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董氏奇穴

(2014-04-06 20:49:35)
.陰陽思維

  陰陽是中醫的基礎思維,無所不在的滲入中醫所有領域,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不能避免談陰陽,本人應用陰陽思維詮釋董氏奇穴之應用,有下列要點:
5-1、穴位突凹與陰陽:肌肉鼓出来的部位為陽,能調陽、調气,並且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作用,其氣向上、向外,這就很好解說董氏奇穴駟馬、手三里、肩中等穴,之所以能治氣病、陽病、皮膚病,並能治白帶、多尿、易倦等;鼻翼穴之所以善治疲勞,乃因其為陽中之陽。肌肉凹陷的地方為陰,多以調血為主,其氣向下、向內,如內關、曲陵、火主等穴,故善治血分、陰分病。
5-2、體位左右與陰陽:這個牽涉到左右升降及針序與療效。如右側之五十肩可針同側之腿部穴位如腎關、足五金等,而左側之五十肩針同側則效不如針對側腿部穴位。
5-3、穴位表裡與陰陽:表裡經取穴法在十四經應用很多,在董氏奇穴應用亦多,僅舉一一部位幾個穴為例:如食指上之小間穴能治屬肺的支氣管炎、吐黃痰、支氣管擴張。指駟馬穴能治皮膚病,這都是大腸與肺表裡的應用。又如小指小腸經上的火膝穴能治痰迷心竅之精神病,是心與小腸表裡的應用。
5-4、穴位功能與陰陽:董氏奇穴手掌部位每一手指陰陽兩面都有穴位,這是與十四經之最大不同,我個人據陰陽分析主要是與功能有關。先從肺經和大腸經的陰陽關係看,病症上也密切相關,所謂喉痺即扁桃腺炎,衂即鼻出血:均係肺部氣管上的病,皆可以肺經主治之,但在陽明大腸經中亦有多穴可治(如商陽點刺),從而可知這些病多是屬於陽病的。所以位於食指上在陽面的董氏指五金、指駟馬能治療在上的病(皮膚病)及陽腑大腸的病,在陰面的五間(大小外浮中間)穴治療臟腑別通在下的肝臟的病變。其餘穴位之排列皆與功能有關。
   又在功能方面,屬陽的穴位主通利,屬陰的穴位主收斂。例如腸門治療腹瀉;火串(支溝)、其門皆主治便秘。按照左陽右陰,陰有收斂抑制作用,左侧為陽主排泄、通利、促進等作用,所以治療急性腹瀉,我常用右側腸門穴;通便則選左側之火串為好。
5-5、穴位對應與陰陽:穴位的對應有左右前後上下的對應,及體位的對應。詳見對應篇章。
5-6、針灸治療與陰陽: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以上治下以下治上,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就是以陰治陽以陽治陰,這樣有著陰陽平衡的意義。以上治下以下治上,還有交濟的意義。例如右側坐骨神經痛針左側靈骨大白,左肩痛針右腎關或右陽陵,療效甚好等等,不勝枚舉。

6、三才思維:

  三才思維模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一部分,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都可以三才思想發揮應用到極致,這裡僅談談三才在董氏奇穴的應用。
6-1、區位三才:穴位分天地人治療上中下病。人体每個局部都可分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診治頭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診治脾胃、肝膽疾病,下部診治腎與膀胱下肢疾病。每一部亦皆有倒象,
6-2、穴位三才:在董氏奇穴中有許多穴位是按天地人三才命名及排列的。例如前臂有天士、地士、人士三穴;後臂有天宗、人宗、地宗三穴;小腿有天皇、人皇、地皇三穴。有些穴位雖然不是以三才命名,但穴位呈上中下排列亦可謂為三才。例如土水穴有三個穴位,其上中下三穴亦為三才。四花上中下之上中下三穴亦為三才。其他駟馬上中下、通關通山通天、通腎通胃通背、天黃明黃其黃等都可以說有著天地人三才的形式。
6-3、针深三才:針深分天地人治遠近之病。以天、地、人劃分针刺深度,針刺至淺部天部,多治局部之病,尤其是新病,因多只有陽氣損傷,刺之瀉陽邪就不必深刺。針刺至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針刺至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例如在四肢取穴刺至中部人部多可治軀幹之病,刺至地部多可治遠處四肢之病或較深之內臟病或久病,
6-4、手法三才:手法分天地人瀉實補虛。除了手掌及肉少的穴位只分上、下两部外,應用董氏奇穴時多可采三刺法。進針深度分天地人(淺中深)三部,在於治療效果達到地方的遠近,而手法也分天地人(淺中深)三部,則有補虛瀉實的治療意義,這種三刺法也可以說是三才刺。
   《靈樞經‧官針篇》說:「所謂三刺,…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這是說所謂三刺,有淺中深三種不同的刺法,首先是淺刺到皮膚,可疏瀉衛分淺表的陽邪;再刺較深可以疏瀉營分的陰邪,最後刺入極深,就可以通導穀氣,達到補虛瀉實之效。《靈樞經‧終始篇》也說:「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穀氣至而止」。
6-5、配穴三才:配穴分上中下整體調整。如在上中下三部同時取同一五行屬性的穴位同時進針,謂之三部「同氣」,能收到整體調整之作用,效果更強。

7、五行時空思維

   五行思想是中醫的中心思想與方法,董氏奇穴自不例外,五行思想觀念應用在針灸方面,最實際最直接最靈活的就是五輸穴。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與隸屬該經的臟腑組織器官聯繫並發生作用。董氏奇穴分布在四肢的穴位與五輸穴密切相關,很多董氏奇穴的作用可用五輸穴銓解,也可用五輸穴發揮。
     五輸穴的應用最重要的是五輸穴的時間觀與空間觀。下面就來看看:
7-1、五輸穴的空間觀與奇穴
   穴位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五輸主治應用綱要,我認為最主要的為《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及《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說的:「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以及《難經六十八難》說的:「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根據上述幾條可以對其空間應用歸類分析如下:
井穴對應於一、頭頂。二、陰竅。三、心下。據此井穴空間觀來看董氏奇穴,如火膝穴在小指井穴旁,治療痰迷心竅之精神病甚效。大間、小間、外間、浮間接近井穴,治療疝氣及尿道疾病有效,都與此有關。
滎穴對應於一、五官面目鼻喉(詳見談太極全息與對應一章)。二、外經。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而善治外感病、五官病。例如董氏奇穴之三叉三為感冒及五官病要穴效穴;手解治暈針(病變於色者取之滎,暈針時臉色慘白)及身癢;眼黃穴治眼黃;木穴治眼鼻病及手皮膚病(外經病)都與此有關。
俞穴對應於一、五官。二、身體關節。三、半表半裡(少陽陽明合病或兼病),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據此俞穴空間觀思路,而將董氏奇穴之大白用治頭痛、面痛、肩痛、坐骨神經痛;中白治偏頭痛、肩痛、腰痛;火主治鼻病、喉痛、膝痛;門金治頭痛、鼻塞等,都是此一理論的發揮。
經穴對應於一、發音有關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齒。也就是說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據此經穴空間觀,董氏奇穴手五金、手千金、足五金、足千金之位置,皆在經穴之上,合穴之下,是以皆能治喉嚨病。
   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臟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臟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其空間對應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的對應;屬木的穴位可治筋: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
7-2、五輸穴的時間觀與奇穴
   在時間觀方面,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慢性、時間時甚、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井穴治病最急,善於治療中風及暈厥等疾病;滎穴治病次急,雖急,但較中風等神治病為次急之證,董氏奇穴三叉三穴治感冒,木穴治感冒,皆在滎穴附近,皆係新得之病,但較中風為緩。一般不留久,董氏奇穴木火穴在井穴與滎穴之間,治中風後遺症一般也不留久,這就是時間觀思路的應用發揮。
俞穴主治『陣發性』及『急緩之間』病,亦善治時間時甚病,此類病最為常見,因此俞穴在臨床應用最多,並不限於疼痛。根據此思路,董氏奇穴大白、腕順一、中白、火主、門金等穴位置皆與俞穴有關,穴性類同。
經穴所治之時間性與絡穴有相近之處。經穴主治之病以慢性居多,董氏奇穴在經穴與合穴範圍內之穴位甚多,如手上之三門穴、三其穴、四火穴、三士穴、二金穴;小腿之四花穴群,三重穴,下三皇等。
   合穴之主治以臟腑病為主,多為慢性病,對於慢性病一般以久留針為主,經脈有瘀血者亦多在合穴刺血。
7-3、五輸穴的象數觀與奇穴
  五輸穴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等用法,屬木之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屬火之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
7-3-1同氣相求
   由於五行屬性之連係,穴性屬木者,都能治療該經與肝及風及筋有關之疾病。穴屬火都能治療該經與心及火及血液有關之疾病。穴屬土,都能治療該經與脾及濕及肉有關之疾病。其他依此類推,例如:
屬木之穴:門金(緊鄰陷谷)為土經木穴,余常用之於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對於瀉泄腹痛,偏正頭痛,月經疼痛均極有效;腕順一(緊鄰後溪穴)為太陽經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對於太陽經所行有關「筋」之病變皆能治之,例如頸項強硬、彎腰不便、腿彎難伸等皆有療效;大白(緊鄰三間)為大腸之木穴,腹瀉肩脅痛之場合可用,
屬土之穴:水相(太溪)為腎經土穴,對於腎病而有脾胃症狀如嘔吐、瀉泄等均有效,火主(緊鄰太沖)為木之土穴,亦為調理肝脾要穴。
    屬水之穴:天皇(陰陵泉)為土經水穴,補土制水作用極強,所以能利尿治水濕腫滿;曲陵(尺澤)為金之水穴,能治本經火熱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
   臨床例子真是多不勝舉。五輸穴可以說就是經絡的全息點,五行反應五臟,因此才能以之治療五臟病變。與五輸相符或相鄰的董氏奇穴,也有著相同的作用。
7-4、五行在奇穴之其他應用
   除前述外,一些奇穴與十四經位置相同者,也可把五輸穴同位置穴的作用搬過來,我就把我個人的經驗特效主治及作用,置放於奇穴之中,這方面占了很大的份量,如中渚之於中白、太衝之於火主、陰陵泉之於天皇、限谷之於門金
   另一種為五行之發揮擴展,如木火穴在木火之間、靈骨(近陽谿屬火)大白(近三間屬木)在木穴與火穴之間就有相同治療作用,都善治半身不隨。腎關在金水之間,有金水之性,加上在脾經經路上,含土金水三性,善治土金水之病。

8、平補平瀉三法

我在1975年九月出版的「針灸經緯」的序中,提到「本書⋯⋯⋯承老師⋯⋯」,這本書是老師看過的,其中記述了「⋯⋯⋯平補平瀉的三種手法⋯⋯,」這是我已應用四十年的針法。內容有董老師常用之「動氣」、「倒馬」及我個人創用的「牽引針法」。
8-1:倒馬針法:「倒馬」一詞最先在董老師的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著作《董氏正經奇穴》中並未見及,只有在兩處提到回馬針:在34頁「後椎穴」說:『兩穴通常同時用針,即所謂回馬針,效力迅速而佳』,在58頁指出「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即所謂回馬針),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針」。其他再也看不到回馬字樣。在我1975年出版的《針灸經緯》中,正式提出倒馬針法形諸文字具體敘述,當時董老師尚健在,經老師認同後開始大力推廣。倒馬針法係董師所創用之一種特殊針法,係利用兩針或三針並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奇穴與十四經穴均可利用此一針法,此一針法亦常與動氣針法結合使用,療效顯著。
8-2:動氣針法:即針後令病人疼痛處活動活動,看有無改善,再決定繼續捻針或換針。本人將此種手法為老師定名為動氣針法,首刊於1975年版(針灸經緯),老師亦甚贊同此名,遂沿用至今。動氣針法簡單實用,且在不明虛實證狀前亦可使用。究其作用原理,可以這樣認為:每一穴皆可治療十數種病或更多,需知每個穴位皆能治療許多病,若不施以動氣針法,則作用四處流散,甚麼病可能都要去治,力量分散,效果就不大了。《易經》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由於動氣活動患處時精神集中患處,所謂「動引其氣」,穴位之治療作用集中於活動之患處,效果當然很好,但必須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動或易於按摩,因此必須在遠隔穴位施針,那就不能在局部扎針。
8-3「牽引針法」係個人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復根據動氣針法的基礎研究創出的一種針法。這種針法對於痛癢麻症,療效尤佳。這種針法施用簡單,效果良好,例如左肘痛,可在右側曲後刺一針,再在左側靈骨刺一針,可立止肘痛;又如右肩痛,可在左腎關取穴,再針右側中渚,可以立止肩痛。再如左膝蓋痛,可取右側內關,再取左側太沖,可立止膝痛。
牽引針法應用時,一針在上,一針在下,實寓有「交濟」之意,由於上下相通,作用更強;又由於一針在健側,一針在患側遠瑞,也含有交叉取穴之意,而且不論是治療針或牽引針,皆有治療作用,也可以說是「雙重治療」,基於這些原因,療效當然很好。
牽引針法,也可以與倒馬針法合用,效果亦佳。
   將此三種針法定名為平補平瀉,之後在這方面又發展出三才手法,穴分天地人瀉實補虛,見前述之三才部分。

9、經絡辨證思維

  《董氏正經奇穴學》之「正經」與十四經關係密切,十四經與臟腑相連,當然十四經與臟腑也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解說奇穴首先當然是應用十四經思路,十四經穴中循經取穴是針灸辨證取穴的最基本原則與方法。而運用董氏奇穴大致亦不例外,
9-1循經取穴思路與董氏奇穴
9-1-1本經取穴:如正筋、正宗之治療頸項,即合於太極對應(詳見七七部位正筋之說明)又與膀胱經有關,治療頸項病當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與膀胱經;其門、其正、其角之治痔瘡與大腸經;天黃、明黃、其黃之治肝病與肝經;下三皇(包含三陰交穴在內)之治泌尿、脾胃、婦科病與脾肝腎經;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氣喘感冒與肺經有關;門金之治腸胃病變與胃經有關……等等,真是不勝枚舉,這些皆足以說明運用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經為基礎來運用的,
9-1-2表裡經取穴法:例如取在手陽明經的奇穴指五金、指千金、木穴治療肺所主之皮膚病甚效。又如小間穴在食指大腸經邊,大腸與肺表裡,故能治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還能治支氣管擴張。
   木穴董師原書主治只寫「肝火旺,脾氣燥」,但我發揮以之治療手掌皺裂,手皮膚病尤具特效,治療鼻涕多很有效,治感冒流涕可止於頃刻。所以治鼻病甚效,其原理即是根據經絡思路,該穴在大腸經之食指,與肺經表裡亦有關。全身這樣的用例不勝枚舉。
9-1-3同名經取穴法:通經取穴法,又稱「同名經取穴法」。也稱六經相通取穴法,是接經取穴法的衍伸,也是經絡療法的一種,所謂的六經相通,即手太陰通足太陰,手陽明通足陽明,手少陰通足少陰,手太陽通足太陽,手厥陰通足厥陰,手少陽通足少陽的手足三陰三陽相通。
余以同名經相通理論用董氏奇穴主治病也很多,例如:手太陽之腕順一二治足太陽膀胱經之腰痛。在手太陰之土水穴治足太陰脾虛之瀉泄。在手厥陰之膽穴治足厥陰肝氣之病:如心悸、膽怯,也可治夜哭等膽虛之證;用肺經之五虎穴治療腳趾痛,是基於肺與脾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脾主四肢,手指腳趾對應。用小節穴治療腳踝痛,也是基於肺與脾手足太陰同名經相通治內踝痛,再加上臟腑別通,肺與膀胱通證療外踝痛,如此則內外踝皆治。
9-2、「經脈病」與董氏竒穴
  「是主所生病」是有別於臟像病的另一種治療系統,擴大了治療的視野。一般六條陽經之是主所生病在臨床較為常用。六陽經並不是簡單的主六腑所生病,而是選用一個意義較廣的字來概括有關病症。「是主所生病」原來用於概括十四經經絡病,但我用來解說奇穴與十四經之關係,並解說奇穴之應用,也十分實用。
9-2-1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津 」是指向外分泌的液體 ,包括汗液、涕唾等。而 " 液"則主要停留於內部骨節、腦髓、孔竅等處 ,起潤滑及滋養作用。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所述病症有齒痛、頸腫、目黃、口乾、鼽衄、喉痹等 ,其涉及部位為口齒、鼻、眼、咽喉 ,這些都是手陽明經循行所過 ,皆為" 津 "所敷布之處。張景岳注說 :" 大腸與肺為表裏 , 肺主氣 , 而津液由於氣化 , 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 , 皆津液所生之病 ,而主在大腸也。 "張隱庵注說:" 大腸傳導水穀 , 變化精微 , 故主所生津液 , 病則津液竭而火熱盛 ,故為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諸症。"。董氏竒穴木穴能治療目乾、目多淚、鼻乾、鼻多涕,皆是大腸主津的應用。
9-2-2、手太陽經主 " 液 " 所生病。《內經》所述病症有耳聾 , 目黃, 頰腫 , 頸、額、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等。《靈樞•口問》說: "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耳、目、關節的病症與 " 液 " 的不能 " 灌精濡空竅"有關 ,也可說是 " 液竭 " 所致。
   位於小腸經上的幾個董氏奇穴眼黃穴治目黃;腕順二及腸門、肝門皆治肝病(包括眼黃),腕順一、二也是治耳鳴要穴。心門穴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治療膝蓋因滑囊液不足所致之疼痛甚效。
9-2-3足少陽經主"骨"所生病。懸鐘為骨會即位於少陽經上,懸鐘亦能治療多種骨痛。九里(風市)穴能治療全身骨痛,而我個人最常用九里(風市)穴治療頸椎腰椎骨刺甚效,這都是少陽主骨的應用。
   其他足太陽主"筋"所生病;手少陽經主 " 氣 "所生病;足陽明胃經主"血"所生病都能找到奇穴的治例,並加以合理解說。
9-3、十二經別與董氏奇穴
   以臟腑別通可以解說董氏奇穴的穴位應用,臟腑別通有不少是透過經別相通的,在我的講座中已講述的很清楚,這裡再簡單提出來看看,例如:
9-3-1.肝與大腸通:
   (a)大腸經治咽喉:例如商陽、指五金指千金治療咽喉腫痛:商陽穴屬大腸經,治療外感及實證咽喉腫痛效果甚佳。奇穴指五金、指千金在食指上與大腸經有關,但大腸經脈並未與咽喉發生直接聯繫,一般認為主治機制主要是因肺與大腸相表裏,表裏經互治之故。事實上手陽明經別"上循喉嚨",這就說明大腸經經別與咽喉有直接聯繫,用經別學說解釋少商治療咽喉腫痛的作用機制更為直接。肝經上入吭嗓,與大腸經在喉嚨相通。
(b)大腸經治乳癰及頭暈:曲池治療乳癰:曲池屬於陽明大腸經,大腸經並不與乳房發生直接聯繫。曲池用為治療乳癰的主穴之一,係因為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曲池穴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或說大腸與肝別通,乳頭屬肝所主,但這只是作用機制的一方面。從經別來看,手陽明經別"循膺乳",說明大腸經經別與乳房有直接聯繫,這樣,以曲池穴治療乳癰有著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意義。
9-3-2.胃與包絡通:
(a)胃經治心臟病。足三里常用來治心臟病:我常用足三里來治療心臟病,療效極為突出,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該經不與心發生聯繫,但其經別則"上通於心",所以可直接作用於心,用足三里可調心氣而治療心臟病。
9-3-3.例如心與膽通:
(a)風市治療心悸及癢症(心與膽通)
風市穴能治療心悸及養症療效甚佳。雖然膽經與心沒有直接聯繫,但其經別"上貫心",風市屬膽經,因此治療心悸癢症是通過膽經經別與心通的關係而實現的。
   其它別通可以依此自己找出,這裡就不多述。
9-4、標本、根結、氣街與董氏奇穴
   標本、根結、氣街是針灸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在針灸要穴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竇漢卿《標幽賦》云:“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說明了根結、標本、氣街理論的重要性。“五輸穴”的道理用《靈樞•經脈》十二經循環相街理論難以得到全面解釋,但如用標本、根結向心循行流注理論則可得到較滿意的解釋。
   一些董氏奇穴可以用標本、根結、氣街得到合理解說。略舉幾例如下:
9-4-1根結:肝經不與心直接連係,但肝經結於玉英,絡於膻中。膻中為心臟所在之位。我常以太沖或奇穴火主治療心臟病變甚為有效。
9-4-2氣街:氣街理論說明了承山以下及踝部上下範圍穴位的重要性。十四經穴足經之經穴絡穴多在此範圍,髓會懸鐘”也在此處,奇經之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都起於此處,董氏奇穴之甚多穴位如正筋穴、正宗穴、水相穴、三重穴、足千金、都在此範圍。

10.易理卦象思維

  不論十四經穴或董氏奇穴皆一樣能以易理活用及發揮,易理之應用除前述的太極、陰陽、三才、五行之外,還包括了卦象河洛的應用。
   董氏奇穴有些穴位的命名,可以從掛象思路中找到答案,例如手掌部之土水穴及水金穴即是以掛象命名的。為何取名土水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更重要的是它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間,艮卦屬土,坎卦屬水,因此本穴名之為土水穴,本穴位於肺經,因此實為土金水穴。
   又如唇下的奇穴為何取名為水金穴,一方面是從其功能作用來考慮,一方面也是從易理卦象來考慮,水金穴位於面部乾卦坎卦之間,坎卦屬水,乾卦屬金,因此本穴名之為水金穴,本穴有大腸經及胃經循行經過,大腸經屬金,胃經屬土,因此實際亦為土金水穴。含土金水三性之穴位皆有極佳之理氣作用,都是治療咳喘之特效要穴。
   有些穴位的應用也與掛象有關,例如手掌的腕順一穴言明「女人用之效更大,」這是什麼意思呢?只有從卦象思路找答案,因為本穴所在部位正當坤卦及兌掛之間,兩卦皆為陰卦,坤主老女,兌主少女。而女人之小指對於腎虧之診斷有一定意義,因此本穴用於女人效果更大。
   董氏奇穴也有幾個穴奇命名及作用與《河洛》的成數思路有關,這裡舉兩個例子說明。就以二角明及六完穴來看。二角明穴的「二」,二者火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角」者木音也,穴位在中指井(屬木)滎穴(屬火)之間,即木火穴之間,穴性亦含木火,為了與木火穴區別,乃有此木火通明之名。至於六完穴,有止血的作用,因為可以入血分,則需注意氣分的病就不宜用。從生成數來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完穴之「六」即取其為水穴之意也,所以能止血者,因為水滅火也,水色黑,止血藥物多為黑色或炒成炭色,黑者水之象也。水性寒,所以哮喘、肺病、痰多、體弱不宜也。
   易理卦象用以銓解一一二二部位穴位之作用極為實用。可以快速理解董氏奇穴之一一部位何以每個指頭陰陽兩面皆有穴位,對於作用也能明確快速掌握。董老師之掌診與易理卦象密切相關,藉易理卦象能正確把握掌診,用於診斷。

(四)小結

  從以上針灸思路十要看來,基本上融匯了內經、難經、針灸大成、易經等經典,及十四經針灸之精華配合數十年經驗,始得以研創這些理論以解說十四經穴及董氏奇穴,在十四經的銓解方面,當然不只這十要,內容更多。上述十要(奇穴十翼),也有醫師認為,應將陰陽思維及三才思維合二為一成陰陽三才思維一項,另加入系統刺血針法,也是十項,但更為周全。這裡就再來看看系統刺血針法。
在刺血方面,個人經過系統整理,形成獨特的系統刺血法。我個人研究刺血係隨董師而起,現今臨床應用者亦率多以董師之穴位及刺法為主。余臨床四十萬人次,以刺血治療重病,頑疾甚多,益覺刺血療效之實際及可貴。剌血各家都有,董氏奇穴刺血穴位散在董氏正經奇穴書中,沒有刺法及原理。維傑整理敍理並根據對經典的研究,及融合自己應用十四經穴及其他奇穴之刺血經驗,發揮建構了一套完整的奇穴刺血學。系統論述了絡刺工具、刺血的取穴特點及方式、作用功能、部位選擇、適應範圍、施針準備事項、出血量、治療間隔、施針注意事項,應用禁忌、不良後果、常見疾病之刺血治療、常用部位及適應症等。並創研了點刺、鑽刺、散刺、挑刺、銼刺等刺血方法,疼痛少而出血快、療效高。從原理、手法、系統治療,皆有完整之建構及解説,並補充及發揮了一些穴道的用法主治,使董氏奇穴之刺血成為一門系統刺血學。 
   個人深入研究刺血,並區分為多種治法,使利用奇穴為主之刺血更靈活,例如在太陽穴〈風襲高位〉刺血能去風活血;在耳背刺血能清火活血;在背部〈陽之所在〉刺血能溫陽活血;在委中刺血能利濕活血,在四花中、外〈豐隆穴附近〉刺血能化痰活血,在十二井穴刺血能開竅活血;其刺血療法之靈活,也真是不勝枚舉。
(文長待續) 

維傑附按:有人問及我與幾個師兄弟的排行次序,這裡簡答一下:
   我並不喜歡談論在老師處學習之經過,那已是老掉牙的故事,因為有師弟常談,也就有人問,有時不勝其煩。雖然董老師去世後墓碑上寫了弟子們的排行,我也將其附在書上,但很多人仍然不知,屢屢提問,這裡簡答一下:當年我由師妹田彩雲及師弟田志洪的母親(田媽媽與家母有數十年深厚交情)介紹隨董老師學習一段時間後,正式拜師時,由於家父與王全民義父王化義二十餘年老交情,找其當介紹人(就如同自由戀愛結婚,仍要有介紹人一樣),其義父說:我們全民也來學可以嗎?父親跟董老師說項,全民找了女友湯維正(後來成為其妻)一起,連同田彩雲田志洪五人一起拜師。我學習較早所以為他們幾位的師兄。
    郭嘯天則與家弟楊劍同時在董老師處學習,兩人感情甚篤,後來家弟服兵役中斷學習,退伍後雖老師去世未繼續學習,但與嘯天師弟仍常往還聯繫。以上這些更詳細的將寫在《董門針灸四十年回憶》中。
   70至80年代賴金雄師兄常來我的診所相聚,並與我的學生聊天,他在台北開診所時找了我的幾個學生:張順晶、林石峰、游士勳去幫忙,賴師兄的遺著也是他們幾位幫忙整理的。90年代我與嘯天師弟常一起吃早餐,然後分別回去上診,後來我擔任學會理事長,他還是常務理事。所以我一些早中期建構的理論都與賴師兄及嘯天師弟討論過,因此2012年我寫完楊維傑針灸思路,嘯天很快就給我寫了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