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之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当然和北京故宫不能相提并论,但的确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距今也有近400年历史,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我们住的酒店就可以看到它的外墙。所以一早就去游览一番。
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建筑布局分为东路、中路、西路。
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一六二五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十王亭正在大修,没有见识庐山真面目,有些遗憾。
中路——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于一六二七年至一六三五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凤凰楼于1627年—1635年建成,是当时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举行宴会的地方。清宁宫修在三点八米的高台上,是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在东次间开门,寝宫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西屋内三面火炕和火地,窗从外关,烟筒设在后面,这是满族的建筑特点。
西路——戏台、嘉荫堂、文溯阁和仰熙斋等,于一七八二年建成,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据武斌院长介绍,盛京(沈阳)作为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本是清朝的“特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
1913年底,北洋政府决定建立“古物陈列所”。于是由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1914年初,沈阳故宫的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共115199件,全部装箱运到北京。此后,这些宫廷宝藏几经辗转,分处数地,再未入藏沈阳故宫。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前,沈阳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在撤退前,再一次将除文溯阁《四库全书》之外的沈阳故宫瓷器、铜镜、档案和殿版书运到当时的北平。这样,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
解放以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沈阳故宫又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
P1
P2
P3 崇政殿
p4 凤凰楼
p5
p6
p7
p8 非常简陋的清宁宫
P9
P11
P12
P13
P14 戏台
P15
P16
P18 仰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