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基金
(2012-08-01 16:31:37)
标签:
股票 |
我们的“机构”是让股民又爱又恨的一群投资者。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实力,有着专业的研究队伍,有着比我们灵得多的内幕消息渠道。虽然散户们知道机构赚的就是他们的钱,但是很多人还是希望能找准机构们的投资路线,希望能免费享受到他们的研究水平和内幕消息,坐坐他们的大资金抬着的轿子。但是大部分都事与愿违。我记得去年打新股+炒新股的时候,新股上市第一天收盘后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等5点看成交回报。如果买入席位的前5全是四个字——机构专用,那就阿弥陀佛,第二天涨停是大概率事件。基金与QFII,社保,未来的养老金一样,都是机构投资者的一种。而且基金的影响力和资金实力是最大的。但是基金很多行为比起其他的机构投资者来说,似乎“愚蠢”了不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平安。去年年底的时候被基金疯狂地抛售,最低砸出了33的价格。后来一路震荡向上,到现在的46附近。一季度还没见基金怎么样,二季度忽然成了基金持仓第一的股票。也就是说,基金们在平安上成功做了一次“低抛高吸”的动作。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那些顶着一大堆博士学位的海归基金经理们估值能力比我们都差?难道他们不知道市盈率市净率怎么算?肯定不是。而且我相信,他们在低位卖出这些宝贝的时候,心无比地疼。但是却没有办法。
我们大部分基金都是开放式基金,可以申购,可以赎回。基金的市值也变化很厉害。我比较关注债券基金。去年债市暴跌的时候,很多债券基金规模都缩水了50%以上。我相信股票基金更是如此。而且,我们的基民大部分都不懂股票(懂股票的都自己炒了),也十分短时。这样就造成了开放式基金两大特点:
1.
我去银行,经常在大屏幕上看到基金近期收益率的排行榜。在网上查一个基金的时候,无论什么网站,都会在旁边列上它在近1周,一个月,三个月等时间在同类基金中的排名。对于大部分不懂股票的基民来说,这个排名就是他们购买基金的唯一依据。所以,这些开放式基金们因为业绩压力,要求短期收益排名靠前,追涨杀跌自然就成了他们经常做的事情。看到某个股票涨了,同行们都在买,自己也要去买。生怕错过大牛股。看到某个股票跌了,同行都在卖,为了避免短期损失,也只能忍痛割爱。像我们那样,看到便宜就买,即使亏个两三成都没关系。那恐怕基金经理要被开除,基金公司也会蒙受不少客户流失的损失了。
2.
基金的仓位是有规定的。而基民的申购赎回却没人能拦得住。当碰上一些宏观的消息(比方说像去年的欧债危机),大量基民赎回的时候,他们只能赶紧降低股票仓位。因为全部基金的持股很多,这种赎回潮也基本上能确定让大盘下跌不少。这个时候只能比谁跑得快,谁就能少损失点。所以就有了去年年底那次的快速杀跌。感兴趣的还可以看看港股去年9月底的行情。因为港股大部分都是机构投资者,这个效应更加明显。
所以,我从不买主动的开放式基金。只买跟我持仓差不多的指数基金(ETF或者类似的被动基金)。封闭的最好。另外,前几天的招行暴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