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说到“斗拱”,作为国人的我们,对这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中国独特木建筑元素都不会陌生。
行走在烟陌雨巷,徜徉于朱墙绮户,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古建筑物上必少不了“斗拱”的存在,即使是最寻常的乡野旧居上也能找到“斗拱”的身影,形态万千、造型各异的“斗拱”已超越其本身的承重价值,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期限,一肩撑起中国汉族的古建筑之美。
http://ww1/large/89539454gw1f2txnydyrwj20is0a80u7.jpg
七十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远在万里之遥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中依旧灯火通明。
凉夜露深,茕音鸣彻,一群身着布衣素衫的中国学子正在伏案饱览群书,在当时国内极度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能远离喧嚣尘世,觅得一安然造梦之所实属不易。
在这群学子中正有年轻的梁思成。在这里,李思成大量阅读西方建筑建筑史的经典著作,阅读之余,掩卷沉思,发思古之幽情,他看到中国在建筑学术著作方面的缺失,在扼腕叹息的同时,立下毕生最重要的一个志向: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建筑史》。
http://ww3/large/89539454gw1f2txok8si6j20hq0aitaf.jpg
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举世瞩目的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雕梁画栋之精美,建筑规模之宏伟,结构布局之独到,无不凝聚着东方艺术的韵律。然而,历史上具有高度系统概括性的建筑学著作并不多。现存最早的巨著是北宋李诚所著的《营造法式》,主要反映的是中原地区传统的建筑技艺和艺术水平,在此之前的相关技艺方面著作如《考工记》《营缮令》皆为内务府系统匠作则例,北宋初期的建筑学著作《木经》早已不存。从这些现象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在建筑学术系统著作方面的确存在着明显的空白。透过这部耗费二十余年心血熬制出炉的建筑学著作,我们在为梁思成的宏远抱负和卓越技艺深深赞叹的同时,更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之美深深折服。这些在当时极其艰苦环境下绘制出的建筑图稿,一笔一画都闪着光、发着热,雕梁画栋从泛黄的书页间立体丰满,力透纸背,振聋发聩。
http://ww4/large/89539454gw1f2txp81f1ej20in0apmz6.jpg
斗拱,可以说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所在。>>>>斗拱的来历
斗和升原本是古代计算粮食的量具,十升为一斗。建筑斗拱的定制三升为一斗,斗拱升高一层,拱的长度就增大一倍。所谓斗,即其上凿有槽口的方木垫块,位于一组斗拱下方的称作斗,也称大斗。坐斗上承受昂翘的开口称为斗口,作为度量单位的“斗口”是指斗口的宽度,斗拱置于坐斗口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在传统建筑中,柱子与梁枋之间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和椽子,因而古代工匠们便用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昂是斗拱中起杠杆作用的斜置构件,分为上昂和下昂。室外为下昂,上昂仅用于室内,平坐于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斗拱的作用
斗、拱、昂构成了斗拱这个构件的三大要素,基本原理依托于榫卯结构,在宋《营造法式》中将斗拱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才通称为斗拱。斗拱种类繁多,形制复杂,按照使用部位的不同通常将其划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坐斗拱和隔架斗拱。
http://ww1/large/89539454gw1f2txpmczskj20in0ci0vh.jpg
斗拱,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传递重量,将枋、梁的重量分散至多个点,是屋顶和屋身的过渡,并衍生出中国古建筑中另一独特景观——飞檐,谚语云“墙倒屋不塌”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斗拱在房屋构造中的功绩。
战国中山国制作的龙凤案上部四角出现有斗、有拱的结构,表现出斗拱的雏形。到东汉时期,斗拱已经不仅被应用于重要建筑当中,普通仕民阶层家居住宅中的柱头和转角也大量使用斗拱构件,位于四十度线上的角华拱尚不多见。
南北朝时期斗拱大量应用于补间铺作,即两柱之间开始使用斗拱,最初的柱间拱称为“人字栱”,在额枋上立一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http://ww3/large/89539454gw1f2txsyewm9j20in0a7ac5.jpg
从唐朝至宋代,斗拱的价值被极大激发出来,发展日渐趋于成熟,斗拱不再是独立的支撑架或挑檐构件,已成为水平框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大的特点是柱头所承托的梁多插于斗拱结构中,斗拱和梁融为一体。在宋代斗拱的样式规制趋于完备,从最简单的不出跳的“把头交颈造”到一跳的“斗口跳”,到最大的出五跳,达到八铺作的硕大斗拱,再加上昂和上昂的配合,几乎重要的斗拱形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明清时期由于木料的大幅减少,斗拱在建筑构造中的作用被大幅削减,宋式“泥道拱”演化成为清式的“正心瓜拱”,宋式“华拱”演化成清式的“翘”,额枋逐渐取代斗拱的位置,甚至在某些建筑中斗拱成为纯粹的装饰部件,花样增多,繁复细腻,失去了斗拱本身应有的价值。
http://ww3/large/89539454gw1f2txt5agldj20ip0hp78d.jpg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纵横交错的一个个木质构造,仿佛是被一道无形的力量内在吸引而紧密结合起来,辅以精心的雕塑和斑斓的彩绘,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烙印的美学气质。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在为古人的智慧啧啧称奇的同时,回过头来细细探究,只有一种材料才足以孕育出斗拱这种具有独特韵味的特殊建筑构造,那便是——木。
http://ww2/large/89539454gw1f2txu4kp6qj20im0b2n07.jpg
佛心见性,形徵于意。朴实无华的木,历经上千年的风霜雨雪,尝遍世间百态炎凉,仍不改其本色,不失其初心,不秽乱于形,一副坦荡自在的模样翘首屹立在檐间柱头,躬身于大厦陋室,不言不语,默默承受,谦卑自守,无证无求,与贯穿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华夏风致一脉相承。从这些保持原色的古建筑身上,我们得以看到中国人的习性,也正是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在一遍遍砥砺着我们的意志,塑造着我们的人格。
http://ww1/large/89539454gw1f2txuqpsuej20i60d5wfn.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