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顾绣的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

(2012-01-13 09:05:25)
标签:

韩希孟

中国

辽宁省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发绣

文化

  顾绣在明清两代之所以享誉一时,风靡全国,并在中国古代刺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其具有独特超凡的刺绣技法特点和艺术风格是分不开的。从传世的顾绣实物分析,顾绣的技艺特点主要有:
   一、刺绣粉本多摹取宋元或当时名家书画。据《女红传征略》:“顾氏刺绣得自内院,其劈丝配色别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作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顾绣的绣娘们均有较高的书画艺术修养,多受明代松江画坛“云间派”风格的影响,绣品主要以供奉内廷的画师的作品为粉本,亦以吴门等名家画派的画稿为内容,既能摹绣出书画的笔情墨趣和神韵,又能表现绘画所不及的细腻质感,达到运针如笔的艺术境界。如《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中的《米画山水图》有宋人米芾的风格,《洗马图》有元代赵子昂格调,《花溪渔隐图》仿元代王蒙笔意(图一)。
   二、所绣题材内容广泛,人物、宗教、山水和花鸟草虫等均有涉猎。如人物中有观音、罗汉、弥勒佛、十六应真、五十三参等宗教人物;有东方朔、竹林七贤和女后(图二韩希孟绣宋元明迹图册之三《女后图》)等历史人物;还有表现围猎、猎鹰、渔樵耕读、觅药等生活场景中的各色人物等。花鸟、草虫有一鹭芙蓉、松鼠葡萄、蜻蜒扁豆、芙蓉翠鸟、湖石花蝶、络纬鸣秋、游鱼藻虾等。宗教内容有金刚经塔等。
   三、擘丝细过毛发,绣工精细。绣针细小如毫,将绣线细劈成丝,每次只用一二丝,落针用线无针痕线迹。精工刺绣,针脚缜密细腻,不露边缝。《南吴旧话》一书盛赞顾绣“穷态极妍,劈丝了无痕迹”。其临摹古人名家画迹都依笔势,纵横转折,轻重缓急一丝不苟,完美地表现了原作的神韵。
  四、针法丰富多彩,复杂多变。顾绣视所绣物像之不同而巧妙地施用不同针法,以达到齐平、细密、光亮、匀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视觉和谐之美。顾绣常用的针法有套针(包括平套针、散套针和集套针)、齐针(包括横缠针、直缠针和斜缠针)、滚针、网针、接针等,此外还有钉针、盘金、平金、抢针、编针、鸡毛针、打籽、刻鳞针等。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初的《顾绣五十三参图》,灵活运用了十余种针法绣制,恰当地表现出所绣物象的不同肌理,使所绣山水人物活现逼真,花卉草虫生气盎然。
   五、融画理于绣技中,亦绣亦绘,绣画结合。绣幅中凡针丝不及之处,皆以画笔补色,于关键处轻描几笔,使作品渲染得宜,更加层次分明。如有的人物面部绣后加画,所穿锦裳则先上底色,后于底色上加网绣作锦纹状;有的地坡是画色后仅绣一条边线;有的天空、云雾用画笔直接敷彩,不再加绣;明代顾绣的山石多采用有层次的石青彩皴染,系明代顾绣的一大特点,等等。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顾绣《八仙庆寿挂屏》,其中有的人物服装用墨绘后用丝线绣出花纹,云纹线条则以淡花青和赫石勾勒,刻意追摹绘画效果(图三)。这种以画补绣的手法,可以补足刺绣所不能及之处,既不失刺绣之特色,又达到虚实相应、相得益彰的效果,是一种大胆创新的既省工又能突显主题的独特风格。
  六、色线丰富多彩,配色和谐典雅,善用中间色。顾绣为了更形象真实地表现原画稿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绣线也仿自然色彩加以配色,其所用色线种类之多,非以往任何绣品能够比拟。同时善用中间色,即采用景物色泽的深浅、浓淡和老嫩等各种色谱的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使所绣物象的色泽自然和谐,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如清初顾绣《五十三参图》册描绘佛经《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走过千山万水,历经曲折磨难,参拜优波罗华长者、施罗船师、无上胜长者等五十三位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刻画了众多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神情(图四)。绣品使用了金黄、缃黄、驼黄、朱红、粉红、桔红、宝蓝、深蓝、月白、草绿、果绿、棕色、褐色、葡灰等二十余种色线,配色丰富精妙,画面多姿多彩而又雅致清爽,给人以恬静、雅致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又如明顾绣《杏花村图》中的牧童、老翁、垂柳、松针、酒家、炊烟、流水、泥路等都恰到好处地因物设色,充分表现出物象的原本天然之色,维妙维肖(图五)。
   七、在刺绣用料上不拘成法,视刺绣图案物象所需而灵活取材。除蚕丝外,还使用头发、马鬃、鸡尾毛和扁金线等材料,以求绣画更具质感和逼真韵致。发绣又称墨绣,是用人的头发代替绣线刺绣,中国古代至迟在南宋时期已有此工艺。据朱启钤《存素堂丝绣录》和徐蔚南《顾绣考》,明代顾绣“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顾寿潜在题韩希孟发绣作品时,称赞韩希孟的发绣技艺“兹本发绣极工,人物眉目悬针,衣纹丝丝有笔,可为后学模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明顾绣《七襄楼发绣人物图轴》即是韩希孟发绣精品,其粉本出自名家之手,所绣为东晋诗人陶渊明退隐躬耕,与一负琴童子停琴望月之情景(图六)。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其三到四支绣丝尚不及男子头发一根之粗,可见其劈发技术之巧妙精微。画幅中人物线条细若游丝,几乎了无绣迹,如若一幅白描画,可谓巧夺天工。又如辽宁省博物馆藏明韩希孟绣《董题弥勒佛像》中(图七),弥勒佛的蒲团还掺入软毛,正如徐蔚南《顾绣考》所说:“蒲团用编蒲织文,周以毳毛,细入毫发,极绣工之能事。”
  八、顾绣作品一般均绣有名款或印记。韩希孟的绣品一般绣有 “韩氏女红”、“希孟手制”、“武陵韩氏”、“武陵季子”、“韩氏希孟”、“武陵绣史”、“绣史”、“七襄楼”等款识。明末至清乾隆时期的顾绣都能见到“虎头”款,如明末顾绣《罗汉朝观音图轴》和清乾隆顾绣《觅药图轴》均朱绣 “虎头”。而绣朱章“露香园”圆印和“青碧斋”方印,则在清代顾绣作品中常见。此外,顾绣作品还有“皇明顾绣”、“针仙”、“静顾”诸款。

http://www.jizhiht.com/ysztx175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京绣传奇
后一篇:顾绣简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