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简介
现代历史的诸多理论是建立在下述模型之上的,即,当人类逐步脱离动物世界,就出现了进步。这种进步是对于人类历史的阐释,如果一位历史学家的阐释是立足于致力探索现代生活黑暗面的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那么,这一阐释或许是不易之论。黑暗面——关乎人类的弱点乃至更为邪恶的特质——是亘古不变的,无论库布里克探索的是未来(《2001太空漫游》),是过去(《巴里·林登》),还是当下(《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
尽管库布里克在横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拍摄的影片屈指可数,但其每一部作品都是传世之作。虽在安德鲁·萨里斯的等级体系(可参见萨里斯的《美国电影》一书中“紧张的严肃感”[Strained Seriousness]一章,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8,195—196页)中遭到贬抑,库布里克的声誉在导演和电影爱好者中却逐日攀升,时至今日,他已获得了一种举世无双的堪与奥林匹亚山比肩的高度,这里是导演中的神祗的专属领地,不管他们是谁。正如我在本书前文所言,我的目标与其说是捍卫导演,不如说是试图理解是什么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新生代导演看来既引人入胜又影响深远。
在其电影生涯中,库布里克偏重的是与战争有关的影片,比如《光荣之路》、《奇爱博士》和《全金属外壳》;与人性有关的寓言,比如《洛丽塔》、《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和《大开眼戒》;以及类型电影——犯罪片如《杀手》(The Killing,1956),惊悚片如《闪灵》(The Shining,1980)、科幻片如《2001太空漫游》和史诗片如《斯巴达克斯》和《巴里·林登》。这些影片的共同之处,除了勃勃雄心之外,就是对于人性黑暗面的关注。为了处理这一黑暗面,库布里克借用了幽默的手法。《奇爱博士》、《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和《洛丽塔》都浸透了反讽。确定无疑的是,在库布里克的叙事过程中,他的人物会丢掉“一磅肉”。这磅肉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身体上的。确定无疑的则是必然会失去。
为了说明这种失去,库布里克倾向于在自己的每一部影片中关注人类的某种过失。在审视那些过失之前,我们需要说的是,库布里克的影片具备大胆的、成效卓著的电影化特质,与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不无相似。在我们深入探讨成为库布里克大多数作品标签的黑暗面之前,先研究一下这些特质会很有裨益。他的建树可以被划归为把镜头/场景用做视觉隐喻,把具有强烈效果的片段视为技术挑战。
也许,在库布里克的场景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只猿猴胜利地把他的骨头武器抛上天空,随即镜头切至外太空的空间站,延续了镜头运动,但时间已过去了千百万年。堪谓与之齐名的则是《奇爱博士》中斯利姆·皮肯斯骑着一枚核弹头冲向目标。他戴着一顶牛仔帽,骑着那枚炸弹,仿佛在驾驭一匹纵身跃起的野马。第三个例子是《全金属外壳》中一位军士长视察和羞辱他的新兵的环形推拉镜头。还有一个例子,则是《发条橙》中亚历克斯伴着《雨中曲》的旋律痛殴那位男性受害者。
在每个例子中,突出的都是库布里克创造的视觉隐喻,在每个例子中,隐喻都流露了反讽之意。《2001太空漫游》中,为欢庆胜利把骨头抛向天空,隐喻的是技术和进步。此间的反讽则在于,武器的发明,及其关涉的财产权和剥夺他人公民权利的含义,是否意味着进步。在《奇爱博士》的例子中,隐喻的反讽之意更加明显。即将夺去成千上万生命的炸弹,不可能引发牛仔生活予人的激动心情和冒险精神。出自《全金属外壳》的第三个例子,也触及了把战争价值观等同于社会价值观的主题。军士长的任务即是训练杀人机器。对此他直言无隐,在这一场景中,他开始判断谁会谁不会成为杀人机器。最后那个引自《发条橙》的例子,像《奇爱博士》的镜头一样反讽。《雨中曲》的旋律暗示着浪漫和爱情;然而视觉形象却饱含着挑衅和仇恨。
这些特殊的片段与镜头/场景一样肆无忌惮;然而,其目的却复杂得多。如果说镜头/场景是予人深刻印象的隐喻,特殊的片段则更像让观众如坐针毡的过山车。从刺激到眩晕,这些片段旨在令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因为这些段落通常会设置一个道德困境,观众难免有反胃和不适的感觉。
典型的例子包括《光荣之路》里三位法国士兵因为怯战而遭处决的场景。在此,死亡的仪式被赋予了可怕的尊严。我们意识到,这些人不是懦夫,而是替罪羊,是为指挥作战的将军扛起了罪责,处决仪式和这些士兵的枉死因之痛不可当。《全金属外壳》的狙击战也被注入了这一悖论。我将在后文中对这一片段详加论述。
在《2001太空漫游》中,唯一幸存的宇航员深入外太空的旅行,制造了一种感觉,即,时间与空间正在被抹杀。在以光速运动时,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对此,库布里克提供了自己的阐释,把这一片段拍摄成了一场光线的表演,当宇航员接近目的地时,不断增多的漫射和折射暗示出了速度的变化。无论是幻觉还是事实,这段旅程与任何其他影片中的旅程,在本质或长度上都截然不同。它属于另一个世界。
另一个漫长的、几乎令人不堪忍受的特殊片段是巴里·林登与他的继子的决斗。库布里克把我们引入了为子者满腔愤恨的情感世界,和为父者的举棋不定的心理状态。这一片段结束时,巴里·林登的生活崩坍了,他因为失德与堕落而丢掉了一条腿以及社会地位。巴里·林登的命运是针对我们的警世通言:要想往上爬,你必须付得起代价。
《光荣之路》中袭击蚁山的段落、《杀手》中的抢劫段落、《斯巴达克斯》中的最后决战,以及《闪灵》中托伦斯追杀妻子的段落,也都可以用做例证。这些特出的片段,结合了摄影机的运动和敏锐的构图,强有力地巩固了库布里克的传奇。随后,在本章余下的部分中,我们将要讨论已经选取出来的影片及其节选。
《2001太空漫游》
让我们从《2001太空漫游》中人类黎明的段落开始。影片展现了人类从原初到未来的进化史。人类黎明段落的焦点是进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猿猴凭借发展武器而夺取的主导地位。影片需要平衡的重点在于人们掌控技术的努力和精神世界的神秘性的对峙。外太空段落表现了宇航员戴夫·鲍曼(基尔·达利[Keir Dullea]饰)的航程。影片结束于他的死亡与重生。人类黎明段落始于一个时间不详的年代。猿猴出现了,与其他动物共同栖居,但是寻找食物意味着弱肉强食。对于猿猴群体来说,夜晚是可怕的。与其他猿猴群体争抢水源似乎永无终局。长方形石块出现了,并仿佛成为某种神明,神秘莫测。猿猴惊讶而好奇地聚集在石块周围。在随后的场景中,某只猿猴发现,有一根骨头可以击碎其他的骨头。镜头又切至石块,寓意了思考、联想,乃至学识与智力。这根骨头有效地击碎了其他骨头和其他猎物——为这个家族提供了食物。此前素食的猿猴在夜晚围聚起来饱啖肉食。在另一场争夺水源的战斗中,一群装备了武器的猿猴杀死了敌对群体的首领。他们大获全胜,控制了水源。在这一段落中,起初渺不可追的时间逐步生发出演进感。智力、学识和所有权都来自石头和武器。人类的黎明阶段结束了。千百万年的人类历史被呈现于一段不足20分钟的段落中。
《巴里·林登》
如果说某种进步的自负存在于人类黎明段落的核心,骄傲及其代价则是《巴里·林登》开篇段落的重点。巴里·林登是一个贫穷的爱尔兰贵族。影片开始时,他的父亲死于一场决斗,影片结束时,巴里将成为他与继子进行的决斗的牺牲品。而在首尾之间,库布里克依据时间顺序记录了这个人物的生平。巴里·林登在爱尔兰所过的生活,以及后来在欧洲大陆所选择的职业和婚姻,均是一步步堕入深渊。最终,与其说他是受害于生活环境,不如说他是自身道德缺陷的牺牲品。开篇段落着重描绘了巴里·林登对表妹诺拉的爱情和欲望。起初,她诱惑他,并鼓励他追求她。然而,最终她却嫁给了一位英国上尉,她的家庭需要这位英国上尉的收入来重振家声,光耀门楣。巴里愤恨莫释,感到他的荣誉被玷污了。他向上尉下战书,要与之决斗。结果是上演了一出弄虚作假的闹剧,让巴里误以为自己杀了上尉。他离家出走,一去不返,从此也告别了少不经事、天真未凿的自我。
《全金属外壳》
我们分析的第三个片段是发生在《全金属外壳》后半段的狙击战。影片分为两截:基础训练和战斗。在基础训练中。我们看到,“小丑”(马修·莫迪恩[Matthew Modine]饰)及其侦察兵战友,在军士长的摆布之下,成为了一组杀人机器。基础训练告一段落。此时,一名备受羞辱的新兵(文森特·多诺伏里奥[Vincent D’Onofrio]饰)杀死了军士长然后自尽。影片随即转入越南,浓墨重彩地描绘顺化之战(Battle of Hue)。有一个排刚刚失去一名中尉,现在由“牛仔”(阿利斯·霍华德[Arliss Howard]饰)指挥。整个排紧张而茫然无措。一名士兵奉命去侦察前方的道路,却被一名狙击手所伤。他中弹后,一名士兵赶来营救,也被击中,两人都送了命,因为没有坦克前来增援。这个排移动到狙击手近旁,“牛仔”中弹死去。排里的其他人冲过去报仇。他们打伤了狙击手,一位年轻姑娘。他们聚拢到她四周,决定让她流血致死。那个年轻姑娘请求他们杀了她。“小丑”内心挣扎,最终,向她开了枪。此段落结束于这个排的其他人重返战场。
《大开眼戒》
我要讲述的最后一个段落是《大开眼戒》的开场戏。编剧弗里德里克·拉斐尔(Frederic Raphael),就他与库布里克的合作,写了一部引人入胜的回忆录(《双眼大睁》[Eyes Wide Open],纽约,巴兰坦图书出版公司[Ballantine Books],1999)。该书为库布里克的工作流程提供了具有洞察力的记录,影片于1999年在北美上映,库布里克于同年辞世,因此意义格外重大。本片像库布里克的所有作品一样刺激,是一部关于自恋的极限的警世寓言。威廉·哈福德(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饰)是纽约的一名内科医生,拥有一处漂亮的公寓和一位漂亮的妻子爱丽丝(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饰)。他的问题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深感不满。他的妻子是否已经心生厌倦,有出轨之意?为什么他那些富有的主顾纵欲无度,为此不惜损害夫妻关系,并且丝毫不顾及他们的社会地位?为什么他膜拜和关注的所有人都在寻求危险和刺激?他也应该效仿他们吗?他的确是在寻求危及婚姻的冒险和刺激,但是他和他的妻子最终还是认命一般地继续共同生活下去。
我们关注的段落始于哈德福夫妇准备出门参加维克多·齐格勒在家中举行的圣诞派对。齐格勒的家看起来像个博物馆。哈福德夫妇一个人都不认识,但是爱丽丝似乎一直在打量那些来宾,不管他们是不是看她。她似乎是在寻求关注。她需要关注。而她有所收获。比尔被请去给主人救火,后者的情妇因吸毒过量险些丧命。一位英俊的匈牙利浪子来向孤身一人的爱丽丝献殷勤。爱丽丝喝多了,被他迷得神魂颠倒。最终,在多次共舞之后,他提出了幽会的请求,但是她指了指自己的婚戒。他反驳说,婚戒其实只意味着解放,任由她随心所欲地寻欢作乐。她心绪复杂地向他挥手道晚安,然后又给了他一个飞吻。这个夜晚结束于夫妻两人做爱,但是爱丽丝一如既往地把目光投向一侧,仿佛想看看除了她丈夫之外,是否还有人倾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