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一)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一)
为及时发现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一)风险和风险评估的定义
风险通常是指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经济活动风险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实际结果与内部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异程度。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主要风险包括:单位经济活动不合法或不合规的风险;国有资产流失、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的风险,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风险,发生舞弊或腐败现象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
风险评估是量化测评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造成的后果。内部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的缺失、关键岗位职责不清,以及内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其他漏洞和隐患,都可能造成经济活动风险,例如某单位的出纳监管会计档案保管以及收入、支出账簿的登记工作,该单位也缺乏内部审计、岗位交叉互审等监督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资金收支业务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可能存在资金被贪污、挪用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收支业务的授权审批权限,加强内部监督检查等方法来加强管控,降低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所以,识别和分析风险是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确定控制方法的前置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和牵头部门需要对单位层面的组织、机制、制度、岗位、信息系统和业务层面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其,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济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找到漏洞和隐患,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二)风险评估工作机制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必须有工作机制做保障,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并且由单位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具体由各单位根据实际自行确定,既可以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组长也可以由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特别是预算、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业务,相关的政策多、更新快、业务活动本身流程复杂。这就要求进行风险评估的工作人员要了解国家有关政策和各项经济活动的流程和特点。如果仅依靠会计人员,没有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风险评估工作就很可能流于形式,导致内部控制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是一个在单位领导统一领导下、由各项经济活动的关键工作人员及技术专家组成的跨部门联合工作小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通力合作。
1.人员构成
从人员构成上看,由单位领导担任组长,负责全面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风险评估工作;由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和牵头部门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负责计划、组织和安排具体评估工作;由财会、资产管理、采购、基本建设、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抽调关键工作人员或技术专家为工作小组的成员,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在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据此选择控制方法和措施以有效应对风险。
2.机构设置
从机构设置上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可以是跨部门的,也可以设置在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牵头部门内,但必须从经济活动的业务特点出发,密切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工作小组下还可以根据经济活动类型设置若干个风险测评小组,仔细梳理每一类经济活动的流程,按流程排查风险点。
3.评估周期
从评估周期上看,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第一次风险评估应当尽可能全面、细化,特别是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完成后,最好形成业务流程图,确定关键风险点,剖析风险存在原因及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后续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以定期进行,主要侧重于经济活动的变化部分。但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则应当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新的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对某些高风险经济活动开展不定期评估,建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系统,以便有效防范和管控风险。
4.评估结果的应用
从评估结果的应用上看,评估工作完成后,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应当做好汇总、整理和分析工作,必须形成书面报告,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单位领导应当安排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和牵头部门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针对风险评估中发现的重大风险,单位领导应当尽快安排确定解决方案,并要求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予以高度重视,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