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观课量表,让听评课更有效(已发表)
(2014-06-04 22:22:01)
标签:
情感体育 |
分类: 体育教学 |
用观课量表,让听评课更有效(发表于2014年《中国学校体育》第四期)
文/董富秋
一、确定观察视域,制定观察量表
1、课前会议,确定观察视域
课前会议作为课堂观察的程序之一,目的是为观察者和执教者、观察者与观察者之间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让观察者对课情有所了解,以便确定适宜的观察重点。就教研组而言,一般都有教研主题,作为组内成员,应当服从整体的需要,来确定观察点,但分工时可以说明自己的研究重点或特长,希望能得到照顾。例:《立定跳远》一课,执教人 李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主题内容、地位、创新点、学生情况等,在和李老师及本教研组的老师们交流后,我根据教研组分工以及自己的知识经验、爱好特长、理论水平等确定了“学生学习状态”这一“观察视域”[1]。
2、了解注意事项,制定观察量表
确定观察重点后,就要制定观察量表。量表的制定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学生学习状态”为例,如果想观察“学生学习准备”,则应该从学生到场人数,学生的着装等方面采用定量的观察;如果观察“学生练习投入”,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第二,量表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即效度标准和实用性标准。效度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我们所要观察的内容。这就要求观察框架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所选择的观察指标既要有代表性,又不能相互涵盖。实用性标准是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学生学习状态”观察量表如下。
观察 视域 |
视 角 |
观察点 |
课堂现象记录 |
备 注 |
|
定性描述 |
定量记录 |
||||
学 生 学 习 状 态
|
学习 准备 |
学生到场情况 |
|
|
|
学生着装情况(是否符合体育课要求) |
|
|
|
||
预习情况 |
|
|
|
||
练习 投入 |
学生注意力情况 |
|
|
|
|
参与体育学习 (人数) |
|
|
|
||
练习程度(次数、幅度、速度等) |
|
|
|
||
心理 发展 |
兴趣、意志情况 |
|
|
|
|
情感体验(快乐、开心、不服输等) |
|
|
|
||
情绪变化情况 |
|
|
|
二、利用观察量表,做好课堂记录
1、依据观察分工,选择观察位置
对观察者而言,上课开始前进入现场,在不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依据观察分工来确定观察位置,确保所记录信息的效度与信度。如观察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就应该选择离他们较近的位置;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应该选择便于走动的位置,及时移动来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2、利用观察量表,做好课堂记录
课堂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多种,观察者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有针对性的记录方式观察记录。总体来说,课堂观察记录方式可分为定性记录方式和定量记录方式两种。定量记录方式和定性记录方式可以相互补充使用。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应尽可能地反映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无论采用哪种记录方式,都必须保证记录尽可能地简洁明了,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以我校李老师教授一节《立定跳远》公开课为例,本案例是水平四(七年级上学期)跳跃项目中第二次课,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跳远的兴趣,掌握动作方法,发展下肢力量和协调能力。李老师这节课采用“压肩”“托腰”等协作小游戏,让学生合作学习,体会充分起跳的动作要领,并利用学生喜爱的“扣篮”活动转嫁为立定跳远的起跳练习,提高蹬摆效果,增加起跳高度,改善起跳角度,激发学生练习兴趣,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李老师这节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认知与情感和谐,生成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但也有个别学生东张西望,练习不专注,积极性不高。
观察 视域 |
视 角 |
观察点 |
课堂现象记录 |
备 注 |
|||
定性描述 |
定量记录 |
||||||
学 生 学 习 状 态 |
学生 学习 准 备 |
学生到场情况 |
学生都兴致勃勃、早早地在集合地点等待。 |
到场 |
否 |
|
|
52人 |
0人 |
||||||
学生着装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
学生全部身穿运动服,运动鞋。 |
着装符合 |
否 |
||||
52人 |
0人 |
||||||
预习情况 |
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教材进行了预习,对立定跳远的技术环节有所了解。 |
预习 |
否 |
||||
50人 |
2人 |
||||||
学生 练 习 投 入 |
学生注意力情况 |
老师在教授游戏做法时,学生都能屏息呼吸,认真聆听老师讲解、仔细观看老师示范;在练习立定跳远完整技术时,部分学生精力不集中,有走神现象。 |
游戏 集中 |
练习 懈怠 |
|
||
52人 |
4人 |
||||||
参与体育学习 (人数) |
练习立定跳远辅助性小游戏:压肩、托腰、起跳扣篮、双脚夹垒球收腹甩球、收腹举腿过橡皮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对立定跳远完整技术练习,部分学生练习懈怠。 |
参与游戏 |
技术练习 |
||||
52人 |
48 |
||||||
练习程度(次数、幅度、速度等) |
学生练习“双手扣篮”、仰卧收腹举腿、双脚夹垒球收腹甩球、收腹举腿过橡皮筋练习幅度大,积极、主动。练习立定跳远完整动作时,部分学生在老师离开时,有的原地不动,有的练习幅度变小,质量较差。 |
练习 扣篮 |
收腹 练习 |
||||
人均 2次 |
每项人均 3次 |
||||||
学生 心 理 发 展 |
兴趣、意志情况 |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立定跳远、特别是辅助性游戏兴趣浓厚,练习技术动作积极主动,勇敢顽强。 |
游戏 兴趣 |
意志顽强 |
|
||
100% |
96% |
||||||
情感体验(快乐、开心、不服输等) |
几个辅助性游戏,特别是持球起跳扣篮,学生边练边喊:“高起扣球,我中了”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
感觉 快乐 |
否 |
|
|||
50人 |
2人 |
||||||
情绪变化情况 |
体育课结束时,大家议论纷纷,这节课真有趣,能一边做游戏,一边提成绩,盼望每节课都能这样上!我们下节课早来。 |
课后喜欢 |
否 |
||||
49人 |
3人 |
||||||
三、利用观察量表,做好课后评课
(一)观察视域说明
本节课确立观察视域为“学生学习状态”。观察视角分为:1、学生学习准备;2、学生学习投入;3、学生心理发展。观察结果见上表。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
观察 视域 |
视 角 |
|
分析与建议 |
学 生 学 习 状 态 |
学生 学习 准 备 |
学生到场情况 |
1、学生到场52人,服装整齐统一,精神面貌很好。经过师生的交流96%的学生对立定跳远有所了解。 2、课前,大部分学生了解到老师要用“双手扣篮”的方式来指导练习立定跳远,好奇而期待。说明老师的教学设计因独特新颖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
学生着装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
|||
预习情况 |
|||
学生 练 习 投 入 |
学生注意力情况 |
1、积极参与游戏活动的52人,积极参与技术练习48人,说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练习兴趣很高。 2、扣篮游戏练习人均2次,扣篮游戏练习次数较少,运动量与强度较低。对突破本课的重点“起跳充分、协调”效果不好。建议:利用小体操垫和呼啦圈,举“圈”者根据练习者身高和弹跳,调整举起的高度,练习者双腿用力蹬地,双手举球挺胸跳起,向前上方“篮圈” 内扣篮,一轮后,后移“篮圈”,继续练习”。[2] 3、收腹类(3个)游戏练习每人3次,能有效克服本课难点(收腹举腿到位)。但在完整技术练习时部分学生练习懈怠。建议:采用立定跳远接龙赛的方式提高积极性。 |
|
参与体育学习 (人数) |
|||
练习程度(次数、幅度、速度等) |
|||
学生 心 理 发 展 |
兴趣、意志情况 |
和学生交流调查,感到快乐的50人,占96% ,有压力的2人,占4%。喜欢上体育课的49人,约94%,感觉累的3人,约6%。说明老师采取教法新颖、手段多样,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较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
情感体验(快乐、开心、不服输等) |
|||
情绪变化情况 |
(三)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赵超君.体育课堂观察的视域、视角和视点[J].中国学校体育.2012(2).
[2]董富秋.李玲.水平四立定跳远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