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游湖镇的达摩舍利塔

(2013-01-05 20:32:1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献
龙游湖镇的达摩舍利塔 


  龙游湖镇下街有座舍利塔,舍利塔附近原来有座舍利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夜行宿湖头(湖镇俗称湖头,湖头街)寺》:“卧载篮舆黄叶村,疏钟杳杳隔溪闻。清霜十里伴微月,断雁半行穿乱云。去国不堪心破碎,平戎空有胆轮囷。泗滨乐石应如旧,谁勒中原第一勋?”其中“疏钟杳杳隔溪闻”一句,说的就是舍利塔的塔角铜铃声音很大,隔着白阁湖也能听到,只是经过1991年的修缮后换了一些生铁铃就听不到声音了。据我爷爷他们这一辈从小在舍利塔附近长大的老辈讲,他们小时候舍利寺还是有的,里面有很多大佛,还有不少和尚,而且同九峰岩、三叠岩的和尚一样都是会武功的。还有口大钟,非常大,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清朝重修舍利塔时期,捐助者的名字,以及舍利塔的一些历史,可惜解放后遗失了。

  小时候舍利塔和舍利寺给我的印象是舍利塔上面有两颗夜明珠,湖镇人都那么传说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而关于舍利寺,那是个堆放粮食的地方(湖镇粮管所的稻谷当时存放在那)。当时只知道它们叫舍利塔和舍利寺,而为什么叫舍利塔和舍利寺却从来没有想过。中学时,发了乡土教材里面就有介绍,舍利塔: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北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到了2001舍利塔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也是被称为该塔代表了北宋时的建筑风格。

  湖镇舍利塔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六面七层,高31.5米,每层有6个佛龛,龛内分别陈列着铜佛、铜塔、玉佛,古塔的六角挑檐上均挂有铜铃,塔顶为黄铜铸成的葫芦形,顶部坚尖针有一尺来长,6根铁索连塔顶于六檐角(其中陈列于佛龛中的铜佛、铜塔、玉佛在1991年的舍利塔修缮中被移到衢州博物馆存放)。北宋嘉佑承奉郎守秘书丞会稽赵抃撰的《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古太末之地,有舍利塔院,年祀弥远,栋败梁仆,邑人江延厚,遽新其废,建释迦殿与其像,崇崇耽耽,轮奂繁靡,因而增葺之,曰法堂,曰方丈,曰门,曰廊,曰官院,无虑用四百万钱,起明道二年九月九日,讫庆历四年六月十九日院成,明年十月十二日始为记。嘉佑壬寅春三月景寅,京兆慎东美书”。其中“古太末之地,有舍利塔院”,说明舍利塔是在龙游叫“太末”的时候就有的了。又据《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龙丘,紧。本太末,武德四年置,以县置谷州,并置白石县,八年州废,省太末、白石入信安。贞观八年析信安、金华复置,更名龙丘。因在唐之前龙游都叫太末,唐朝才改的龙丘,说明舍利塔院至少是在唐之前就有了,这从后面的“年祀弥远,栋败梁仆”看,如果仅是前朝唐时兴建的,用“年祀弥远”也不大合适。太末是秦实行郡县治后改的名字,说明湖镇舍利塔院的兴建年代应该在秦到南北朝之间。根据现在比较有定论的佛教传入中国时期是西汉末或者东汉时期,因而范围可以缩小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内容是东吴孙策向来不信神怪异教之说,不顾大臣,家族的反对也要杀妖道于吉来看,不大可能允许同样是异教类的佛教壮大。况且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在湖镇建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又可以缩小至两晋和南北朝时期。

  舍利塔是供奉舍利的地方。“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梵语中意为“尸骨”,指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如佛发、佛牙、佛指舍利等。佛教经典中把舍利分为两类:一为法身舍利,即佛祖所说的佛教经典,二为生身舍利,即佛祖火化后留下的固体物。后者又可分三类,一是骨舍利,白色;二是肉舍利,红色;三是发舍利,黑色,均圆明皎洁,坚固不碎,迥非世界珠宝可比。舍利塔一般就是供奉舍利的地方。菩萨、罗汉也有舍利,佛教认为,只有虔诚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会自然结晶舍利,非常人可得。到后来德行很高的高僧也有舍利,那湖镇的舍利塔供奉的是谁呢?佛祖释迦牟尼;菩萨、罗汉;还是得法高僧?

  历史上是有高僧在龙游一带活动过的。唐代楼颖《善慧大士录》中有《嵩头陀法师传》,其内容大致如下:胡僧嵩头陀名达摩,不知其为何国之人,樵夫最初发现他,是在双林之北四十里的香山之中。被樵夫发现之前他在香山之中似乎已经隐居很久了,但究竟有多久,没人知道。后来与梁常侍楼偃相遇,在楼偃等人的帮助之下,建了一座香山寺,颇多神异。之后,于梁普通元年(520)离香山南游,至余山(当是乌伤一带的山名),欲渡江(当是指东阳江),而江水泛滥,船家不肯摆渡,于是达摩便把伞布于水上,手把铁鱼磬,截流而渡(后世有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应当就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的)。渡江之后,南至稽停塘下,见傅翕于沂水中(不是山东的沂水)捕鱼,遂发其“神妙之迹”,并指示其修道之所——松山双林,然后至莱山(当在乌伤也就是义乌与金华之间),建莱山寺,又西至金华建龙盘寺,又西至龙丘(今龙游)建龙丘岩寺,又西行入万善山建离六尘寺,又西行至孟度山建三藏寺。后还龙丘岩寺,并天嘉五年(564)终于该寺。历史上一直很多人认为这个达摩就是少林禅宗的菩提达摩,这样说也是有很多根据的,第一,法师号“嵩头陀”。这个称号,其本人自己如果不说,别人本来是不会知道的,因为当地的人是不可能知道在嵩洛传禅的菩提达摩的事情的。而且他甚至没有说自己是哪国人,却告诉人家自己号“嵩头陀”,好像这个称号比国籍还重要,这正说明他是在向人暗示他与嵩山的关系。第二,“嵩头陀”又叫达摩,这更进一步向人暗示了,他就是曾在嵩山行头陀行的达摩——菩提达摩,古代中国把西域或者印度等西方人都叫作胡人,而且他们不但同是胡人还是同是南北朝时期人物,菩提达摩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人物,历史上也有他曾经在南越活动的记载,南越应该在现在的广东和海南一带,但江南和闽粤古代统称百越,在江南一带也是有可能的。第三,虽然我们尚且无法推测“嵩头陀”是否就是禅祖达摩,但从《善慧大士录》本身的暗示来看,至少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试图将二人联系在一起的倾向。后世所盛传的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显然就是从嵩头陀“布伞江上,截流而渡”的传说演变发展而来的。第四,我爷爷那一辈都说原来龙游附近的寺庙和尚都会武,是否和少林善武有着相同道理都是由达摩所传的缘故呢。

  无论这个嵩头陀达摩是否菩提达摩,但他曾经金华,龙游一带传法是无疑的,并最终入灭于龙丘寺,显然他是够级别建舍利塔的。龙丘寺应该就是现在的建于南朝天监年间的九峰寺。嵩头陀入灭龙丘寺后应该建有舍利塔供奉舍利,而龙丘山(九峰岩)的历史中却一直没有关于舍利塔的相关记载。原来的龙丘县境内(包括汤溪)现存的佛塔中,除了湖镇之外就没有叫舍利塔的佛塔了,因此可能嵩头陀的舍利就存放于湖镇的舍利塔,同时在舍利塔的附近建了舍利塔院,来看护舍利。南朝梁或者陈时期(564年之后)建舍利塔和寺同时也迎合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风气。

  也许哪天又重新找回了舍利塔的那口钟,或者哪天舍利塔倒塌倒了之后,人们重建时候,在舍利塔塔基挖掘也许能找到答案。一九八七年,因为重修颓败的法门寺砖塔,清理地基时意外发现地宫,世界仅存的一枚“佛指舍利”以及地宫中数千件的文物因而被发现,包括了金银器一百二十一件、铁质器十六件、瓷器四十六件、石器十二件、琉璃器十七件、漆器十九件,珠宝玉器约四一百件,以及大量作工极其精致的辫织品等数千件文物,均为世界少见的珍品,法门寺因而名扬天下。如果哪天湖镇舍利塔发现菩提达摩的真身舍利,相信也会成为考古界、文化界、佛教界一大盛世。(王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