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外传》创作缘起:张村小语~~昨夜星辰(17)


盛夏七月,应池州杰达(集团)朋友之邀,组队参与该公司开发的方介石矿开采。落榻张村~~这是一个有二十余户百余人口的村民组,隶属贵池棠溪乡石门村,它座落在四山环抱的空谷之中。空谷,也可以称作盆地,群山脚下的小盆地,稻田碧绿,莲荷飘香,碧溪如镜,就像一片玲珑剔透的翡翠,而嵌在翡翠上皖南古民居,更显得古扑典雅,错落有致。我乍见之下,顿时想起诗仙李白名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不免感慨系之。
说实话,张村的信息和交通都比较封闭,没有电话,无线电也不通,只有一条狭窄的单车道连接池州城。唯一能体现“现代化”的是装了有线电视,颇不寂寞。再就是巍巍东去的华东大电网,一路上翻山越岭绵延无尽。站在它下面仰视,觉得这庞然大物像高空索道,又像空中公路和桥梁,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联想。村民们都说:杰达矿业红火了,我们就是当搬运、养路工,也能富起来。到那时,电话和柏油公路、中巴车、的士什么的都有了,进城也不过是举步之劳。
作为杰达矿业的开发者之一,我深信这一行业有着发展远景,因而对村民们的希冀也深信不疑。张村虽小,却是青阳、石台、贵池三县交界之地,东去二十余里是九华后山,政府已有意图改建公路,打通通向九华山的第二通道。西行不过五公里便是“千古藏幽处”的石门村,千年“桃花坞”石刻尚存。据说当年,诗仙李白偕友人高霁和青阳令韦仲堪,一行三人从这里出发,从九华后山门登上“莲花佛国”,途中即兴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成为千古佳话;因此,这里已蕴藏着极其丰厚的人文景观,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其旅游资源也必将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杰达公司就有在此兴建度假村的蓝图。如是,觅古探幽与商旅行人接踵而至,情随境移,定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白《题峰顶寺》诗云: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形容“危楼”之高。张村虽然没有这样的高楼,但说话同样要小声,否则,极易造成误会。
前文说明,张村是座落在空谷之中的村民组,各种声音如雷声、炮声、呼喊声、鸟语兽吼等等,在这里都引起回声久久不息。人们隔着两边山脚说话,不用大声也听得清清楚楚。一天傍晚,我们在屋内说话的声音大了点,房东父亲竟然隔着山脚涉水而来,见我们有说有笑,始释疑。老人说:今后说话要小声点,呵,我还以为你们同我儿子吵嘴呢。说得我们都笑了。经此一遭,方想起早年读《老残游记》,有“空谷传声,虚堂息听”之语,甚难解,至此明矣。朋友,假如你有机会来张村,或者是类似的山村,说话千万要小心;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侣,更不能大意,切切!
三
俗话说: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名胜,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景致。这张村虽小,景致却诱人,有滴水崖水库,有原始森林,有天然浴场,但最有名的还要数鲛鱼洞,终年流水潺潺,水质清沏甜美,是绝佳的矿泉饮料。更有利的是,即使大旱年,鲛鱼洞里的水也未干涸过。村民组长说,我们一村人都吃这洞水,庄稼也靠它灌溉,真是功德无量。他还说,张村是长寿村,七十以上的比比皆是,八九十岁老人仍能健步登山,真令人匪夷所思。我说,可能是吃了鲛鱼洞水的缘故吧。组长想了想说,也许是吧,你们来这里开矿,吃鲛鱼洞水,个个都会长寿的。我们称谢。
翌日,由指挥部同仁陪着我们参观鲛鱼洞。唐诗云:野渡无人舟自横。比照野洞,大抵也如此。但见洞口杂草丛生,荊棘遍布,非个中人很难寻觅。进了洞,溜过一段暗道,才落到洞底,看潺潺流水,唯觉冷人逼人;特别是蝙蝠乱舞,倒使我们不敢久留。听随行的房东说:早些年,鲛鱼洞每逢大雨,都有尺来长的鲛鱼从洞口溢出,洞口下面都有张网捕鱼的。鲛鱼肥美,极为珍贵,可惜现在很难看到了。我信口问:当年高霁陪太白先生游平天河,不知进过此洞否?是否吃过鲛鱼?房东笑笑,又极认真地说:老祖宗陪太白先生游过此洞,时值冬季,洞里水小,鲛鱼都藏起来了。呵呵!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似乎从那一刻起,我被鲛鱼洞的传说迷住了~沧海月明珠有泪,大约鲛鱼们都奉命到沧海“泣珠”去了吧;我还想,将来创作李白传时,这个传说完全可以收入书中……
《文化周报》,这里略有改动。 2000·10·6日发表于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