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机制
(2019-06-24 07:05:32)
标签:
365 |
内部控制设计----执行机制
一、内部控制实施责任制度。单位领导班子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总的责任;各执行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负责;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作为监督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实施有效性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行客观的评价和监督。
二、权责分工明确。明确权责和职能分工,划分单位内设部门、下属单位和岗位的权利、责任和利益范围,实现权责利的对等分配。
三、控制制度体系化。建立内控制度的内裤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明确各个控制活动的主要任务。
(一)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控制是单位经济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与执行要分离,决策审批与执行要分离,执行与记录、监督要分离,物资财产的保管和使用、记录要分离。单位的不相容岗位主要有:授权批准岗位、业务经办岗位、财产保管岗位、会计记录岗位和稽查检查岗位,这五种岗位之间应严格分离,不能混岗。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对审批的权限和级别进行规定。包括分级审批、分额度审批、逐项审批三种方式。
(三)归口管理。
(四)预算控制。1.扩大预算范围,力争将单位财务收支事项全部纳入预算,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2.按照财政预算批复在单位进行内部预算批复,明确各预算指标的支出方向,设置预算指标的执行规则并遵照执行。3.规范预算追加和调整的程序,预算调整必须经过严格授权审批,保证预算的严肃性。4.将预算管理与单位内部责任相结合,加大责任预算体系控制力度,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力与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具体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5.将资产保护控制与预算控制衔接起来,实现风险监控的实时性,做到资金分配使用到什么地方,风险控制就追踪到什么地方。
(五)资产保护控制。资产保护控制的措施应包括以下五项:1.财产档案建立和保管。单位应建立财产档案,全面及时地反映单位资产的增减变动,以实现对单位资产的动态记录和管理。妥善保管涉及财产物资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由计算机处理记录的文件要有备份,以防数据丢失。2.限制接近。严格限制未经授权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3.盘点清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等进行实物盘点,对银行存款、库存现金进行清查核对,将盘点清查的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核对,并进行差异处理。4.财产保险。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其重要或特殊的资产投保,使得单位可以在意外发生时通过保险获得补偿,减轻损失程度。5.明确流程。对实物资产的领用、维修保养、出售以及报废流程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资产管理有章可循。
(六)会计控制。加强会计控制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1.完善会计控制制度,确保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有章可循,特别要关注预算控制对会计控制的影响。2.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确保各岗位权责明确、相互制衡。3.提高单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确保财务人员正确行使责权。4.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严格的核对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5.加强会计档案的保管控制,加强会计档案管理。6.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单据控制是明确执行支出事项内部表单的控制方式
(八)信息公开控制。建立健全单位信息公开制度,并指定机构负责单位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九)信息技术控制。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信息化固化了业务流程,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信息化提高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的执行力。信息化提高了授权审批控制效率,信息化为单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沟通环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