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钓~~弄潮岁月(16)

(2013-02-06 10:42:00)

“油莱开花鱼打籽”,正是垂钓好时节。

钓者取法自古不一,心态亦各异姜太公七十岁隐居磻溪,用直钩钓魚,说是“宁可直中取,不愿曲中求”,宏伟的政治抱负终于打动周文王,是以登台拜帅,成就了一代伟业,这要算钓国之高手了。至于《红楼梦》里“占旺相四美钓游鱼”,不过是贵族小姐闲得无聊,怡情悦性的消遣而已,就时论事,也无可厚非。还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肯定是为生计所迫,心境想应亦与意境同样苍凉。再就是“画上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杆”那一类,钓上的鱼或许也烹之食之,但那瘦竹钓杆临秋风而垂江渚的风姿,却显然是一种风节的象征,钓翁之意不在鱼矣,那当是如郑板桥那样的高士之举。

我所认识所写的钓者,不过是些凡夫俗子,多为改善一下伙食,图口福而失风雅。儿时,我随父母居住在运输船上,喜欢在贵池秋浦河及大通河里垂钓。那鱼钩,是自己用缝衣针放在煤油灯上烧红后弯成的,穿上米粒面团之类的鱼饵,只能钓浮游水面的小鲳鱼。毎当小鱼上钩,自个儿乐不可支,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讪笑~~就让他笑吧,反正我还小,小人只配钓小鱼,难道父亲小时候就没钓过小鱼吗?我心安理得。小鱼晾干后,放在炉火上烧烤,焦糊糊,油滋滋,香喷喷的真好吃。

父亲不屑钓这种鱼,也不赞成这样吃法。他钓的都是大乌鱼。这鱼食肉,喜欢吃别的鱼们甚至包括小乌鱼,生性凶猛剽悍。记得父亲专用的竹钓杆有三丈多长,鱼钩也是特制的,大得出奇,鱼饵则是活青蛙。

钓乌鱼是残忍的,因为只有在它打籽孵化双目失明时才易于钓到,算是乘鱼之危了。钓乌鱼又是绝活,其中技巧颇为深奥,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据我所知,父亲深谙此道是师承我的祖父。祖父是江湖高手,钓了一辈子鱼,到六十岁那年才封钩。但他一生绝不钓母乌鱼,他说把母乌鱼钓走,那一窝乌鱼秧子都不能成活了,实在于心不忍。向我父亲传授绝招时,曾要我父亲发誓遵守这个规矩。他谆谆告诫:“违犯这个规矩,势必遭天谴,老来双目必要失明的”!父亲信誓旦旦,只打了一点小折扣,一生中不敢有意钓母乌鱼。

在那个天灾人祸的大荒年中,父亲就凭这手绝活赢得船帮朋友的爱戴和尊敬。每当等风和上卸货的当口,父亲就带上钓杆和竹篮,离船转上一圈,大多不空手。他回来后,大伙就不约而同地围到我家船舱,等着吃我母亲炒的乌鱼片,喝用鱼头鱼骨烧的乌鱼汤了。

乌鱼是野生鱼,为家养鱼的天敌。因此,在养鱼圩里钓乌鱼也不被反对,遇有客气的圩主,还要上支香烟表示谢意呢。只有一次,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父亲在大通圩里钓鱼触了霉头。他那天实在顺利,一气钓了十条大乌鱼。正要回船时,不料被三个衣衫褴褛的农民拦住。他们说,这是禁圩,是不准钓鱼的。要父亲把鱼全部留下,不然就要带到公社处理。父亲知道这些人是饿得发慌了,见鱼眼红,便找个借口罢了。但还是倒出一大半,只留下两条,告诉他们家里有小孩,千万要留点儿。这些人只拣最小的留了一条。回船后,父亲怔怔地连口鱼汤也不喝,晚饭也不吃,只是一个劲地叹气。他是在惋惜那些鱼么?似乎是,似乎又不是。

现在父亲早过了我祖父封钩的年龄了,但他似从未动迂封钩的念头。自然,现在他垂钓已进入“不在鱼”的境界,不复为饱腹所牵累。遗憾地是,我未能继承这家传绝技于一二,仍然是钓得小鲳鱼便欣喜万分,如之奈何?配图:@轩车来迟

(录旧作。父亲已于2005年底作古)

[转载]【钓月】(原创)鈥斺斎沙侥昀霸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