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长江(外一篇)~~昨夜星辰(13)


题记: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万重山~~刘大櫆(乡贤·桐城文派奠基人之一)
或许,地球已经被人类糟踏得不成样子了,故丁亥之“猪”发了猪脾气,降下滂沱大雨。这雨补充了水源,缓解了旱情,激活了“死水”,自然是被诗人称谓的“好雨”。但是,它在荡涤污泥浊水的同时,又使南亚诸国和南中国及淮河流域深受其害,于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同样的雨水就有了好恶之分,大自然的赐予也有功过呢。
可能是早年弄潮情结的使然,我至今对水仍保留着亲切感。养活小时候的我,是长河,也叫双溪河。小时候的双溪河是清潾潾的,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间或还有一簇簇的水草随波摇曳,阿娜多姿,这便是鱼们栖息之地。父辈或扳罾,或用手推网,或挖河套便能捕捉到鱼虾,口福之余,还可以从镇上换回油盐火柴等日用品。生息在长河两岸的人们都说:长河就是母亲河,她养活我们十几代人呢!
什么时候起,我们背弃了母亲?我们不吃母亲的乳汁了,我们开始吃“唐僧肉”,唐僧肉就是长江水,专家们都是这么说的。于是,生息在长江边的人们有福了,自来水厂把江水输送到家家户户,此举对古镇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是,被我们遗弃的母亲河却一天天的苍老,荒芜乃至瘫痪;尤其是镇区段,两岸垃圾堆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蚊蝇乱舞……行人至此,不免掩鼻作呕!有人说,这是古镇人素质低,不懂得环保的重要性;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既然长河好不起来,那就索性让它死亡吧……
长河的污染,使得投资商临阵怯步,其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里又是极其危险的细菌滋生地,说不准有一天条件凑合疫情就暴发了~~我们可要警惕啊!
有时,我硬着心肠企求天公,下一场雨吧,下一场南亚那样的大雨,把长河里垃圾冲到长江去,冲到大海去,冲到太平洋去……有时,我好像杞人忧天,心里想着万一有一天长江水也不能饮用了,我们汤沟人吃什么水呢?有媒体透露,长江中下游约从大武汉开始,出现了一段污染带……哎呀呀,这怎么得了!长江养育了大半个中国,一旦变质不能吃用,岂非国人的灭顶之灾!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知难不为难,遏制长江污染,重现春江水绿,这不仅仅是沿江两岸人们的心愿,也是国人的福祉啊!
还是回到长河话题。其实,治理长河污染并非难事,因为这里毕竟是省级建制镇,有着十万以上的人口,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只要我们敢作为,问题总归会得到解决的。
专家说,江河湖海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有形成、成长、成熟乃至消亡期。这个周期或长或短,没有定数,它既受地理条件制约,也在于人们合理的开发利用,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盛夏,酷热难当。忽然从山青水秀的无锡太湖传来噩耗:太湖水被可恶的蓝藻污染了,变黑发臭不能饮用;赖以生存的无锡人突然断水,刹那间的心理恐怖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有关部门领导和水利专家急驰无锡,“会诊”太湖……
会诊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原来太湖已经变成了一只洗脚盆~~一只硕大的洗脚盆。就是说,此前的无锡人已经是知觉或不知觉地喝洗脚水了,一直喝到不能再喝的今天,这真是悲剧啊!
水利专家断言:太湖已经老化,而老化的标志就是俘在湖面上的蓝藻,这是老人脸上的老人斑。专家还说:太湖不应该这么快就衰老的,这不是天意,而是人祸,似乎与高速发达的工业也有着千絲万缕的关系。专家们决定:为解决燃眉之急,只好剐肉补疮,让太湖先吃点“唐僧肉”~~引江入湖,受延年益寿之功效。好在太湖与长江毗邻,引水很是方便。但是,要严禁周边的污水排放,这就不是简单的事了。再者,引江入湖是权宜之计,算不上根治,究竟怎样才能恢复太湖原有的水质呢?专家们绞尽脑汁,似乎良医束手。
还是听听湖边老渔民的七嘴八舌吧,他们说,过去太湖水好,水清见底,是因为湖底有草,湖边都有芦苇滩,那是荒湖。现在这些植物都不见影了,水太熟,太肥,没有植物吸收,不变质发臭才是怪事呢。
这是很扑素很浅显的道理,也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但是,要按图索骥几乎不可能,什么景观景点,影视城等等,多少人为的建筑物充斥湖中,那都是民脂民膏啊,怎能再忍心破坏?!
荒湖变熟湖不易,熟湖变荒湖更难。我向往老渔民所说的那样的荒湖,可惜啊,这样的荒湖越来越少了,即使是工业园区幅射不到的湖泊圩塘,多数也养了河蚌。再好的水一旦贴上这些标志物,很快就变质发黑,饲养的鱼儿也不能食用。人们为了蝇头小利,竟然不惜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一方水土,真是造孽啊!
歌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猜想:凤凰择木,隹人择水,那一方水之好。恐怕是拙笔不能描绘的了,她很可能就是太湖老渔民所说的荒湖~~
我多么想一头扎进那样的湖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