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联话(三)(赣联2010年第三期-2010-8-20)

(2011-08-25 20:44:33)
标签:

文化

分类: 江右联话

(三)

 

     徐玉福

 

 

赵秋晓,名必(王象),字玉渊,南宋末年东莞人。宗室后裔。咸淳元年(1265),与父崇(言由)同登进士。曾为文天祥麾下司录事,宋亡后退隐温塘,足迹不入城市。惟东走甲子门,望崖山伏地大哭,又画文天祥像于听事,朝夕泣拜。尝题其室曰:“诗人只合住茅屋;天下未尝无菜羹。”胸襟淡荡。所著有《覆瓿集》五卷。

明朝万历年间,东莞厚街镇李元弼,建“谁园”于邑,自题一联:“此地也曾为我有;他年未卜是谁园。”陈雪轩评曰:“襟怀洒落,洞识世情。”

清末探花陈伯陶,亦名永焘,字象华,号子砺,别署砺道人、九龙真逸,东莞中堂镇凤冲人。其故居大门镌联云:“纶(丝孛)承天宠;文章蔚国华。”现保存完好。光绪五年(1879),陈伯陶高中解元,业师陈澧当时主讲广州菊坡精舍,撰书一联赠贺,云:“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期许甚深。陈伯陶书斋号“瓜庐”,著有《瓜庐文剩》、《瓜庐诗剩》等。

袁湛恩,字应淦,号雨亭,别署荔坡居士,东莞茶山镇人。乡试屡荐不售。生平特立独行,弗阿时好。自辟三径,莳花艺树,以‘意园’名之。遂杜门不出,以著述为事。同邑陈伯陶题赠一联,云:“意适莼鲈张返棹;园忘花鸟董垂帷。”以汉董仲舒推许。”

东莞茶山镇殷仲铭,追随孙中山革命,于抗日战争前建一园名“乜园”,题一联曰:“今日尽行为我地;他朝究属乜谁园。”人谓有模仿明邑人李元弼联之嫌。

梁育,字又农,诗、书、画、金石皆精,著有《不自弃斋诗集》,与南海潘飞声有金兰之契。在东莞石龙镇竹园建“龙南草堂”,以为读书会客之所,撰书一联悬于门上,云:“墨客临池擅飞舞;诗人卜筑对罗浮。”不愧诗人吐属。

卢子枢,原名沛霖,亦名沛森,别署不蠹斋主,东莞虎门卢屋村人。以书画名于世,鉴赏亦精。其素仰清季学者顾广圻,因颜书斋曰“一顾楼”,复以“圻”字为诸子之名,曰照圻、汝圻、詠圻、炜圻。其书斋尝有名曰“九石山房”、“不蠹斋”。子枢喜爱白居易诗联:“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并以此联为铭悬于座右。客厅则挂木联:“开轩纳日月;呼客解缨簪。”同邑前辈莫伯骥富藏书,多宋椠元刊,一九三一年礼聘子枢,参与其五十万卷楼藏书校雠编目之役。毕两年之功,子枢完成《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一书共二十二册之全部手抄清录。莫氏对子枢之严谨勤奋,备加赞赏,特书一联以赠:“校书自古称三到;艺菊于今重五多。”子枢斋中尝有邑人林直勉赠联:“坚固正直;博厚高明。”此联还附有长识,述两位书画大家交往十年来之情谊艺事,云:“子枢 卢君与余为书画交,子枢欲以画法作书,余拟以书法作画,迄今十年矣,此愿惜莫稍偿。惟子枢学画不辍,较余学书为勤勉有恒。余学书则或作或辍,了无小进,惟不敢苟同于人,则今与昨无异也。子枢出旧罗纹纸,持至镜湖,属作小楷卷,忽忽三年。心粗气浮,焉能为作小楷。兹当秋凉,偶检行箧,将其卷纸裁而为对,集西狭颂字还之。用志神思不清,深愧书不能二耳,对之何如?十九年国庆日,直勉并记。”

刘俊庵,字翰棻,号冷禅,东莞道滘镇闸口坊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诸生。后入万木草堂,从师康有为。戊戌政变后,赴日本留学。归国,任惠来县县长。一年后,在广州创办鹤鸣学校。又数年,任教于广州培正中学、洁芳女子中学、南武中学。中年至沪,从朱祖谋习词。著有《花雨楼词草》。抗战胜利后,刘俊庵回道滘,建成“信刚家塾”和“了园”。自作“了园”楹联较为有趣。一九四七年春节作“了园”联云:“不得了,了不得;是何园,园是何。”一九四八年春节作“了园”联云:“不了而了;可园则园。”一九四九年春节作“了园”联云:示了终须了;非园亦号园。”

杨秉公,东莞茶山镇上周塘村人。长居九龙山区,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尝自撰自书一联于门,联曰:“烟水苍茫,客到路随花外问;云山缥缈,人来门向月中敲。”充满诗情画意。

东莞刘品姜所居可月楼中,有书斋曰“仰坡室”,中医莫椿龄将“可月”、“仰坡”嵌入联中,赠之云:“可月举杯,对影抒情,诗兴却同唐李白;仰坡筑室,投闲置散,文章仿似宋苏仙。”贴切自然。

趣园,原在东莞常平镇侨梓村。是邑人周乾立的产业。乾立无子,以玉山为嗣,遂居之。玉山,又名柱,字砥中,号遁叟,清末附生。园之尾座有一书室,名“墨林”。上列有住宅一排,高低错落,颇具亭榭园林之胜,故名“趣园”。玉山后将此址转给周允初建“可园”,而自己却迁至近郊的余仔大路边,即今之红磡大道,建造园林式别墅,幽雅别致,仍用“趣园”名兺。园门有玉山自撰一联:“趣雅而逸;园幽自芳。”着墨不多,别具风格。

周仲良,别署良心居士,东莞常平镇桥梓村人。擅长诗文,客居香港。早年在常平下墟正兴街西端筑“柏园”,并自题二联于门,一云:“柏树有本性;园林无俗情。”一云:“柏树欲撑天半壁;园林聊拓地三弓。”化用古人诗句,不着一点痕迹。进得园门,一个别致的小花园,里边建一座幽雅的庭院,是主人的住处。园子里有一棵百多年树龄的柏树,生来老态龙钟,形状奇异。柏树侧边是一棵硕大的白玉兰树,花开时隔巷可闻其香。茉莉花、九里香、米仔兰、杜鹃花、含笑,盆景、盆栽、金鱼池、假石山,更将花园点缀得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

卢鼎公名鼎,又名燮坤,号一石,又号郾卢,东莞道滘人。长居香港,诗、书、画、金石俱精,著有《燕归馆词》。在港与邓尔雅、林千石、张谷雏、吴天任、吴肇钟、黄思潜、陈荆鸿、罗叔重等时相唱和。创办中华艺术学院,培育英才,不遗余力。罗叔重赠以二联,一云:“闲情小品茶烟酒;得意挥毫字画诗。”二云:“匹马破蛮烟,三十年散发江湖,交尽美人名士;危楼横夕照,七千里征途风雪,披襟使酒。”此二联藏于燕归馆中。

蒋光鼐故居,又名荔荫园,坐落在东莞市虎门镇南栅三蒋自然村,总面积1551平方米。园初创于清道咸年间,是蒋光鼐祖父蒋理祥手创,后废圯。蒋理祥,字议寰,号吉云,清咸丰三年(1853)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九三○年,蒋光鼐在祖园辟建一座西式别墅楼房,名“红荔山房”,占地面积223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基座特别,为拱形涵洞式垫托底层,通风防潮。花岗岩石砌台阶,石雕栏杆精致,前廊后室,内进一厅两厢,一式二层。红墙围护园林,内有荔枝、龙眼、黄皮、番荔枝、法国白玉兰等名果嘉木,园前有高台,一株芒果浓荫如伞,门楼石砌,疏瓦翘檐,有楷书石匾“荔荫园”,门两旁镌行书楹联:“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园后山麓,有蒋光鼐父母墓,墓台上,坐北朝南矗立一座十米多高的“考妣碑”。左侧墓志铭是前清进士邑人张其淦为蒋父而撰,右侧墓志铭是民国元老胡汉民为蒋母而书。离碑百步有六角亭一座,是蒋光鼐纪念其弟光鲁而建,名曰“光鲁亭”,光鲁原为十九路军属下一位团长,人称“骁将”,一九二九年十九路军在山东、河南一带与冯、阎联军作战中阵亡。

绿绮琴,唐武德二年(619)制成。琴池镌“绿绮琴”三字,隶书唐体。旁刻“唐武德二年制”六字楷书,似虞世南笔法。后经历四个朝代,成为明朝正德皇帝御琴。正德將古琴赐刘姓大官。明末南海人邝湛若出高价,购得古琴。清兵入关,广州城破,邝湛若將古琴、宝剑、怀素和尚真迹,环置身旁而死。古琴为一清将所得,售于市,叶犹龙买得,抱回惠州,邀约遗老屈大均、梁药宁、陳独漉、今释和尚游湖赏琴。大家谈及国土沦亡,邝湛若壮义身亡,共下新宁之泪。古琴后又流入东莞張敬修手上,张雅爱文翰,于可园內筑“绿绮楼”藏琴,并常于可园作文酒之会。辛亥革命后,可园张家风流云散,古琴为邓尔雅购得,並写二诗以誌其事。尔雅一九二二年移居香港,携琴同往,在大埔建“绿绮园”藏琴。黄宾虹为写《绿绮园图》相赠,尔雅答以图章一。绿绮琴入藏,是尔雅一生最得意事,因集二联为庆,一集屈翁山《绿绮台琴歌》,:“顾谓双鬟陈绿绮;时飞纵指理南风。”一集梁药亭、翁屈山句,云:“大唐名琴韬古色;先朝法物不同湛。”颇称工稳。其后大埔不幸打大风,“绿绮园”尽毁,尔雅移居港岛。弥留时,尔雅仍要抚琴,直至气绝。古琴现藏邓氏后人手中。“绿绮园”中,尝有诗人黄节一九二一年人日赠联:“会心古今远;放眼天地宽。”

黄般若,原名鉴波,字波若,号曼千,又号万千、波耶,别署“四无恙斋主”,东莞石龙镇黄家山人。擅画花鸟、山水、人物,尤喜画佛像、罗汉,亦精书法鉴赏。晚年,定居香港。其书斋号“四无恙斋”,般若说:“生平原无恙者四,一曰青山,二曰故人,三曰藏书,四曰名卉。”斋中有其岳父邓尔雅赠,集杨万里邝海雪句篆书联:“江夏无双小道士;五羊少年金错刀。”般若一九三三年得小黄蜡石,形似黄山,遂以“小黄山馆”、“黄石山房”、“黄石斋”颜其斋。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容庚倾注全部心力收集金石书录,每月以薪酬的一半购置金石图籍,南归时家藏图书200多箱,因名书斋曰“五千卷金石书室”,罗振玉和其舅邓尔雅为其题额。斋中先后入藏邓尔雅赠联四副,一为容庚入北京大学国学门当研究生,暑假回莞省亲时赠,云:“独立千秋谁与共;一洒当年新学肠。”嘱容庚务奋力编成《金文编》。一为容庚三十六岁生日,集孙元宴、梁佩兰句为贺云:“喜字漫书三十六;容斋之集一尺余。”一集王十朋、李商隐句云:“山水有灵人不识;金石刻画臣能为。”一集陆放翁、杜工部句云:“文能换骨无余法;书贵瘦硬方通神。”容庚晚年,复得二赠联,一为汪吉霖六十九岁时赠联:“倪迂清閟云林阁;米老英光宝晋斋。”一为于省吾赠联:“东风势压西风倒;南国谁容北国修。”后一联明显写于东风压倒西风,前苏联变修,中国与之绝交的“文革”时期。

郑师许祖籍东莞虎门镇白沙,自祖父辈始迁至莞城北正街一巷一号。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郑师许在上海同时兼任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几所大学的讲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大量购书,其中不少是古籍善本。这些书籍全部被收藏在北四川路、宝山路家中书室“四部书斋”中。与此同时,郑师许还潜心研究古文字学、考古学,开“铜器时代”研究先河。胡朴安撰书一联以赠,云:“古书读鲁壁;彝器认周金。”并在联上缀识云:“师许先生好读书,深于古器物学,乃撰此二语赠之。”后来,郑师许南返广州,其上海藏书则在抗战中散失。

杨宝霖一九七一年从乡下调回莞城,此时他已娶妻生子。老屋半椽,狭窄秋湿,住不下人,更放不下书。于是他在祖遗的荒圃里,自打泥砖,自拿灰匙,建了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又编竹为扉,垒砖作桌,泥砖承板以为床,木柴钉架以为椅,房屋、家具均自制,并以“自力斋”名之。落成之日,宝霖制一联为志,曰:“土壁柴扉,小屋筑成凭毅力;孤灯长夜,书城攻破树雄心。”纪实传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