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人们都喜爱观赏桃花。这是因为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是美人的象征;二、桃花又有活血养颜之功效,是故又是良药的象征,倍受女人喜爱;三、从《诗经.桃夭》来看,她不仅是对新娘美貌的赞美,也是对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的祝福!就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婚礼,新郎新娘要合颂舒婷的诗《致橡树》以及今天要播放央金兰泽的情歌一样。桃花具备了这么多的意象,她就成为文学广泛的素材。也许是太”广泛”了,很多诗人墨客都觉得很难写出桃花的新的意境,如同乡著名诗人刘东宏君(网名桃花烙)就不止一次地和我讨探,免不了都发出一声长叹。
写桃花的文学作品为什么难以推陈出新?我想这还是受到莫种“潜意识”的桎梏。世人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着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着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着花的是蠢才。可以说,诗经《桃夭》是第一个把女人比着花的,其作者自然是天才;据此而论,《挑夭》以后历代写桃花、并且把桃花比着美人的,是否都是庸才蠢才呢?这真是开万世之玩笑了。宋代诗人陆游爱桃花,写出“何当化作身千亿,一树桃花一放翁(陆号放翁)”可见诗人挚爱桃花,是何等的热烈、真诚!唐代诗人崔护以其亲身经历,写出流传千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还有宋代诗人陈师道的《菩萨蛮》词:“玉腕枕双腮,挑花脸上开”,也是传神之笔。此外也还有很多诗人吟咏桃花之作,不胜枚举。说他们是受到《桃夭》的启发或者说是承传,并不为过。但后人绝不会认为他们是庸才、蠢才。
《桃夭》的后四句是: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桃树,喻美满婚姻和幸福的家庭,这是恰当不过了。甘美的果实不仅仅是“宜其家人”,也“宜其”千家万户,甚至连天上的神仙都为之长生不老呢!古语说,先有花,后有果,桃花功莫大焉!
题图:@水墨婺源 出境
费梦妮(江西.南昌)
注:有关桃花的药用价值,请查阅百度搜狗等引擎辞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