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之灵丘觉山寺

标签:
杂谈 |
觉山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201省道旁,是古时“太行八陉”中的蒲阴陉中的一段,蜿蜒曲折,穿行于太行山峡谷。寺庙背依觉山(又称悬钟山),俯瞰唐河,四周群山环抱。它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现存是清光绪年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修的,整座寺院精巧玲拢,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各大小禅院有134间,并位于三条轴线之上,显得错落有序,
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广,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为后世所加。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此殿的琉璃脊饰当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风。
殿内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简单的清式彩绘,山花壁内尚有部分清代壁画残迹。觉山寺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觉山寺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砖塔建于西轴前院中部,现存的塔重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43.54米。下部施双层基座。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据说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塔身的门都已经砌死,根本不能进入。砖塔在特殊时期遭到一定的破坏,你看须弥座上的大力士雕像(有说是韦陀)都被砍掉了脑袋,甚是可惜。
觉山寺之所以成为北方名刹,还与它的奇山秀水有关。觉山寺四周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而东侧的山峰相对高大,体现了阳刚之美;西侧的山峰相对矮小,则显示了阴柔之美,其中东侧有两个山头对在一起,形成一个凹宇形,像搁毛笔的笔架,名叫笔架山,代表的是文运亨通;东南侧的一座形似棺材的山头高高凸起,古代棺有时也通“官”,材通“财”,那么棺材即有官有财。同时显示出文运、官运和财运,在北方寺庙中此父为一奇也。
2001年6月25日觉山寺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245—51。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P40
P41
P42
P43
P44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