背负东西。)96.除情去爱是一药。(去掉情欲与贪爱。)
       97.
慈人悯念是一药。(以慈善之心、怜悯之念去关心他人。)[怜悯lian min:心怀可怜的人或动植物,有救助之心。]
       98.
好称人善是一药。(喜欢赞扬别人的好心善行。)
       99.
因富而施是一药。(自己富有,将多余的施穷济困,做善事。)
       100.
因贵而惠是一药。(因禄位高而能惠及下属和百姓。)[lu:俸禄,工资]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气不守,故风寒恶气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
       
作者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冉,老莱子。春秋时楚国人。亲笔著《老子》一书,又名《德道经》,汉代经过编修而更名为《道德经》。
       
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悊(哲)学家、科学家。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道家学派创始人,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老子创立了德道文化德道文化是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的主根之一,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道学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所创造的以《德道经》为代表的文化。德道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全民教育的完善。老子德道文化的精华全部浓缩在帛书五千言中,早于任何一个宗教的产生,是对古代道德文化的总结,是超越一切宗教的自然大道学说,是人类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老子亲身实践了圣人之治的方法论,性命圆成,回归自然。他站在自然的高度撰写的《德道经》瑰集了远古祖先们对自然大道本质的真知灼见,因此《老子德道经》也就自然地成为人类道德论的鼻祖。
       
老子的道德悊(哲)学,是以在自己的心中和身内进行实践为基础、为主导的一门悊(哲)学,没有亲身在自己的身国内真实地实践这个德和道,也就无法真正地解读老子的思想和学说。
       
整个宇宙一切肉眼看得到的和肉眼看不到的所有物质最高的、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德和道。一切神,也都毫无例外地被他轻松地规范在他的大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唯德主义辩证法之中。
       
老子道德学探索的是隐显双重世界,她既把握了太极的白,也把握了太极的黑,把握万物的一体两面,探索本质。
       
老子的悊(哲)学,是一门绝学,是超常性的悊(哲)学,她居于道O,用于德一,运于阴阳二,演于万物的三。使用的是思识、慧识,以无为获知为主,而意识、智识与经验仅为辅助,运用德一性质的能量和品格进行鉴别、分析、展开与提纯,这是一个完美而庞大的悊(哲)学体系。他高瞻远瞩地揭示出自然、天地、社会、民族与人伦和谐平衡发展的源动力,全在于德一的得与失、散与聚。
       
老子德道文化悊(哲)学系统是大唯物主义,帛书《德道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唯物主义的鼻祖、辩证法的老祖。老子五千言在我们民族大地上构筑了一个宏大而又严密的大唯物主义悊(哲)学体系。他的悊(哲)学体系,从“常道”到“非常道”,从“无相”的物质世界到“有相”的物质世界,从数学的“0”的无到“1”的有,也就是说从这个无到这个有,从人类社会到整个宇宙时空,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将无数个层次、无数个范围内的一切物质——不管是我们看得见看不见的,她都一概以无比慈悲广博的大胸襟,全部一起、毫无遗漏地包容在其中。而且,他的悊(哲)学思想框架层次分明,将所有的内容布置安排得井然有序,从而构成了他博大精深的“大唯物主义”和“唯德主义”辩证法的悊(哲)学思想体系。
       
老子德道文化思想的大唯物主义是现代唯物论哲学的总根,老子始终把握着“宇宙万物皆物质,唯存无有相之分”的原则,这就是肯定了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唯物主义”之下的物质,只是存在着一种“有相”和“无相”的分别。
       
德道文化,是以德证道,要全面认识自然规律。如果我们本身内在的品质、品格和能量不足以承载更大的福报和福慧,那么就只能听别人讲,而自己却无法感知,无法体悟,无法真正地揭示管理和治理的奥秘。只有通过修身,用德来体悟大道,以德来证解大道,才能够具备这种能力。
       
历史地位

       东方的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丰厚的文明古国之一。追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可上溯到八千年前。目前考古学的各类发现,都揭示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就是伏羲所创造的以《周易》为代表的“易道文化”。在易道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了黄帝创造的以《黄帝四经》为代表的“法道文化”。春秋时期,老子在黄帝“法道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以《德道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德道文化”。
       
伏羲易道文化是震旦之命本,黄帝法道文化是华夏之魂灵,老子德道文化是中国之魄力。
       
《老子德道经》
       
《老子德道经》是道德文化的总代表,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当中最根本、最核心、最本源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文化的根柢。帛书老子《老子德道经》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经典中,唯一一部由圣人亲自动笔撰写的著名经典,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道德能量。她既其大无外地包罗宇宙天地起源、生成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和轨迹;又其小无内地细微到没有时间空间制约与束缚的质象境和德一境中,对宇宙自然以及生命的奥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而且,老子《德道经》的语言结构最符合音韵的需求,四言韵较多,重要的半音节的字运用得非常丰富。
       
《老子德道经》是一部实践的悊(哲)学,只有实践、实践、再实践,才是学习它的根本方法。我们要遵循老子《德道经》的引领,去真实地建立道德人生观,学习和实践“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合同于道。”在生命的自我真心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道法自燃”,无量光明。
       
《黄帝四经》的内圣外王之治,是无为而治与有为而治的大成汇集。老子的《德道经》是圣人之治,是“修之身,其德乃真”、无为而治的精粹专篇。这两篇不朽的名篇巨著,从生命的内治理到外治理,以及社会的无为治理与有为治理,倾囊相授,将人类文化的精华绝学,留赠于炎黄子孙。
       
诵读
       
诵读《老子德道经》并不要求一定要马上理解,因为《老子德道经》五千言是哲学诗,是科学,是智慧的结晶,是“修之身”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的的经典。学习老子的五千言,需要的是童心,无妄想,无执着,无贪求。通过诵读《德道经》而打开我们的心窍,通过熟练的诵读、观想,使身心与经相合,并且开发我们大脑深层次的慧性。老子五千言对于现代人而言其实就是一把度量尺,想以后天智能弄懂者,必定难以明德合道;若以心灵汇化融合者,必定明其义而与圣人居。
      
传播范围

       《老子》的多国语言翻译版本,仅次于西方人为地大力推广、甚至以枪炮侵略扩张进行推广的《圣经》翻译本。老子《德道经》的各种版本,现在已经多达260多种世界语言,位居世界第二。
       
评价
       
老子的唯德辩证法,居道O而用德一,用德一驾驭阴阳二,“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天下万物皆在其演于三的“中气以为和”的总设计之中,以最符合自然根本规律的发展方向展现开来,和谐发展竞自由,这就是老子德道文化思想的德治天下、道治天下,最完美的总设计蓝图。为王者能识则国泰民安,盛世可期;修真者能识则性命相见,龙虎丹成;哲学家能识则智珠在握,学说日臻佳境。中气以为和,用之于身则性命康健,淳德归道;用之于家而家庭和睦,幸福绵长;用之于国而国富民强,盛世太平。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德学,是超越一切狭隘唯物主义的大唯物主义哲学。道德学就是中国的科学之父和和中国的宗教之母,东方的宗教与科学皆源于老子的道德学。道德学,既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食粮,她滋养着整个民族的生息繁衍和文化的发展,百折而不颓。道德学的厚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她包容化同,对世界各民族的各种文化和思想都具有极佳的亲和力。她不论在神州的土地上,还是走出国门,都能永久地处于长生之地,并且能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带来勃勃生机。
       
对西方的影响

       历史上曾经有“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不知所终”的记载,这也道出了老子悊(哲)学思想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和作用力。正如同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曾说:“《老子德道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通过对欧洲现存16-17世纪的中西交流文献的研究考证,可以发现,老子德道文化之道德学的悊(哲)学思想西游记,可以远溯到16-17世纪。在16-17世纪时,由于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扩大了欧亚文化交流的渠道,是最兴盛的时期。这些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一方面将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另一方面又将东方中国文化和科技带回欧洲、并且编译的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老子、孔子的思想和学说都在其中。整个欧洲,曾经一度出现过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
       
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去世的那一年,即1716年,在“致德雷蒙先生的信——论中国的自然神教”中,介绍他关于01的二进位制建立的过程,同时写到这位阿拉伯史学家在本书中阐述中国伏羲的重大发现,说伏羲找到了“一种在算术、缩减、计数上,特别的书写方式。”莱布尼茨在此信中承认二进位制是中国人的发明。他还在此信中写道:“我认为在这里解释,这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因为问题在于证实古代中国人的学说的价值以及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应用范例

       《黄帝四经》与《老子德道经》在流传上都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其中《黄帝四经》历经战火,甚至在汉代还经历了皇室清剿;而一部老子“五千言”从汉代起也历经修订,被改成通行本,使它失去了修身明德教材的原貌。但是,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不仅《黄帝四经》重见天日,而且老子“五千言”也得以重现原貌。这样的文化宝典是西方和中东都不具备的。这两部历史巨著重见天日以后,就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片具有丰厚营养的沃土,使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将人类最优秀文化的强大力量爆发出来,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中国历史上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以及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全都具有回溯到中国传统根文化和古文化历史源头上的共性特点。而且,这四次成就丰硕和辉煌的文化复兴具有一个共性特点,全都是回归于道德根文化的井泉之中,在老子五千言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是在原生态的儒学中或者引进的佛学中,汲取精神营养。
       
这些历史上文化复兴的光辉典范,全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的根文化、古文化就是道德根文化,就是以《周易》、《黄帝四经》、《老子德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宝库。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诞生于黄老学说的应用之中;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诞生在老子五千言的国家教育和社会应用之中。而且,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形式的变革也曾经层出不穷的出现和出台,但是所有变革与改革,如果一旦背离了回到道德根文化的源头活水并在文化基因的井泉中汲取营养的基本法则;那么,无一例外地全都以彻底失败或者收效甚微而告终,并且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smartapps.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