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教语文的几个小妙招

(2012-09-09 14:03:09)
标签:

杂谈

我教语文的几个小妙招

 

一天上时班,电话响了,看来电显示,我有些疑惑:电话来自天津,是谁呢?电话里,一个女生的声音:“是张老师吗?我是张春娥!”哦,想起来了,一个在二十年前我教过的学生,她到了天津?正在想着,张春娥那边在确认了是我之后,说:“张老师,你教我们语文,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常常想起你,永远也忘不了你。”原来这位学生现在是天津一所大学的教师,已经小有名气了。我心里禁不住一阵发热:多年过去了,可学生依然记得当年的老师,那一刻,真是太让人有成就感了。

类似的情形我还遇到过几次。想不到,当年不觉得有什么,可是同学们却都还记得,这真让我很感动。细想起来,学生之所以还能记得我,是因为我当年教他们的时候给他们留下过一些关于语文的印象,可能正是这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感受到了当年学语文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回想起来,我当语文老师有几个小妙招,这几个小妙招使学生爱学语文也很喜欢我。当时班里有许多同学都喜欢上了语文,不断有同学的作文获奖或在报刊发表。

这几个小妙招是:

一是字、词典。接上新班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必须备好学好语文的几件工具:《现代汉语词典》(或《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一支红蓝铅笔。学习新课文,不怕慢,让学生自己面对生字、生词时查字典。学好语文,这是一个慢功夫,也是一个省略不了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学习语文所必须具有的一个素质,一个习惯。习惯养成,受益终生。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遇到生字生词时就是这样做的。通过查字典词典使我的语文功底丰厚扎实了许多,我想让我的学生也会和我一样。吕叔湘先生在谈到中学生的词汇学习时就说:“学习词汇,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字典、词典。可是现在用字典、词典的习惯好像不大普遍,有些人懒得翻字典。”其实,只要是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受益大而且是伴随一生的。我们不是“基础教育”吗?不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打基础的吗?所以,我把上课读书时翻不翻字典、词典看做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求。再有就是读课文时,要手握红蓝铅笔,遇到妙词佳句用红笔将其圈点上,遇到不解的地方,可用蓝笔将其标出。

二是读时文。我教学的时候,资讯传媒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有限。我就向他们介绍新书、新的文学作品,有时也给他们朗读,比如登在《人民文学》上的刘心武的《班主任》,他们听得来劲,我读得也很起劲,一篇一篇地读,师生都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文学氛围之中。

三是写日记。我要求学生除了作文外,还要有一个日记本(当然不需要给外人看的除外),目的是随时把自己的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哪怕抄写歌词也行。过一段时间,我要对此进行检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乐意地去写。

四是从不照着别人的教案讲课。那时候,一些特级教师的教案很火,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见到,真是如获至宝。但走过一次捷径之后我立刻感到,这样做,看似轻巧,但会害了我自己,因为我没有付出什么创造性的劳动。长此下去,我的备课能力下降不说,特别重要的是,这样的上课没有了激情。所以从那以后,所有的课,我都要一定不先看教学参考书,一定不先看别人的教案,一定要自己先研究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得出自己的认识之后,再去教学生。这个过程看似费劲,方法虽然很笨,可是我却在长期的积淀中教书的能力见长,而且也感受了思考和创造的快乐。我并不吃亏。

五是写下水作文。每一次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写作文之后,我都会郑重向他们宣布:现在开始咱们一起写。写完之后,我有时会应同学们的要求,和他们的作文一道,在教室里贴出来“亮相”,任凭同学们评头品足;有时也会当堂朗读。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一点还是很赞同的,而且,他们写起作文也越来越自觉。而我呢,在“下水”的过程中,收获自然多多。对教学就更加得心应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