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时记忆 |
分类: 光阴记忆 |
工余,一男同事在办公司走廊跳绳、踢毽子锻炼。
看他跳的灵活,踢的笨拙,忍不住上前拿过绳,取过毽,也运动了下。
男同事笑说:一看你就有运动细胞。
回:倒不是运动细胞,是有点童子功。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夏日放学后,小伙伴都会挎起荆条篮打猪草。姥姥养了一窝长毛兔,姥爷养了几只小奶羊。和小伙伴蹦跳着出门,剜菜、割草、捉虫、逮蚂蚱,踏着夕阳,满载而归。
院子里吃完晚饭,昏黄的油灯下,姥姥迈着小脚,收拾碗筷,我早早一溜烟跑去找小伙伴了。扔沙包、跳房子、跳绳、捉迷藏……,人数不限,男女不限,玩在一起,就是欢声笑语。
那时跳绳,都是就地取材,拿出家中的麻绳。短的,一人跳几人比;长的,多人跳大绳。正跳、反跳、连跳、编花跳,一个人也能玩招式。立跳、蹲跳、捡物跳、穿插进出跳,大绳也能跳花样。印象中,我们中最厉害的小伙伴,能跳半小时不坏,还是花样变换。我那时,接连跳几百下,应该也是没问题的。
放学如果不下地,就几个人,一起玩羊拐、手翻绳、打纸片、跳皮筋、踢毽子、打玻璃球、滚铁环。人会越聚越多,就会分组,轮换。反正不管玩什么,都兴致盎然,欢笑不断。
小时候,踢毽子还是蛮奢侈的,毽子一般是家里老人用铜钱和鸡毛做成。材料不好找,还容易坏。那时多踢沙包,准确的说是粮包,6块方布缝合,里面塞些玉米、高粱、小麦等。既可以单人花样踢,多人围圈踢,也能组队打沙包。记忆里,一气踢百十个不落地是很轻松的,还能两脚左右开弓踢,后踢前接等花样。
小时候,小伙伴们中流行起翻跟头,叠罗汉。放学的大街上,自家的小院里,不时就看到一串前空翻,折腰后空翻。不知为何,我一直学不会前空翻,但折腰后仰,手触地脚腾空的后空翻,我可以做多个,直到碰到障碍物停下。
那时,左邻右舍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不管谁往墙上一个倒立,就会有人不断加入,玩倒立叠罗汉。两个、三个、四个……,不断刷新人数纪录,直到前面的人支撑不住,或后来的人,脚已无处可落,罗汉塔轰然倒地。这个时候,常常有人不小心,被跌落的小伙伴踢破鼻子,碰伤眼睛,擦破脸皮,可没有人在乎,用水冲洗止血,继续加入游戏。
我们中有一个长得极美大眼睛叫小花的女孩,是全能翻跟头王。侧翻比男孩都潇洒利索,正翻势如破竹如风火轮般,后翻不带停顿一撮而就,腰肢柔软的后折腰后头可从两腿中轻松钻出。她曾经被县剧团招走,据说想推荐给杂技团。不知是辛苦还是年龄小想家,去了一个多月跑了回来。后来和小伙伴们联系上,回老家时见到她,依然美丽,依旧脸上带着灿烂笑容,只是长高很多,胖了一点,黑了一些。据说在黄河边承包了一块土地,养了多只牛,种了一片瓜。
从初中离开那个亲切、熟悉的小村庄,这些儿时玩的溜溜的小技能,好像也随着时光慢慢丢掉了。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快乐,终成为美好回忆。那时候,没有像样的玩具,没有现在的游戏,可那时一起疯玩的欢乐是纯粹的,那时练就小技能是开心的。有些东西,一旦学会了,就有了记忆吧,即便再不能回到最初,还是能偶尔再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