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域内掇英之一  塘台山和大乘寺

(2012-08-22 18:46:56)
标签:

转载

 

    新篇开头,先作个个说明。

    衢州作为府治,有史以来,一直管辖着西安(后改称衢县;再后又分割为柯城、衢江两个区)、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五个县。这五个县,秦汉时期均属太末县,之后由太末逐个析出。作为府治所在的衢州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与所辖五个县有着密切的关联。当然,五个县的发展,也离不开衢州城。可以说,古代文明的建设,州与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的。

衢州域内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是很多的。笔者只能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作些简要的介绍。下面的文字,以深山藏古寺、洞府蒸烟霞、塔坊矗云端、楼堂忆旧颜、古墓隐光华这五个分支为绪,分别述之。

    这篇短文,我们先说塘台山和大乘寺。

    塘台山又叫大乘山,在衢江区之李宅,距离衢州市区大约四十公里。塘台山海拔550米,以山顶平坦如台、山顶有塘而得名。《方舆纪要》谓之塘山,云:“塘山高百丈,顶有塘,深不可测。亦云塘台山。”郑永禧《衢县志》云:“俯视城廓,不啻蚁垤。山峡一水,淙淙有声。将达巅顶,复坦如平地。稍近,则两山崛起,离立若门户。入,见四山回抱,若环堵然。修篁古木,郁郁森森。中有田,有池;可耕,可灌。”

    塘台山虽在衢江区,但与龙游毗连。《龙游县志》在介绍此山时,则与《衢县志》的文字相类:“大乘山(即塘台山)在县北四十五里,山接西安(今衢江区)。高倍豸屏(龙游山名),路更峭绝。人谓当时匠石以丈许,凡一千四百有奇。俛视城郭,不啻蚁垤。山峡一水,淙淙有声。将达巅顶,复坦如平地。稍近,两山崛起,离立若门户。入见四山回抱,若环堵然。修篁古木,郁郁森森。中有田有池;可耕可灌。寺僧仰给,绰有余裕。”

    关于塘台山,历代诗人均有记游之作。写得最为形象具体的,恐怕要算北宋赵挼摹短馓撂ㄉ健妨耍

                塘台压郡东北陲,势旋力转奔而驰;

                伟哉造物谁其尸,一山中起高峨巍;

                群峰环辅拱以立,背面肘腋相倚毗;

                怪石差差少媚色,长松落落无邪姿;

                岩隈有路数百仞,直登不悔形神疲;

                中间轩豁浮图舍,栋宇彩错金碧辉;

                寒泉一亩清可鉴,优游鳣鮪扬鳞鬐;

                猿闲鸟暇两呼笑,老僧癯铄趋且嬉;

                天风烈烈骨毛竦,更云六月无炎曦;

                攀援绝顶下四顾,溪山百里如掌窥;

                我思亦有隐君子,放心不与时安危;

                巢由之行已高世,白云卧此逃尧妫。

    清代叶闻性的《游大乘山》亦十分有味:

                登临春已暮,十里杜鹃花;

                磴道盘云上,苍松倚石斜;

                村畴浑似锦,山气半成霞;

                独坐空亭里,翛然一望赊。

 

                千盘来绝顶,象外有花宫;

                地僻多栽竹,山高时吼风;

                僧居元气表,田在白云中;

                不觉尘心净,钟声澈远空。

    塘台山上有一寺庙:大乘禅寺。赵捠械摹爸屑湫砀⊥忌幔坝畈蚀斫鸨袒裕缓荒肚蹇杉庞硒@鮪扬鳞鬐;猿闲鸟暇两呼笑,老僧癯铄趋且嬉”。指的就是这座寺院。

    清康熙二十年(1681),叶淑衍《重建大乘寺暨集庆庵碑记》云:“大乘禅寺,肇于后汉,郡志载之。”对于衢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大乘寺无疑是寺院中的长者。该寺在元明之时,声名大振。据清道光年间的《碑记》记载:“元时,山南黄宅忠六公隐居岩谷,时与山僧往来,爱其地之如盘谷也,捐地一百叁拾伍亩付之山寺。惟时佛像、禅房,以及林泉竹木,甲于豸屏。”后因岁久年湮,梵宇颓圮,众多僧人亦相继离散。明嘉靖年间,僧人古松前来住持,黄宅忠六公之后裔又捐田七十亩,大乘寺得以复振。然而,岁移时迁,到清康熙时,大乘寺已仅留遗址了。

    叶淑衍《碑记》云:“顺治辛丑(顺治十八年,1661),楚云上人携锡钵至衢,获珈蓝梦告之祥,遂访厥遗址。”

    楚云即顿春之号,当时在衢城天宁寺出家。顿春来到塘台山,看到的是“重峦挺峙,复嶂环绕,乔松老桧皆龙拏虬攫之姿。其基之前,甽田棋布,虽茀废不治,而源泉灌注不竭,素称沃址焉。”顿春喜爱此处,于是就在山间结茅,暂为栖禅之地。“半榻埋云,一盂浸月,挂佛火于梧楸,网僧衣于萝薜”。顿春在古大乘寺基周围开荒种植,以秋成所积,得寸即营其寸,得尺即营其尺。虽未托钵募化,但佛缘聿盛,檀越如云,日积月累,蒉土成丘。于是,在康熙戊申(康熙七年,1668)开始重建大乘寺。经过两年的努力,于庚戌(康熙九年,1670)冬建成。

    重建后的大乘寺,“若山门,若正殿,以及禅堂精舍,翼然鼎新,较诸旧模更为雄廓。至于猊床翡翠,莲座流金,种种庄严毕具。远近皈依顶礼,靡不赞叹”。同时,大乘寺又兼管了集庆庵,重建了大乘下院寮舍,建造了衣钵塔和普同塔。于是,香火益炽。由于大乘寺有自己的田产,顿春和尚担心“田多水乏,不足以备旱,乃筑大石塘,以时蓄泄”。这样,大乘寺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寺。

    一百多年之后的嘉庆年间,大乘寺“田地山场盗卖几尽,满目萧条”,变成了“一坞白云、三间茅屋”,再一次面临消亡。道光年间,一心和尚来到大乘寺。经过几年的努力,加上黄氏子孙的大力资助,在道光四年(1824),又使大乘寺“佛像增辉,禅房严密,林泉竹木渐生色而改观”。道光诗人王登履的《大乘寺题壁》中,有几行诗写出了寺院当时的状况:“峭壁岈岈一寺悬,盘盘飞阁出层巅;人经石炉题名姓,僧卧云窝阅岁年”。

    大乘寺内,还有深不可测的水池,古称“石岩鱼池”。池中之鱼颇为肥大。池畔有一老桂,花开时香闻数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