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杜牧外传》创作缘起
魏晋风度晚唐诗~作为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牧是和李商隐齐名的,被业界称为“小李杜”。小李擅长律诗,追求含蓄的用典和优美的意境,一诗多义,甚至连诗人自己也不能准确地说明要义所在,如名篇《锦瑟》即如是。这样的诗引起争议和猜测是必然的,有人说他“晦涩难懂”,不便评议。在我看来,“难懂”不假,“晦涩”却是沾不上边的,大诗人白居易也对小李推崇备至,说自己死后要投胎做李商隐的儿子,由此可见小李诗的确别具一格。与之相反,小杜擅长绝句(小令)江南的青山绿水、雾雨杏花及人情风俗都是他讴歌的对象,即使是感时伤事的咏怀之作,也不失“明白如话”的特征,却又具有深刻的哲理。这样的诗歌更易于流传,更能广泛的获得世人好评。说实话我的诗歌观是倾向小杜的,其名篇《清明》《江南春》《赤壁》莫不脍炙人口。还有他的宦海生涯,他的多情风月和人生的各个侧面都可歌可叹,然而却无一传……
最初让我接触杜牧的是我父亲,这至少要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前文说过,父亲读过私塾,喜吹诵诗,一本《千家诗》被他翻折不成样子,几乎耳熟能祥。正是在他呤诵《清明》《江南春》等名篇中,我接受了文学的薰淘,爱上了杜牧,也爱上了作家梦。
世纪之交,百无聊赖。江南剧作家何修先生来访,问我对杜牧是否感兴趣?他还说池州要搞文化兴市,少不了要打“杜牧牌”,我们要抢占先机,拉个六集电视剧本,力爭开拍~这是我写杜牧的开始,一气拉出十多万字。遗憾的是,池州当局基于经济考量,重黄梅戏而轻电视剧,致使我的主创意被黄梅戏剽窃,剧本也胎死腹中,可谓首战不利。
2010年夏秋之交,响水滩自来水厂各项工作已走上正轨,瑞象俱足。我猛可里心血来潮,既然拍电视剧没有希望了,为什么不換向思维,从长篇小说突破呢?须知名彪千古的杜牧,迄今还无一传,这是中国文学史的空白呀!文心一动,我开始重新审视剧本,觉得结构不合理,故事很单薄,人物形像也不够丰满,故而作了大幅度的调整。这是我的长篇处女作,追求的是一炮打响;因此动笔之前,我抱着试试看心理,首先将《杜牧池州试孟迟》这一章写出,送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沈天鸿先生阅示。沈先生与我亦师亦友,向日多有教益。他看了文稿后,笑着说:永生,你可以写长篇了。我说,我这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主席支持,我就鼓勇一战了。后来,沈主席将此文分成三期,在《安庆日报》天柱山副刋连载,反响较好,对我也是极大的鼓舞!
回到水厂后,我开始潜心创作。虽然五年的矿旅生涯恢复了我的身体,但还是难耐长时间的伏案。我的下肢浮肿,颈椎和肩周炎也犯了,值得庆幸的是在秋天,我拿出了24万余字的初稿,进入修改阶段。
(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