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相关问题解决技巧
(2014-08-27 16:20:0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工作 |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相关问题解决技巧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述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出现在一年级下册数学P43例6,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表述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P45练习九根据给出数量间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选择合适的答案,以及“猜一猜”的数学游戏。
这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对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比较数的大小。可是学生虽然会比较数量的“多、少”,但是对于“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缺少生活经验,一下子要学会选用这四个词语之一去判断或选择,难度可想而知。
我第一次教学这课时,采用的是:根据两数的相差情况来判断,相差不大,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表述,相差教大时,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表述。课堂上气氛很活跃,师生互动不错,学生也貌似理解了。可是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反馈的情况却一点也不理想。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学生没有理解或者说是理解不到位。我分析原因可能是:在用这些词语表述或者选择之前,学生需要先判断两个数量相差多少,这可能需要计算,而100以内的减法,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学,后面才学到的内容,部分学生能计算可是也有部分学生不会啊。怎么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学好这部分内容呢?
P45练习九的第2题给了我启发,这题是根据数的顺序先把数轴上缺少的数补充出来,然后判断“77更接近70还是更接近80?72呢?”学生刚认识了100以内的数,补充完整了百数图,对于一个数的相对位置经验是比较丰富。这课也是和“比”相关的教学内容,为什么不可以先比一比,再根据数量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教学本课呢?
接下来我分析了让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情况再结合教材,在第二次教学时,引导学生分两步来理解。第一步,先比较给出的两个数量的大小,确定关键字是“多”或者“少”,这样就把四个选项变成了两个选项;第二步,看两个数量的相对位置关系距离的远近,两个数距离得近就用“多一些(或少一些)”来表述,两个数距离得远就用“多得多(或少得多)”来表述。像P45练习九根据给出数量间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选择合适的答案,解决方法是一样的,需要选择“多”的,就去找多的数量,“多一些”的就是和被比较的数量位置距离近的,“多得多”就是和被比较的数量位置距离远的。
这次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效果表现非常好,教学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反馈的效果很不错。在期末的质量检测中,我们班这类题的正确率是100%。
这次教学效果好,我分析应该是这样的:两数大小的比较,学生的经验是丰富的,他们会;数的相对位置及两数距离远近,学生在补充百数图时,有了直观的感受,也有一定的经验。而新知的教学正是在他们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上展开的,他们易于理解和掌握。这正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数学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