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卧公堂

标签:
文化 |
究竟认不认李白?玄宗到现在也没有准见。不认吧,祖宗那里交待不过去。几代人流亡西域,现在好不容易回来了,却得不到宗正寺的承认,这是很残忍的。认了吧——以李白的才学那就得重用。不重用,天下人就会说皇帝薄情,名声也难驮啊!可是,一旦真的重用李白,玄宗又不敢!尤其是玉真妹子说李白有“天日之姿,龙凤之表”时,他慌了!他知道“天日”、“龙凤”是皇家的专用名词,虽然李白本来就是皇室近支,但要把这种专用名词放在他身上,玄宗真的不寒而栗!
高力士趋前奏道:“皇上,右相求见。”
“传吧。”玄宗挥挥手。
即使在内宫,李林甫也不敢乱礼。他朝玄宗跪下,口称“吾皇万岁!”
玄宗很和蔼地说:“平生吧。赐茶。”
宫女应声而出,把茶盅放在李林甫面前。
李林甫掀开盅盖,喝点茶,润润嗓子。他意欲讲话,又期盼地看着玄宗。多年的宦海生涯,他已养成慢开口的习惯,总是希望对方先开口,他好随机应变。
玄宗笑了笑,直截了当地说:“你也不用多说了。我不认李白,正是为了更好地保全他,让他痛饮狂歌,让他游山玩水,让他呤诗作赋,成就我朝一个最伟大的诗人,这不更好吗?”
“吾皇圣明!”李林甫慌忙起身,说。
“就这样吧,你们什么都不要说。”玄宗语气有些沉重了,“因为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
“老臣告退。”
李林甫朝皇上打个躬,步履轻松地离开皇宫。
“吏部选院”位于皇城之南朱雀门。今天因开馆面试,所以大门两旁坐着不少鹅冠飘带的学者,等待应试。李白自然也在其中。
衙门打开,衙役大声说:“第一名,传蜀人李白——”
李白跟着衙役走进正堂。
吏部尚书,驸马崔隐甫当案而坐,四名衙役分立两旁,执仗如仪。
李白暗想:这哪像考试,同审问犯人差不多……
“你就是李白吗?”崔隐甫问。
“正是在下!”李白作个长揖,并不拜。
崔隐甫冷笑笑,说:“哼,你就是李白?”他问着,突然戟指李白,大骂道,“此乃圣君选贤之地,你竟敢满身酒气,含糊应试,眼中还有我这个主考大人没有?左右,与我叉了下去。”
两厢衙役整齐地应了声“是——”便欲动手。
“慢——”李白从容地说,“我乃应试的贤者,并非犯人!尚书大人也太过份了吧?”
“这……”崔隐甫微微吃惊。
李白卑夷地看着崔隐甫,缓而有力地说:“你说我满身酒气,且听我道来: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李白朗诵完毕,又朝崔隐甫作个揖,故作醉态说:“我,我,我醉欲眠君且去……来,来日再考吧。”
李白说完,慢慢坐地倒头就睡,须臾间酣声如雷。
崔隐甫始料不及,连声说:“这,这这……快传下去,李白发酒疯,今日停考!”
李白乱了“选院考场”之后,负面影响接踵而来;有人说他恃才傲物,是个“狂士”;有人说他酒后无德,自然难成大事;也有人说他是“酒疯子”,乱了考场,害得大伙都跟他受苦……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李白没有被人“推”的资本,只是理会他的人越来越少了。首先是张府,张垍不请他不好意思去。其余如张旭、公孙大娘等人也只是一面之交,断无烦人之理。倒是贺知章,不时的到客栈约他叙谈,谈完了便邀他喝酒。但老人经济状况不好,一次无线买酒,竟解下腰间佩带的金龟去换酒,满足李白嗜好。李白很不好意思,从那以后也就有意无意回避贺知章了。
从万人瞩目的蜀中才子,猛可里跌到众所不齿不名一文的穷书生,李白心情之糟是可想而知的。他自恃可以不吃饭,少穿衣,但酒是不能少的……于是他自暴自弃,整日里在长安街头河边小巷东游西逛,与斗蟋蟀、斗鸡等无赖之徒为伍。他赌赢了,就叫无赖们打酒给他喝;输了就赖帐。如此,无赖们也不耐烦了,他们商议要是李白输了,就罚他作诗——这叫瞎猫碰到死耗子,正好搔到李白痒处!
李白做了几首诗,无赖们又听不懂,便吵着他做女人诗;更有无赖说,要荤的,不要文绉绉的……
李白问他们喜欢什么样女人。
无赖说,就是曲江池边的洗衣女,站在水里,那大腿子又白又嫩;敞开领口,奶子都看得见……
李白笑了,信口就呤出《子夜吴歌•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无赖说:“没劲,没有写大屁股、大奶子……”
“也没有写大腿,又白又嫩……”
“……玉关情也不好,要改‘无赖情’——我们都是无赖呀!”
“哈哈哈……”
一片叫嚣之声……
李白心里发酸,真想躲在无人处大哭一场。
李白在绝望中终于盼来救星——元丹丘。
丹丘说,他并没有离开长安,而是猫在终南山阳台观,既是和玉真公主修道,也是乘机摸她底子。他软磨硬缠,死皮涎脸……玉真公主烦不过,多少向他交了点底。
玉真公主说:“朝廷此番未用李白,不是嫌他没有才学,而是人事(政治),朝廷的人事挺复杂,皇兄一时间下不了决心。”
玉真公主拿出一千两纹银,嘱元丹丘转交李白,让其暂回安陆,待有机会她再向皇兄陈情。
唉,毕竟是女人,菩萨心!
李白听着,听着,不由的热泪盈眶。
元丹丘说:“转眼就是秋天了,老弟不如随我回河南,就在我那儿休养几月。翻过年,或来长安,或回安陆,视情而定吧。”
李白满口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