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w690/002vZ5Iigy6QN2PscwE68&690
清凤梧书院山长余庆椿曾孙余子安书《凤梧书院》
龙游素为衢州之名区。千余年来,教泽涵儒,人文蔚起。古有祛蒙山精舍、九峰书院等,宋有延和精舍、鸡鸣书院,清有岑峰、盈川、金兰、复英等书院,而文献足徵,久崇物望者当推凤梧书院。
清道光十九年(1839),江苏六合人秦淳熙莅任龙游知县。他是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六十四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改任教授,后调任龙游。
二十一年,秦淳熙倡建凤梧书院,募集资金逾万元 ,在今县学西一带建屋一百余间。并置田亩,以充膏火及修理之费。秦淳熙为书院题额,名之曰“凤梧”,盖取《诗经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蔼蔼吉士,惟君子使”之意。秦淳熙有《凤梧书院落成》之诗:“破屋秋风悯少陵,而今寒士众欢腾。千间广厦材堪植,一脉真传道可承。狐腋集成资大力,皋比拥坐盼荣膺。菁莪咸被春风化,妙谛应超最上乘。”其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典,寄托了这位知县对人才渴求的期盼!
http://s1/mw690/002vZ5Iigy6QN3ivZeg70&690
龙游知县秦淳熙墨迹
凤梧书院早期山长著称者,当为“饱学之士”王宝华。王宝华,字瑞甫,号古园,浙江钱塘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三甲三十七名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归班。按照清代官制,凡进士不授以他项官职,而以知县铨选者称“归班
”。
王宝华后来到龙游凤梧书院掌教,曾携爱女王庆棣居住于河西街。其在《凤梧书院落成纪事》诗中礼赞凤梧书院:“文运从兹起,科名自此昌。。。。。。。林莺听出谷,梧凤庆鸣冈。”据其外孙、民国著名文学家詹熙称:王宝华“曾掌教凤梧书院七载,一时得甲榜者如霞浦、镜波等皆出其门,后选四川名山县乃辍讲”。“镜波”者即余绍宋之祖父余恩鑅,官至广东道员。
道光十二年(1832),王宝华奉命出任四川名山知县,期间曾任四川乡试同考官。到任后,重视文教。其拜谒文庙,见殿堂狭小,墙壁倾斜。即择机移建文庙于月华山顶,庙材全部采用纯楠木和当地出产的红砂石,历时五年而成,王宝华撰《名山县文庙移建碑记》,至今传世。
晚年,王宝华解组回浙,占籍衢州,筑室于柯城龟峰之麓。著有《天女散花词》、《百丈竹枝词》、《秋菊吟》、《杂咏》等。子孙散居龙游、衢州两地。王宝华之女王庆棣,为晚清著名女诗人,著有《织云楼诗稿》;女婿詹嗣曾,为左宗棠幕僚,著有《扫云仙馆诗钞》,皆传世至今。
咸丰十一年,凤梧书院毁于太平军兵燹。光绪龙游知县高英莅任后,召集绅民,按都图区划分别募捐,集巨资在旧址重建。使得凤梧书院讲堂隆崇,斋室幽敞,两廊号舍足可容纳千人之多。当时,还编印了《重修龙游凤梧书院征信录》,记录此举,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传世。高英还清厘书院旧产,约田五百余亩,山六亩有奇。又将兵燹之后是许多无主之田,招来垦荒,将以拨充书院资产。然而,惜事未成,高英离任。故书院虽落成,而修脯膏火之资仍无着落。
光绪二十一年(1895),继任知县张炤于是收合旧款之余,捐出廉银,以济不足。又筹集资金,存于质库,每岁取息(子金),于是修膳膏火以及岁修之费,皆有所资。张炤还清厘无主公田,以充设学之用。并购书311部,共8375册,贮藏于凤梧书院,龙游历史上之有藏书楼也自此始。张炤并亲自编目,分经、史、子、集、钦定、丛书六类,亲自编目,成《龙游凤梧院藏书目》,有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刻本传世。
晚清执教于凤梧书院山长拔萃者相继有余庆椿、冯一梅、叶元祺等。
余庆椿(1865-1895),字延秋,廪生,龙游县县城后高山人。旅居衢州,为余恩鑅次孙,幼从祖父训,习《说文》、《尔雅》,精通经学掌故,所作词赋及古近诗体,别有风格。二十四岁游学四方,五年始归,学问益进。龙游凤梧书院自咸丰战事后无山长,学风不振。光绪二十年(1894),余庆椿既归,知县邹寿祺乃聘为凤梧书院山长,一时从学者甚众。后因丁父丧,哀痛过度而致病,不久亦去世。著有《读书随笔》四卷、《延秋轩偶存稿》二卷。善书法,楷书尤精,有作品传世。
余绍宋十三岁的时候,曾跟随父亲到凤梧书院读书。这其间,受父亲的影响,余绍宋非常留心龙游的乡间故事,也逐渐学会了地方俗语,把龙游当作自己真正的故乡。余绍宋喜欢研究历史,父亲曾告诉他:“方志为一县宝书,功侔国史。”父亲的话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地埋进了热爱家乡、志向远大的少年余绍宋的心中。
继任冯一梅(1849—1907),诗人、学者。字梦香,浙江慈溪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其“性好蓄书,束脩所得,见书尽购。研经之余,尤喜治《老子》、《皇帝内经》,算术亦多心得。”有藏书楼“述古堂”。早年侨居杭州的冯一梅,入诂经精舍,从俞樾学。冯一梅曾为俞樾居住的西湖孤山“俞楼”题联:“持甲乙丙丁四部之平,酌古济今,百代名贤归谁率;后白苏欧林数公而隐,饭蔬衣葛,万峰晴翠拥楼台。”冯一梅后由巡抚杨昌浚聘为浙江官书局总校。
冯一梅先后主讲衢州正谊书院、西安鹿鸣书院、镇海鲲池书院、余姚龙山书院、新昌鼓山书院以及宁波辨志精舍,曾任绍兴府学堂总教习。其讲学不立门户,以实践为归,又喜研究老庄、医学、算术。诗作多刻划景物之作。著有《述古堂诗集》十卷、《古越藏书楼书目》二十卷、《述古堂经说》三十卷、《内经校勘记》四卷、《老子校勘记》二卷、《译学刍议》一卷等,并为山阴徐氏编定《绍兴先正遗书》。
浙东现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的藏书楼“伏跗室”就藏有冯一梅撰《铜人针灸经校勘记》一卷(光绪九年刻本)、《西方子明堂灸经校勘记》一卷(光绪十年刻本)及《述古堂文稿》稿本五册、《冯氏五家诗抄》一卷、《辨韵课儿诗》抄本;还有冯一梅批校《水经注释》、《皇帝内经太素经注》等。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值冯一梅主讲衢州正谊书院之际,龙游知县张炤聘其为凤梧书院山长并责成其独修《龙游县志》。在龙游凤梧书院,冯一梅纂修《龙修县志》,采访得事实达七十余册,凡五十卷,虽未成,仅存采访稿,其修志之功,实不可没。冯一梅于翌年十月以故辞去。余绍宋云:“县中文献经辛亥之役,多散轶无可征,赖此稍存崖略。”(民国《龙游县志》卷末)。冯一梅工书法,有遗墨传世。
叶元祺 ,号吉臣。龙游大公殿村人。同治拔贡。父亲叶鸣冈,咸丰举人。叶元祺生平廉介,性复恬逸,不慕荣利,笃学嗜古。自幼至老手未尝释卷。虽严寒酷暑乃至患病,也未尝废读。家藏书籍甚丰,读书喜加墨点评,藏书丹黄粲然,几乎无空白处。
光绪二十三年,知县张炤聘冯一梅为凤梧书院山长兼修志事。叶元祺与冯一梅互相考订,龙游一邑掌故赖以考证者不少。冯一梅离去,张炤聘其继任凤梧书院山长。二十六年,知县杨葆光复议修志事,聘叶元祺董其事。不久,遇江山刘家福农民起义。乱平,杨葆光去职,修志之事遂罢。叶元祺不久也去世。临终前,犹喃喃诵书,无一语涉及家事。著有《话雨草堂文集》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学,凤梧书院易名为“龙游县凤梧高等小学堂”。
(刘国庆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