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儒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
(2015-11-08 14:31:13)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学习 |
简述儒家思想对山水诗的影响
山水诗与儒道佛。三者在思想价值、审美崇尚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不同流派的山水诗类别、分类,风格迥异却并不相互独立或泾渭分明,而是有穿插融合,只是突出重点不同,犹如三棱镜的折射一般。
儒为骨,无骨不实。
儒家思想是整个诗坛的支架,支撑整个山水诗的发展。“骨”主要指思想品味和笃实的诗风。山水诗自魏晋南北朝始,其审美指向是通过山水写社会,反映对时势的看法。儒家讲究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因为仁人志士均以报效朝廷为志向,儒家之所以能够广泛推广,得益于其思想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与之相反,出仕则是洒脱超然,却因其缺乏历史责任感,不符合社会需求(个人的需求要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儒家思想自春秋始,汉朝时发展至兴盛,这是封建大一统的社会需求,其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因此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推行,并延续至今。
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以杜甫为代表的儒派诗人,拯物救世,爱国,忧国忧民。②归隐山林的诗人无法摆脱儒家思想;③山水诗必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否则便不入流,必将消寂。
儒派诗人作品常反映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儒家用积极用世的精神充实山水诗的内容。“山水——人世——人格”的审美指向,陶渊明和李白写山水寄托对现实的不满。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和杜甫的《宿江边阁》:“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前两句表现出战乱之中的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鹳鹤”暗指水,“豺狼”暗指山;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状况,表达对战乱的深深担忧,而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和痛恨,表达出忧国忧民之情。写大好河山,写百姓身处水深火热被胡人欺凌,表达对国家对朝廷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写山水实则写人世(现实)。
儒流山水诗——国家和社会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
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背景是唐朝由盛转衰,生活困顿,国家处于外忧内患,诗人忧国忧民。此诗表达了对故居长安的思念,体现儒家为实现大同社会不懈奋斗的目标理想。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云,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以美刺讽喻为方法,以笃实刚健为风格的优秀诗作,开拓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艺术境界。儒家思想在百花争鸣中为何能脱颖而出成为主流?道教佛教思想仅可用于个人,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依靠儒家积极入仕的思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