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2018-04-05 22:37:05)

《回忆鲁迅先生》这课的教学早已经结束,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那是一节比较失败的课,至今回想起来,还是如鲠在喉。就觉着丢人了,可能还是由于备课不充分,觉着没有上出彩来,不应该啊。当时在基础薄弱班上课效果还不错,课堂生成比较多,上课愉悦。结果下午在另一个班上,还是基础好的班上,课堂却沉闷了许多,关键还有后生来听课,我设计的精彩之处都没来得及展示。有些遗憾。
     《回忆鲁迅先生》,是篇新课文,篇幅较长,再加上学生预习不好,不说预习到位了,预习看过一遍都少。又是下午上课,精神状态不如上午。再加上这是自读课文,有难度。但仔细回想了一下,还是自己对课文研读不够,问题设置还需由浅入深。

     文章中选的材料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以女性的细腻笔触来行文,有细节,也有诗意。概括内容,理清条理,有些难。其实只是了解个大概内容,从哪些方面去写的,交流交流就行。它没有典型事件,所以学生概括起来是有难度的,自己问题没有设置好。自己也陷入这泥淖中去了,内容部分这只是了解啊。

     抓两个关键句,由浅入深引导:1.鲁迅先生诗句导入,引导他给一般人印象是怎样的,在萧红眼里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对他总体印象的句子找出来(就是那句安静随和像平静的老人),在结合课本内容读出鲁迅的普通寻常一面。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批注,再交流。老师再升华,看似繁琐,没联系,实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一大特征。这样抓主问题来探究,也讲出了文体特征。

     以一个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学生在内容交流熟悉后再来探究第二个问题:2.“周先生的做人,小小一点我们也是做不到的。”“小小一点”,你觉得是哪些小事呢,结合语句说说,小事背后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即引导品味细节,感悟人物的伟大。精读鲁迅耐心热情待客部分,体会如何繁笔写时间,结合课后语文知识副词的一些知识,抓时间副词来具体赏析。拓展补充一些类似事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写时间部分,再布置练笔,运用这种手法写作,突出某种心情或者人物的精神。再精读鲁迅深夜写作最后带病写作工作部份,体会“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引导学生体悟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何做到的,平时写作中如何运用。。
     这是第三次备课后形成的思路。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体现。两堂课设计,每节课突破一个点。看来,认真研读教材,一定会找到出彩的地方。也再次提醒自己,不管是讲读课还是自渎课,都要认真认真,再认真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