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不能离开母亲

(2014-09-17 22:00:22)
标签:

教育

育儿

文化

分类: 教育

http://s5/bmiddle/002waPkEzy6M7t4V7eI44&690

 

       孩子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出生后正是进行持续教育的黄金时期。孩子的生长环境首先是母亲腹胎宫殿;第二是母亲的温暖怀抱;第三是家庭;然后从家庭逐渐走向幼儿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迫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将幼小的孩子寄托于老人、亲朋、保姆等等,使孩子长期离开母亲。我们相信老人肯定非常爱宝宝,但是,母亲的身份谁也无法替代。这一举措无疑对孩子是一个突然变故,宝宝的心灵来说是一个特大重创 尤其是刚开始学说话的宝宝,给孩子在心理上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有学者说:“孩子在3岁之前离开母亲是一种灾难”;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行为,社会普遍谴责这一不负责任、无良知、缺心眼的行为。

根据湖北与安徽的调查显示:此类婴幼儿的发育中8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是自闭型,表现为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有的是逆反型,表现为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常言道:“三岁看老”,有学者指出:0——3岁的宝宝离开母亲最长时间不能超过9天。心理学家埃里克逊理论认为,孩子在婴儿期,首要的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孩子对父母表示信任,可以扩大对其他人,若此时没及时处理好,对周围人会产生害怕与怀疑。因而会影响下一个阶段发展或在心理上带来阴影。幼小的孩子最需要获得安全感、信任感。母爱是别人无可替代的,当然离开父母的孩子会很不幸福,因为妈妈给予的爱在任何地点任何人身上都找不到。

世界银行在2000年时曾出书总结各项对儿童的国际研究。多种证据表明,出身贫困、生活环境不卫生、缺少精神激励或教育,并在幼年时期营养不良的儿童,其身心发育迟缓的可能性远大于较富有家庭的儿童;儿童时期的心理困扰与未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在不健全家庭中成长且缺乏外界支持的儿童,有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男童长大后反社会行为比例较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提出了“心理抚养”的概念,即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发现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在依恋期中,1—6岁又最为关键。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不太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身的隔阂,而且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时就很难管教。”李玫瑾建议孩子出生时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如果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这类孩子到了18岁心理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母亲对孩子的哺育和褓育是不可缺的。幼教专家建议,没有特殊情况,宝宝不能离开母亲。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怀抱,是在父母身边快乐的成长。父母最需要的,是亲手抚养孩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成长的过程是缓慢的、漫长的,需要18年才能称为成年。即使成年后,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联络也是紧密的,父母仍然是自己的底线、后援、永远的港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