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三)王永春(课程教材研究所)
(2015-02-16 19:35:31)
标签:
转载 |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三)
王永春(课程教材研究所)
1.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地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模型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不过,也有很多数学家对数学模型的理解似乎更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即把数学模型描述为特定的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如通过数学在经济,物理,农业,生物,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所构造的数学模型。为了把数学模型与数学知识或是符号思想明显的区分开来,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讨论数学模型,即重点分析小学数学的应用及数学模型的构建。
2.
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工具,对现实世界的一些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经过推理和运算,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预算,决策和控制,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如果检验的结果是正确的,便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如上所述,数学模型在当今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已经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因而,模型思想在数学思想方法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教育领域也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符号化思想更注重数学抽象和和符号表达,那么模型思想更注重数学地应用,更通过数学结构化解决问题,尤其是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当然,把现实情境数学结构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抽象化的过程。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对符号化思想有明确要求,如要求学生“能从具体行进中抽象出数量变化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这实际上就包含了模型思想。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二学段并没有提出模型思想要求,只是在第三学段的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模型思想,要求在教学中“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过程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于扩展”的模式展开。如果说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中有人关注了模型思想,多数人只是套用第三学段对模型思想的要求进行研究也很难做到要求的具体化和课堂教学的贯彻落实。
据了解,即将颁布的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相比有了较大变化,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了“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并具体解释为“模型思想建立是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变化和变量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并在教材编写中提出了“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
知识领域 |
知识点 |
应用举例 |
|
数的表示 |
自然数列:0,1,2,…. |
用数轴表示数 |
||
数的运算 |
a+b=c |
|
C-a=b,c-a=b |
||
a×b=c(a≠0,b≠0) |
||
c÷a=b,c÷b=a |
||
方程 |
a+b=c |
|
数量关系 |
时间、速度和路程:s=vt |
|
数量、单价和总价;a=np |
||
正比例关系;y/x=k |
||
反比例关系:xy=k |
||
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
||
用图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
||
空间与图像 |
用字母表示公式 |
三角形面积;s=1/2ab |
平行四边形面积:S=ah |
||
梯形面积:s=1/2(a+b)h |
||
圆周长:C=2πr |
||
圆面积:S=πr2 |
||
长方体面积:v=abc 正方体体积:V=a2 圆柱体积:v=Sh 圆锥体积:v=1/3sh |
||
空间形式 |
用图表表示空间和平面结构 |
|
统计与概率 |
统计图和统计表 |
用统计图表描述和分析各种信息 |
可能性 |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
4.
5.
学生学习数学模型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基本模型的学习,即学习教材中以例题为代表的新知识,这个学习过程可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接受学习的过程;第二种是利用基本模型区解决各种问题,即利用学习的基本知识解决教材中丰富多彩的习题以及各种课外问题。
教学建模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富有挑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1)理解问题的实际问题,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属于什么模型系统。(2)把复杂的情境经过分析和简化,确定必要的数据。(3)建立模型,可以是数量关系式,也可以是图标形式。(4)解答问题。下面结合案例做简要分析。
第一,
第二,
案例1;小明的家距学校 600米,每天上学从家步行10分钟到学校。今天早上出门2分钟后发现忘记带学具了,立即回家去取。他如果想按原来的时间赶到学校,步行的速度应是多少?(取东西的时间忽略不计)
第三,
解题过程如下:
(1) 本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程问题,问题是要求小明步行的速度,是关于时间、速度和路程的问题。
(2) 这里需要明确所求的速度行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是什么,因为取东西等时间忽略不计,因此剩余的时间就可以确定为步行的时间;路程是从家出来2分钟后开始算,在回家的路程加上从家到回家的路程的和;时间是10分钟减去2分钟,只有8分钟的时间了。
(3) 根据基本的关系式s=vt,可先求出s=600+(600÷10)×2=720(米),t=10-2=8(分钟)。列式为:720=8v
(4) V=90,即小明步行的速度每分钟为90米。
分析:此题从表面上看,是小学数学整数乘法的一般问题,但是由于题中有特殊要求,无法列式解答。如果用方程,题目中涉及了两个未知数,属于二元一次方程,超出了小学数学的范围。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呢?在小学数学中面对一些非常规范的问题时,有时运用列表列举或猜测的方式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只不过会繁琐些。
5米跳绳的根数 |
1 |
2 |
3 |
4 |
|
2米跳绳的根数 |
7 |
5 |
2 |
0 |
|
剩余根数 |
1 |
0 |
1 |
0 |
|
由上表可知符号要求的答案为:5米和2米的跳绳分别减2根和5根。
此题如果用方程解决,可设5米和2米的跳绳分别剪x根和y根,可列方程:5x=2y=20.可仿照正比例关系y=kx图像的画法,再有方格纸的坐标系里,通过两点(0,10)和(4,0)画出一条直线,就是方程5x=2y=20.图像。再找出图像与方程的交叉点重合的点,就是方程的解。
案例3:一瓶矿泉水满瓶为500毫升,小林喝了一些,剩余的水都在圆柱形的部分,高度是16厘米。如果把瓶盖拧紧,倒立过来,无水的部分高度为4厘米。小林喝了多少水?
分析;此题是求水的容积,有一个在建模过程中需要假设,就是矿泉水瓶援助部分并不是一个圆柱的形状,这样才便于建立模型,由于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所以无法用容积公式直接求解。这就需要换一个思路来想,根据容积公式v=sh.可知如果底面积一定,容积与圆柱的高成正比,这样就把求容积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由于矿泉水瓶最上面部分形状不规则,倒立过来以后喝的水就相当于圆柱形瓶子高度为4厘米的水。满瓶矿泉水就相当于这瓶水都装在圆柱形瓶子后,高度为20厘米的水。可设小林喝的水为v毫升,列式为:v:500=4:(16+4),V=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