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辽代木构建筑之义县奉国寺

标签:
365杂谈 |
4月9日早晨7:15分出发。驾车经过六个多小时长途,下午1:40分到达辽宁省锦州市义县,瞻仰慕名已久的奉国寺。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
该寺自创建至清代,经历代修缮10余次,遭受地震灾害有记载的两次。其中规模较大的修缮有金天眷三年(1140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辽金元时期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到明清时期仅存大雄宝殿,清代续建六角钟亭、四角碑亭、无量殿、牌坊、小山门和西宫禅院。
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奉国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及寺院整体,上乘唐代遗风,下启辽、金等寺院布局,是辽金寺院中最具典型的例证。其中,大雄殿是辽代佛教建筑的最高成就,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大雄殿筑于高 3 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长 48.2 米,进深五间,宽 25.13 米,高达 21 米,建筑面积 1829 平方米,是佛教顶级建筑,殿内主供七尊大佛为原汁原味的辽代塑像,由东至西依次为迦叶佛(贵人佛、成就佛)、拘留孙佛(平安佛)、尸弃佛(健康佛)、毗婆尸佛(兴业腾达佛、智慧佛)、毗舍浮佛(招运佛、发财佛)、拘那含牟尼佛(光明佛)、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七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 9 米以上。尤以正中的毗婆尸佛最高,合座高达 9.5 米。因“过去七佛”并列一堂,佛祖释迦牟尼偏居其中,为佛教界独一无二。另外,每尊佛前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相对而立,高 2.5 米,共 14 尊。诸菩萨或仰或俯,或斜立或平视,两足踏莲花一朵。宝相庄严,栩栩如生。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发表学术报告,称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
鉴赏家、文物专家杨仁恺在《中国书画》一书中评价辽代彩绘时指出“奉国寺大雄殿梁架上彩绘依然保存很好,光彩夺目,其中的飞天造型特佳,犹存唐代风标,甚为稀见。”
主持过奉国寺维修工程的国家文物局古建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烈,曾评价奉国寺大雄殿为“中国古代辽(宋)以前保存至今最为宏大和最为完整的单檐四阿顶木构建筑,建筑规模是中国第一大雄宝殿。”
古建筑史学家曹汛说:“大殿九间是佛教建筑顶了天的极限,奉国寺七佛殿九间,全国古刹千百座,奉国寺大雄殿是穷极伟丽的。”
1961年3月4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6—39。
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