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西夏泉女——李翔
读博友的博文《大雁塔的名称怎么来的?...》联想到自己收藏的一枚西夏文祭祀阴刻大花钱为什么读“大雁~钱”? 一直不得其解,博友的文章使笔者受到启迪,脑洞大开,并且得以“互证”佛教之学说。
博友文章摘选:
经考证,“大雁塔”这个名称不是由某个故事来定的,而是有更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外佛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名称来源于印度佛教里面的一种动物:桓娑。
翻译到中国,有人叫“汉萨“。
中国对“桓娑”这个动物了解不多,印度佛教里,这个动物的地位可不一般。印度佛教认为,桓娑飞翔在天,表示脱离了六道轮回,那正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啊!所以,它就成了佛法的象征,是佛教精神的代表。
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犍陀罗佛像。
收藏在美国的这尊佛像,背光的形象很特别,是由一排桓娑的形象连在一起形成的。这里代表的是灵魂和再生,脱离六道轮回。
接下来,人们就把这个动物跟佛祖的舍利联系在了一起。舍利是佛祖圆寂之后,佛祖精神的代表,是佛教的圣物,也是佛法的代表和象征。它们二者有相通之处。于是,印度人就想到用桓娑的形象的器物来盛放舍利。
大英博物馆,盛放舍利的水晶桓娑造型。
原来,印度佛教里,桓娑跟舍利关联度很高。而建造佛塔的目的,也是为了供奉舍利,跟这个水晶桓娑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样,人们给佛塔起名,用桓娑这个动物来命名,就很自然了。事实上,古印度地区用桓娑为塔命名,是常见的。佛教传来中国,一些名称会有些转化,因为桓娑的形象跟大雁相似,便起名“雁塔”。
在武则天撰写的碑文里,明确写道:“舍利全身,全升雁塔”。这是“雁塔”这个词儿较早见于文献,而且明确说明了雁塔与供奉舍利的关系,这跟印度佛教的传统是一致的。
看来,“雁塔”这个说法,在佛教传统里,并不是特指哪一座塔,而是一个相对通用的说法,“大雁塔”只是延续了传统而已,这个名称既不是玄奘起的,也不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那个故事起的。
如果继续发掘桓娑这个动物的来龙去脉,会感受到佛教多元融合能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桓娑最初其实不是佛教里的圣物,而是来自婆罗门教,是主神梵天的坐骑。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神,将梵天和帝释天吸收进来,成了释迦牟尼佛的左膀右臂,常常伴随在释迦佛身边,梵天的坐骑桓娑自然也吸收进了佛教。
随着佛教的发展壮大,逐渐翻山越岭,穿越荒漠,来到西域,最终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世界性宗教。
桓娑的形象也追随佛教,一路留下印迹。在犍陀罗地区、中亚、新疆多个地方,都能看到桓娑的一路传播的身影。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里的桓娑
下图是于阗寺庙围墙装饰上的桓娑。
以上是博友的部分文章内容笔者引用(在此致谢!)
历朝历代的皇家祭祀大花钱都是摆放在寺庙、佛塔里进行祭祀活动。
笔者收藏的西夏文祭祀阴刻大花钱,读作“大雁~钱”(上右下左顺时针旋读)钱币边阔上的阴刻动物图案:头、嘴、翅膀、脚蹼等,都吻合“大雁”即桓娑的特征。
下方两张图片为《夏汉字典》中的“大雁”翻译字段:
西夏曾经是西域丝绸之路上一个由党项羌人为首的、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文明古国,有自己的文字,法律,体制......即是一个深受唐、宋时期汉文化影响;又是长期高度信仰佛教的国家。大雁塔;桓娑;汉萨;大雁~钱,这一系列物证,符合佛教学说。
说明(此钱币不作为真伪鉴定标准进行探讨,主题是为了证明西夏史上的人文轶事。目前市场上历朝历代的伪钱的确很多,但西夏文字在电脑字库中是没有的,如果造假也得是:先有真币作样,才可制成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