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看完慈云阁去县城吃点饭,一店家门口榜书“大饼烩菜”这正是老家的吃法,来上一碗,感觉是肉汤烩菜的味道,但是基本看不见炖肉,口轻的会感觉很咸,他家的一角饼相当于家里的一张饼,足足吃饱。吃过午饭感觉时间有富裕,就又百度了一个去处:定兴县高里乡石柱村的义慈惠石柱。看着网上的照片,没觉得怎样。
顺着乡道驱车30分钟就到了导航导到的地方,但是找不着,问了几个老乡,都知道这个石柱,在他们的指引下,顺着村子小道下了一个高坡就看见了对面高坡上的石柱亭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石柱可是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来此测量过此柱,并在《中国建筑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一节中专门进行过描述。
走近柱身,但见石柱上刻有“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九个大字和长达三千多字的“颂文”。因建于北齐时代,所以当地人称为北齐石柱,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至永安元年(528年)间杜洛周、葛荣、韩娄等人领导起义军转战数州,声势浩大。后 在北魏举国兵力镇压下失败。起义失败后,当地百姓收拾义军残骨埋葬,并立木柱做为标志。后北齐统治者将木柱改为石柱,在柱身上遍刻约3,400余字的《标义乡义慈惠石柱颂》,记叙起义,葬骨和立柱的经过。题额左下方有“大齐大宁二年(562年)四月十七日”的题刻。
此柱造型奇特,雕工粗壮有力,是遗存至今难得的北朝时代的艺术佳作。全柱分基础,柱身与石屋三部分,通高6.65米。基础是一块大石,东西两边各唱米,南北两边略小。基石上有覆莲座柱础。莲座包括方台、枭线、覆莲三部分,为一宽约1.23米的方石,高55厘米。柱身高4.5米,用两短浅棕色的石灰石垒接而成。柱身为一不等边的八角形,自下而上逐渐收小,每高一米,收约2.5厘米。柱的上部,约于通高的四分之一处,东南、西南两隅角为了镌刻题字而未削边棱,形成平面,“颂文”和题名等刻在柱身的各面。
石屋建在柱顶之上,为一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小屋。石屋刻出屋顶、檐椽、角梁、斗、阑额、柱子,前后当心间刻火焰龛门、佛像,两次间刻出方窗,恰如一座完整的三间殿宇的模型。
就遗留的建筑看,这里的范围应该很大,石柱在一片4米高的土岗上。地势高,惊叹于石柱的高大和精美,石柱通体刻字,字迹经历千年还很清楚。石柱周围在明清时期有个大的寺院,目前仅遗留了几通石碑,从明朝天顺年建造的石碑上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沙丘寺山门记”的篆字。据当地老人讲寺院在文革中彻底的摧毁,仅仅留下石柱矗立在高岗上。
站在石柱旁,向北眺望,远处就是静静流淌着的易水河,“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年在高三课堂上每每讲到《荆轲刺秦王》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感动。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