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之五台山

这回是我再游五台山。
我想起一个人,徐霞客。他一生钟情山水,立志“大丈夫朝碧海而暮苍梧”。他把毕生献给了丈量山水的旅途中。他把沿途积累的所见所闻,以自己的博学文采,汇成了一部洋洋六十万言的《徐霞客游记》。阅览《游五台山日记》,一幅行路游历图活脱脱的跃然纸上。
1633年7月28日,徐霞客从北京城出来,“出都即今往北京为五台游。”目的很清楚,从家出来看看京城专程去五台山。晓行夜宿,路上行走了七天后。
“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从现在看,他的行程路线是从北京出来往南,然后再向西拐,先来到唐县境内。沿途观山势走向,看溪流聚分,感叹“今年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他对沿途山势的观察,细致入微,“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山路太陡,以至“二十里之间,劳于迎接。”看来,辛苦了一天的他当天宿在阜平。
“初五日,出东关”向西,朝五台方向行进。这一日登长城岭絶岭,看滹沱河合流,经白云寺,白头庵村,到了龙泉上关,“关之西,既为山西五台县界”。一路“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艰难可想。
“初六日,风怒起,滴水皆冰。”看来他的运气不佳,想来五台山地区的天气变化无常,根据五台山气象记载,即使是现在,九月就已经飘雪了,看来三百年前的天气真的要比现在寒冷的多。即使这样寒冷的天气,他也没有少了情致,“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在间歇途中望日观景,真是苦中作乐的乐天派。五台上的南台遥遥在望了,他可以松口气了,看来他到五台山是先登的南台。终于登上了南台的绝顶,他拜了文殊舍利塔,走上了一段“途甚夷”的好路,还忘不了表扬这是“可骑”之路。看着“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的南台,他今天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言中写明,“宿于狮子寨。”按言中所表我来相加,他今日翻山越岭四十里。
初七日,他晨起向西台进发。估计一夜休息的不错,以至吟出了沿途“两旁流泉淙淙,幽靓靓同静逥绝”的好景致。很快就到了西台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大有登上顶峰之兴奋。他瞻仰了万佛阁,感叹“佛俱金碧旃檀,”于是,“入叩佛龛”。环顾建在凌空上的殿堂,直赞叹“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运作,修造此”。兴之所至精神抖擞,于是又乘势攀上了中台。因为“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看来,中西北三台的山势是相连的。观察之细致,刻画之清晰,乃大师笔触。他还实地参观了龙翻石,万年冰等景点,瞻仰了文殊菩萨法相显灵处。真的是游兴大发,神采飞扬,就连山脚下结庐修行人的身影都看得一清二楚。赶在天黑前,借了山势相连的光,他登上了北台顶。“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日落而风大作。”这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倾听晨钟暮鼓,接连浏览三台景色,看来他是满足了,也累极了,趁着风大天黑,好好的在寺院里休息吧。
初八日,他起来与老僧端坐石堂品茶小叙。顺便介绍一下,五台山北台海拔3058米,名字叫叶斗峰,是五台之最,也是华北屋脊。台顶上的寺院,为了防止大风的破坏,都使用石头建筑。话语间,老僧指着五台的位置,一一对他介绍,五台的山坳里,就是台怀镇,诸台环列,把个佛国仙境拱卫其中。老僧还遥指东台,说是相距此地四十里。若去探密北岳恒山,可从此走,“可省四十里登降”。他频频点头示意,感谢老僧的指点,至此,登高远望,憧憬下一站的“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文中记载,相聚百里之遥。
从初五至初八,掐指四天。他游历了五台其中的四台,惟东台未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设身处地的想想,他那年已经四十七岁了,不幸的是,八年以后积劳患疾辞世。能够想得到,连续的奔波,补充极少,消耗甚多,体能须经受极大的考验。风餐露宿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在这个章节里,凡是住宿的地方都有交代,没写的地方,估计是寺院农家囫囵休息。我在想,他既要走路爬山,又要打听道路,还得记录所见所闻,身上总少不了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还得有必须换洗的衣裳,洗漱的用具,花费的盘缠,应急的干粮药丸,最主要的可能还有鞋,就说现买,身上也得预备一双,这身行头打成一个包儿,也是有分量的。没去东台,可能是身心有些疲惫了,
遗憾的是,他走的是山路,上下须得费时费力,没有下山到台怀镇,只是按着老僧的指点遥望罢了。我是开车去的五台,从天津出发一路高速4个小时直抵五台山山门口。我只在台怀镇转了两日,捎带脚去了趟顺治爷出家的地方清凉寺。姑且算是与徐霞客形成互补。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著名的万佛阁(五爷庙)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东北组团过来的
P23
P24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