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见妞儿们—苏州

标签:
端午游玩苏州 |
分类: 人在旅途 |
好巧不巧,此次之行,遭遇梅雨季。
一夜,耳边一直若有若无的雨声。空调开了凉关了闷,折腾好几次,依旧起个大早,头有点昏。
按原定计划,我们出门前和妞儿们说,为我们打好车,她俩也从大丫住处出发,一起赶往火车站,前往苏州。
看时间尚早,导航看了下到车站也就3.6公里,和胖不约而同决定步行前往。一来看看上海清晨的街景,再者也正好晨练晨练。
清晨的南京路,安然洁净,空气闷热潮湿。偶见勤快的店员在擦拭着落地橱窗玻璃,不时有老人提着早点,慢悠悠的走过。在一个弄堂里,凑热闹买了鸡蛋饼、葱油饼、梅菜包。梅菜包,除了甜,味道尚能接受,可胖咬了一口,差点吐出。
听着导航,左拐右转,换了不知多少条路,不到8点来到了上海站。站前的长椅上,或坐或躺着很多乘客。又过了半小时,那俩妞儿才打来电话,说刚出门。
不到最后一刻不出门,这俩妞儿,多年问题依旧在。
9:00列车出站,9:25就收到了苏州的信息问候。细密的雨,轻轻敲打着伞面,天青色的烟雨,笼罩着缥缈的城,蜿蜒着江南的梦,悠长而宁静。这是一路走到山塘街,苏州初印象。
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山塘街,据说过去七里长,又称七里山塘,有着千年历史。和每一个江南小镇一样,青石板路,粉墙黛瓦,碧水贯穿,拱桥相连,满目的灯笼酒幌,一河的画舫笙歌。
掬一水柔情,盈一袖暗香,从雨巷出发,轻轻的,就这样走进了烟雨江南。沿着河岸慢慢的走在青石路上,河两岸沿街的店铺鳞次栉比,大多是小吃、麻衫、丝裙、绣活,特别的水乡味道。有人摇着乌篷船,悠悠放歌,吴侬软语,姑苏小调,最是软糯婉转。
飞檐的亭台下、游廊里、青石路上,不时有穿着飘逸棉麻长衫,素雅真丝衣裙的女子,婀娜多姿的手持一柄伞,摇曳出古典的浪漫。过街楼、石栏杆、拱形桥、水码头、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交相辉映出一道水乡韵致。
雨中,游人不多,也便少了一些喧嚣。最是喜欢丝绸织机的表演,一架高高的织机,无数个各色纺锤,一个年轻的男子,踏板上下,银梭穿动,一朵朵云纹,已渐渐有了模样。最神奇的是,织机上还有一个女子,调动着丝丝缕缕的丝线,辅助着操作。
出了山塘街,走进观前街,吃了大丫极力推荐的和府捞面。汤底很鲜,捞面一般。我和胖,纯北方人,对南方饭菜还是不很适应。饮食不习惯,生活习惯也不改变。刚吃罢饭,那厮的午休倦意袭来。俩妞儿定了小时房,让我们休息,她们如鱼得水,去街上逛吃逛吃。
不忍叫醒他,不想这厮一觉睡到3点。匆匆和大小丫汇合,急忙忙赶往拙政园。
拙政园匠心独运,亭榭婉转,遍园的荷花盛开,随处的绿柳垂杨,蝉噪鸟鸣,更添幽静的旷达高远。大门口租了讲解器,“远香堂”外还是和胖步步紧随了一个家庭讲解团。 “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的园林,有人讲解,更有味道。
随着导游沿着池边小径,迂回曲折,一路慢行,观赏荷塘美景,听取蛙声一片。感受导游所说的“十八曼佗罗花馆”的寓意,“三十六鸳鸯馆”的匠心,“扇亭”的精妙,“笠亭”的考究,想象“留听阁”外的残荷,体味“倒影楼”的灵动虚实。
只逛了1个半小时,匆匆太匆匆,和胖都有意犹未尽的遗憾,也有了以后再来的期许约定。拙政园,是应该静下心,静静走,慢慢感受的园林。
大小丫对此不以为然,说感觉所有的园林差不多,都是回廊、围墙、荷塘、古树和角亭。这也许就是另一种代沟吧,喜好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出的园林,乘车尚有三小时。小丫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网评很好的餐馆。不想那餐馆异常火爆,上菜奇慢,催了又催,离我们自我限定离开时间仅差5分钟,最后一道菜才上全。
匆匆吃罢,一路小跑,走了近20分钟才找到苏州站。离开车还有18分钟,我这厢火急火燎,那厢里三只却嘻嘻哈哈照上了相。好在有惊无险,顺利上车。
烟雨江南,古朴,安逸,沉淀,清新。一天下来,对苏州印象甚好,感觉是座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