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9月25日

(2011-09-25 14:33:38)
标签:

杂谈


主题:评吴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不系之舟—...     

 只看楼主  楼主游见介
 
 
 
吴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不系之舟-----李白传》的第十九章专写李杜相见。我认真的读了该章,并有感触如左,特写出来,与广大的读者朋友共勉之。
1、李杜相见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此重要性,我认为有(至少有)以下几点:数千年的文学机缘的触点在一个节点上爆出了最亮丽、最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可以说是前无先例后无另例的。想想看那是多么光辉的两座星辰呵!是多么巍峨的两座无人企及的高峰呵!要写好这相见,需要何等的魄力和智慧呀!吴先生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他的法宝,就是满腔的热情去书写这相见,并用热情写热情,用感情写感情。如此去写,何求不成?如此去写,怎不感人?如若不信,请诸位打开小说自已看看。
2、吴先生是一位懂诗的人,他的诗评总能点中要点,并给人一种艺术的诗的享受。这是写好诗人特别是写好李白、杜甫这样大诗人所必备的素质。这素质就包括了:(1)、诗意诗情之感情要浓郁,而且,和当时的生活情境要合拍。(2)、是一个有性情、有境界的人(3)、要有灵活娴熟驾驭住抒情、叙事、写景和议论等艺术手法的超人的水平。
3、作者的语言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这是一种真功夫,非一般人所能掌握的本事。超越时空以写当时的人,当时的人说当时的话;还有那言谈举止,此难度之大,措词之艰,是不写历史小说者所无法知晓的。
4、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有一种“大气包举”之感。
5、小说的用事多而不嫌板滞,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令人读后有一种回肠荡气之感觉。
6、文中有一处“天清诗”,应为“天清寺”。此似因打印之误,希作者再慎之为盼。
右为个人一孔之见,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正之。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游见介。2011-9-22 


本文转载自网络原创文学门户—起点中文网:http://forum.qidian.com/ThreadDetailNew.aspx?threadid=1532649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