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之恋(散文)
(2012-08-19 08:06:31)
标签:
杂谈 |
故乡的长河是一条无名河,它源自烟波浩淼的白荡湖,逶迤东来,经皖江头一个叫王家套的小港出口,全程也不过数十公里。那时候,长江大堤尚未合拢,机帆船完全可以溯河而上,直达湖东重镇汤沟。每值秋粮调运,长河里就会出现帆樯林立,轮机轰鸣,昼夜不息的盛况,古镇也就呈现出空前的繁华!
长河的的水是清的,甜的,龟鳖鱼虾别具风味,直令游子食客流连忘返。由于它是季节性的通航河流,省级地图没有它的位置,因此成了无名河。它初入港时称王套河,至源坛段称源坛河,到达汤沟又称双溪河,双溪是汤沟镇的别称,由于它历史上是老桐城的东乡首镇,解放后又是湖东县治所在,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景观显然,因此人们都乐意把长河称作双溪河。
浮桥,顾名思义是漂着的桥。儿时的长河,浮桥肯定很多,但最出名的又是双溪浮桥。该桥是由两条木船组成的,遇有过往船舶,管桥人就将搭在两船之间的木跳板抽开,形成一个开放的口子。等行船过桥后,再将跳板搭上,系好安全索,管桥人还要亲自试走一趟,觉得万无一失了,才准行人过桥。这些过程,做起来也有点烦琐,特别是遇有性急或办急事的行人,不免大声催促快点快点。但管桥人不为所动,仍然按部就班,我行我素。在他们看来,过客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因为他们如此执着,在漫长的浮桥史中没有发生过客失足落水事件。
有浮桥,才有古渡口,才有石板铺成的浮桥弄,才有桥上惜别的一幕幕人间活剧。如今遗址尚存,骚人墨客至此,当发思古之幽情也。
长河结束了通航使命便失去疏浚,河中间就很自然地长出河洲,虽然它很小,但其形成和地貌与江心洲别无二致,都是因水流冲积而成的。
一处河洲起,河水两边流,于是双溪河诞生了,这是神奇大自然的无量功德!
有河洲,便废弃了浮桥。人们自发的利用河洲垫脚修成简易石桥,过客方便多矣!尽管人们盼望双溪河上有一座像模像样的桥,但那时候,国家底子薄啊。据说解放初期,有一出庄至江西的老年夫妇回乡看望久别的儿子。那是寒冬腊月,儿家徒四壁,儿媳衣衫襤褛,羞见公婆,七子三女衣不遮体,像拱食的猪崽嗷嗷待哺。再揭开米缸,尽是萝卜大糠之类。触景生情,老人潸然泪下。他们打消了在儿家过春节的念头,将随身携带的钱物留给下人,怏怏涉河而去。儿媳送至河洲,老人当即吟诗一首:河水漫中洲,人离古渡头。老年尚自力,多儿又何必……
可惜这首诗未见报端,流传不广,不然,对后来制定国策是有禆益的。
终于,双溪河上有了一座像模像样的钢筋水泥桥。于是车水马龙,昼夜不息,庐江乃至省城直达池州的通衢形成了!
过往车辆越来越多,渐渐就出现小的“路堵”,后来干脆来个一堵半天,甚至全天堵。通衢不通,办急事的人都像锅上的蚂蚁,怨天恨地,喧爹骂娘,真恨不能生羽一飞而去。有鉴于此,筹建二桥理所当然的成为当地政府的头等大事!
双溪河上的二桥就这样应运而生~~现在已有三桥。
比起一桥来,二桥就很有派头,它宽大,是双车道,两边还设有较宽的人行道。水泥栏杆也嵌有花草之类的装饰板。虽然人们崇尚“天然去雕饰,玲珑出自然”,但在自然不能出时,稍稍雕饰一下,怕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桥,是老年人晨练之所,是情侣们夜间流连之地;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盛唐时朋友们折柳送别的灞桥。有了二桥,古镇才显得更古更重。只是基础设施与较快发展的速度大不合拍,双溪河的水不再清冽,它成了臭名昭著的垃圾河,变质的河水在盛夏里发臭,蚊蝇乱舞!如此大煞风景,人们徒叹奈何,黯然神伤……
双溪河,我的母亲河,你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清清溪水长流呢?(选自旧作,待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