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瘦金体”形成的原因(一)
(2015-09-20 20:09:57)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书法 |
赵佶于1100——1125年在位,在位期间在政事上没有太大的建树,但他所独创的“瘦金体”却成为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书风流派,后人习者甚多,然得起精髓者却寥寥可数,大都是“得其形而无其神”的临摹书写,综合宋徽宗传世的书作,就“瘦金体”形成的原因而言,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中国历朝帝王大都喜好书艺
追溯我国的帝王书艺,从隋唐开始,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唐太宗、孙过庭、柳宗元也都开始强调“书”与“道”的关系,将书法视为文化的重要主观因素和选取人才的重要手段,从而空前的提高了书法人的社会地位,从唐太宗的《温泉铭》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纪泰山铭》,再从宋太宗的《登黄鹤楼》、《敕蔡行》、《宫城诗》到宋哲宗法度严谨的《司马公神道碑篆额》,无论哪朝,不论帝王在政事上建树丰劣,他们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可谓是脉脉传承,各有所长。自然,历史发展到宋徽宗的时代,其作为帝王,可以说是受先前帝王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传承,总之,宋徽宗在书法上的所取得的造诣与他帝王这一身份有着直接的关系。
2、社会制度的影响
宋徽宗于1100年即位后,于1104年就设立翰林图画书院官职,在国子监设书、画、算三学,并将其纳入科考中以此招揽天下艺士,并组织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书画》,成为研究书画的重要资料。由于这些制度的确立,当时书家、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皇室内书史、墨迹等储量空前,这为宋徽宗日后的研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社会制度对宋徽宗“瘦金体”的形成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二、师承因素
这一因素可以说是宋徽宗“瘦金体”形成的主导因素,“瘦金体”所表现的特点与赵佶书学褚书有很大关系。褚遂良,字登善,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曾是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博通文史且善书法。他的书法初学史陵,后受父友欧阳询影响较大,继学虞世南,又取法王羲之,融合了汉隶特点,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欧、虞的书风风格,引领了初唐刚柔相济的新书风,在后期与“欧”“虞”齐名。其书结体疏朗开阔,方圆互用,运用行书缠绵的笔势造成作品上下连带,左顾右盼的点画线条。唐人书评褚字:“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文雅,美丽多方。”刘熙载在《艺概》中誉:“褚河南为唐之广大教化主”,“瘦金体”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其瘦金体形成的还有二位影响较大者不得不提,那便是薛氏兄弟——薛稷与薛曜了。薛稷,字嗣通,蒲州涿阳人,博学且善书画,官至太子少保。薛稷深得褚遂良笔法精髓,但他在褚遂良的结字特点上又有所发展,形成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的特点。他的《信行禅师碑》章法紧致,结字疏朗,用笔纤瘦,较褚书更为瘦硬,时称“买褚得薛,不失其节”。因而,宋徽宗向薛稷取法也就自然而然了。他的堂弟薛曜与他也是同一师承,但薛曜之书更为险峻,纤细,在当时颇有名声,《夏日游石淙诗并序》、《秋日宴石淙序》是其代表作,其书瘦劲奇伟,被历代书家称为“宋徽宗瘦金体之祖”。因而“瘦 金体”与薛氏书风较为相近,与薛曜书风更为接近。
对宋徽宗书风影响之大者还有一位便是黄庭坚了。黄庭坚,字鲁直,山谷,江西分宁人(今江西修水)。据史料记载,黄庭坚根据自己自身书写的习惯特点曾对前人留下的书作、墨迹进行了创意的学习吸收,他曾学《瘗鹤铭》学到是此碑大字结密而无间的妙处,又“出于《鹤铭》而加新理,则以篆笔为之(《康有为论书绝句》)”,他也学《兰亭》,并认为“(学)《兰亭》不师其笔意便作行势,正如西子捧心而不自悟其丑《评书》)”。因此,他的书风特点是:字与字之间连带自然,行气贯通,点画简短厚重,横画长笔战抖明显,纵伸横溢,如荡浆,如撑舟,气魄宏大,如代表性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等;宋徽宗的行草书受其影响较大,如其作品《草书千字文》等。
与四位书风相比,徽宗的书法是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他们书风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使其字体线条质感更为明显,更着重于强调用笔的轨迹,将提按、起伏、转折处做明显强调,使书风空灵而不失法度,至瘦而不失肉。诚如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所言徽宗书法:“其体疏朗端正,下笔尖而重,行笔细而劲,撇捺出笔锋而利,横竖收笔顿而钧,用笔轻按重收顿折利落,具有飘逸清润之感,显示了“瘦金体”的独特风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