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题注:本文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4期。欢迎讨论、交流、指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体系的研究*
龙丽嫦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400)
摘要:针对本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现状,笔者开发了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课程。为了避免培训与实践应用存在“两层皮”的现象,解决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笔者通过评价研究法建立起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行动研究对其评价工具、操作流程、操作方法进行修正,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并经过三年六期区级培训、三期校本培训进行效果验证。实践表明,本评价体系保障了培训效果,促进了培训课程的优化。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操作性,可移植性强,适宜在校本培训、区级培训、市级骨干教师信息能力培训中推广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ICT技能;信息能力培训;培训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为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面上课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的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07B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研究背景
重视教师教育、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是提高教师队伍职后素质的重要举措。但是,比较多的培训与实践应用存在“两层皮”现象和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难题。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查阅,以信息技术类培训为例,从2001年至2007年对硕博论文及期刊分别以“信息技术”“ICT”“教育技术培训”进行查阅和质性分析,只有少量研究涉及到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培训的评价、评估研究却严重不足。结合对教师培训的实践了解情况,笔者认为,缺乏有效的评价及操作评价管理体系,是教师培训工作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之一,也是教育督导评估需要补充和完善的领域。
笔者在研究和推进本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开展广泛调研,针对本区中小学教师信息能力现状,开发了教师ICT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如何保障培训效果,又如何使项目负责人了解并能够调控培训效果往预期目标前进,项目以外的人,例如主管部门又如何获知或者监督、评价、评估培训的效果,是笔者旨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评价研究法建立起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行动研究对其评价工具、操作流程、操作方法进行修正,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希望通过对培训的评价,了解培训课程设计、课程建设、培训实施及效果各方面的情况,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从而促进培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希望通过推广教师ICT技能培训课程及评价体系,为有关培训评价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的涵义界定
(一)ICT技能的涵义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包涵技能层面和修养层面的理解。素养是抽象的概念,技术是具体的概念,而处理两者之间的是技能。由此看出,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信息与通信技术)技能是信息素养相对具体的概念[1]。它包括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软件的应用、评价、开发的能力,对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集、开发、评价、利用、表达、创造的能力[2]。
(二)中小学教师ICT技能的界定
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化,便是教师的ICT技能,具体指使用者操作信息与交流技术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教师ICT技能的着眼点是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搜索、评价、获取、表达、交流和整合加工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自身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指笔者在查阅文献和相关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开发和构建的“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课程”。该课程将教师信息素养之信息的搜索、评价、获取等六大技能组合加工为“信息的沟通与交流”“信息的检索与获取”“信息的加工和利用”三大模块内容,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意识与态度、应用与创新四个维度解释和描述该培训课程的培训目标,具体见表1。
http://s12/middle/72e5bc5bgc6fd71b592db&690
三、评价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课程评价理论及启示
广义地讲,课程评价,实质包含两个方面——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决策的判断和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克隆巴赫曾经指出课程改进等评价的主要功能,具体说来,评价功能大体可以归纳为:需要评估、课程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和成效的判断[3]。
课程评价理论给本研究的启示是:本培训评价体系是对培训课程的评价,评价对象应该包括培训课程从计划、组织决策、实施与学习结果评价等整个过程的相关要素,评价指标应该围绕这些要素建立,并且形成为能够反映其评价目标和评价维度的结构化体系。
(二)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先天遗传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也取决于年龄、健康状态、性格、动机、态度情绪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非智力因素[4]。成人的学习特性有:成人学习是功利性的学习,是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是着重个人经验、强调实用性的学习,是注重不断改进认知策略的学习[5]。
成人学习理论给本研究的启示是:中小学教师作为受训学员在培训中学习,不仅具备和表现出成人学习者的特性,还表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在理论和实践学习方面的反省认知特性,还有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教师在学习情态和学习特点方面的差异;针对这些特性,在构建评价指标的时候,一方面要研究对学员学习情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要研究对促进学员学习建构的策略的评价指标。
(三)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理论及启示
美国评价专家Richard
J.Stiggins在其研究中指出,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Student-Involved Assessment for
Learning,SIAFL),利用连续的一系列评价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习的评价),利用定期的评价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入参与到课堂评价、信息收集和信息交流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是非常成功的课堂评价[6]。
SIAFL理论给本研究的启示是:采用“对学习的评价”和“促进学习的评价”两种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动机,因而在设计评价体系的时候,对学员的学习评价应该既包含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包含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四、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确立评价目的
从培训的目的与意义出发,对培训的评价需要体现以下三个目的。
1.评价培训目标达成情况。对照设定的培训目标,了解学员运用ICT技能改善学科教学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观念是否得到更新。
2.对培训进行分析、衡量及价值判断。通过评价体系,对培训作出评价描述,评判培训的效果好还是不好,不足的地方在哪里,如何作出调整。
3.改进培训课程。通过评价,了解培训等各方面情况,并以此作为培训课程修订的直接依据,从而发现培训方案或者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从而促进培训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二)确立评价对象和内容
如果就只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来言,培训评价的对象是学员,那么培训评价即是指对学员学习结果的评价。
如果从课程四要素(教师、学习者、教材以及环境)来看,培训评价要涉及对教师的评价、对学员的评价、对教材的评价以及对环境的评价。
从培训实施的进程中涉及的相关因素分析,对培训的整体评价,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及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
以课程四要素为例,笔者初步拟立评价内容的时候,按对计算机教室、培训教师、教材资料、学员的评价这四个维度顺序进行,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http://s16/middle/72e5bc5bgc6fd83543b9f&690
(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围绕评价对象及内容的设计,参考相关文献的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研究法构建出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行动研究的实践与修正,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为4个一级指标(培训课程设计、培训课程建设、实施课程管理、培训效果)、13个二级指标、26个考评点。同时对应地建立评价标准(本文略)及设计配置评价工具,如表3所示。
http://s8/middle/72e5bc5bgfc5ea0027737&690
(四)评价主客体的结构关系
从评价目的来分,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从内部评价来看,评价指标体系对培训实现自我的导向、监督、调节和反馈功能;外部评价是评估组对培训的实施绩效评估。可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对培训作出评判,也有利于培训课程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具,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实线箭头表示评价对象的主客体关系)。
http://s11/middle/72e5bc5bgc6fdd1d638ea&690
1.
内部评价包括培训组织部门或项目负责人对设施资源、主讲教师、学员的评价及整体评价;外部评价指学术专家、研究人员、上级部门、同行等评估组对培训的整体评估。
2.
在内部评价中,培训教师对设施资源、对学员及对自身进行评价,学员对设施资源、对培训教师及对自身进行评价,教务管理人员对培训教师、对学员的考勤评价及对自身进行评价。
3.
在外部评价中,上级部门和同行对培训课程进行社会声誉、项目成果的评估和判定,学术专家和研究人员对培训课程进行社会效益和学术价值的评估和判定。
其中,培训组织部门、培训教师、学员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客体,学员与培训教师在面授教学和网络交流互动中实现评价和被评价,图中空心箭头的指向表示接受外部评价的同时还实现自我评价。
(五)评价的操作流程
实施评价活动之前,要理清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的操作关系,形成操作流程,指引评价者的操作。
1.内部评价的操作流程
从培训实施的先后顺序来看,ICT技能培训评价表现为:从“计算机教室评价—培训教师评价—学员表现性评价—学员的学习成果评价—综合评价”的顺序结构。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从计算机教室、培训教师、学员这三个方面对培训进行的评价,但它们三者在培训活动中不断相互作用,由活动作用及评价作用产生的各部分信息交换的频率不断增加和增强,资料得到积累和充实,为确定最后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及佐证。如图2所示。
http://s13/middle/72e5bc5bgc6fdd2beb63c&690
2.外部评价的操作流程
制定外部评价的操作流程,为评价者如何运用评价指标体系作操作指引。从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课程的建设、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以及课程目标有达成情况对培训作评价。在评价对应对象的时候分别得出其评价的量化分数及其质性评价描述,最后综合各子评价资料,对培训作出价值等级及评估综述。如图3所示。
http://s13/middle/72e5bc5bgc6fdd2c6d25c&690
五、对中小学教师ICT技能培训评价体系的评价
(一)对指标体系的评价
1.评价的信度
对于该指标体系操作的评价信度,笔者使用“三角互证法”(即研究者、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教师三方面)来保证评价的信度。本研究的量化数据,如调查问卷是用在线填写和统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量规的数据也由两名研究人员参与,保证了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另外,本研究的质性数据,均是通过笔者作为项目评价人观察、访谈及学员及教师日志中取得,多渠道的资料搜集方式均保证信度。
2.评价的效度
对于该指标体系的评价效度可以从评价的元评价及其有效性分析进行验证。例如,以对学员的评价这一维度为例,围绕ICT技能培训课程目标,我们分析评价体系中对学员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目标是否匹配,评价的工具是否实用、准确,
(1)评价方法与培训目标的匹配分析。如表4所示,ICT技能测试能够检测学员在技能与方法维度的形成情况,表现性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学员的情感倾向和意识态度,成果作品评价方法能够反映学员ICT技能运用于教学的综合能力。因此,该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较好地涵盖了培训目标四个维度的评价。
http://s1/middle/72e5bc5bgc6fdd2cc13c0&690
(2)评价工具与培训目标的匹配分析。如表5所示,操作测试、过程性评价量规、作品评价量规对学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作用很强,而非结构性观察、学习档案和学习日志对学员情感意识和态度方面有很好的体现及较强的促进作用。因此,该评价体系采用的评价工具较好地反映和测评出对学员ICT技能四个维度的品质,每一个评价工具准确性的强弱又可以互相补充,以均衡对学员的全面评价。
http://s12/middle/72e5bc5bgc6fdd2bd30ab&690
(二)对评价体系的评价
本评价体系涉及的元素较多,相互关系复杂,对其有效性的评价,笔者借助成熟CIPP评估模型。CIPP评估模型将项目的评估分为四大部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估[7]。在成果评估部分,依照CIPP模型对评估体系的有效性、项目影响力、可持续性和可移植性去分析,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历时三年,在分析国内外ICT培训及培训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ICT技能培训课程建立ICT技能培训评价体系,包括一套指标体系、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工具集,及其评价流程。经过六期区级培训实践、及三期校本培训的验证表明,它们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操作性,可移植性强,适宜在校本培训、区级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推广实践和应用。该评价体系,切实保障了培训绩效,并且促进学员的进步和培训课程的共同发展,得到一线教师、上级教育业务管理部门的认同。
今后,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后续研究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1)加强中学教师培训的评价研究;(2)在城乡区域开展移值应用实践研究;(3)深入到具体学科ICT技能培训评价的研究;(4)搭建在线评价系统平台,提高评价操作的便利性,提高数据收集与加工的效率,增强评价活动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2]刘晓彬.中小学英语教师ICT技能体系研究[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3]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5]纪河,麦绣文.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和特性[DB/OL].http://ide.cuc.edu.cn/news.php?id=58,2008-2-20
[6]Richard
J.Stinggins.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7]郐红艳,杨雪萍,江新.基于CIPP模型的教育信息化项目评估方法[J].教育信息化,2006,(1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