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喝子背后的故事(第三卷.背水一战17)

(2015-11-09 10:56:01)
标签:

杂谈

水喝子背后的故事(第三卷.背水一战17) 题记: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各自为战,其计划体制运作的保护措施显得无能为力。我们这个新办的水泥预制厂,随着职工的增加和路桥公司的“自我保护”措施出台,败退是必然的……

    水泥预制件技术含量不高,但它是基础设施,质量控制特别严格。在工程指挥部的工程师亲自指点下,我们试生产出第一车涵管产品,经试压检验质量合格,于是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时间紧,产量大,现有人手显然不足。依我的想法,想招用农民工,这样在工程结束后就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局里不同意,张浦清书记说:元钉厂的事搞得局里很被动,你还想独住独来?新任局长吴志坚也说:为了改变企业形象,新办厂用工必须由局统安排。我说,既然局领导是一致意见,我只好服从。但丑话说在前,工程结束后如无新的项目衔接,那么调来的工人局里要妥善收回,仅靠元钉厂,是养不活这些人的。张书记说,这个无须你考虑,局里自会统筹安排。于是在系统范围内,一次选调20名正式职工到预制厂工作,又考虑我厂当时没有党员,特地选调两名党员做“火种”,这要算是对我们关怀备至了。
    我去看望张德才老局长。老人家早已知道此事,他惋惜地说:小吴啊,你糊涂。你们十几个人守着元钉厂,还有饭吃。猛然调进20多人,将来工程结束了,都等着你发工资,你怎么办?我说,我是身不由己,但已有丑话在先,他们说无须我考虑。嗯,老人家啍了声,继续说:调进容易调出难,你又是惹火烧身了。这一刻,我无话可说,心里却是暖暖的。我也曾无数次的想过,设若不是他老人家退的过早,那么,我也不会“走麦城”,受尽落魄江南的五年之苦。
    新办厂人员到齐后,可谓人才齐齐,声势喧天。其人来人往,一日竟接待14辆轿车。人们背地里叽咕:吴永生是六月天的西瓜~红到边了。为确保工程进度,我们加班加点,没曰没夜地生产,没有拖大工程的后腿。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工程指挥部和省路桥公司的要求,组建了一支被誉为“国道轻骑”的小分队,承担直径4米特大涵管的现场浇筑,这在国道建设中尚属首例。它的直接好处是:既能方便小船通航,又节省了造桥的大额费用。为此,省交通报工人日报和省电视台都
宣传了这一创举。工程指挥部还给小分队发了奖金。这支小分队后来被路桥公司带上合(肥)芜(湖)高速,承担了试刀山和柘皋两个标段的涵管制造任务。小分队队长就是我的助手吴安福,总揽生产;副队长是我妻张九香,负责后勤。他们栉风淋雨,吃苦耐劳,为这一期的企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企业进入顺境,我的文学创作势头也更强劲。为此,安庆市电视台导演陈墙与县电视台主持人王海虹来汤沟,为我拍摄了长达七分钟的专题片《心灵的表白》当然,这部专题片是以我的文学创作为取向的,企业只是附带。专题片在市县电视台黄金档多次播放,省电视台也转播了,影响自然不小。我姐夫王成舟先生观看后,说我享受了将军的待遇。当然,这部专题片也得到县委宣传部章晓钟部长的支持,故录此存念。(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