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与和平》内容概述(第三卷第二部1-39节)

(2019-10-02 08:43:01)
标签:

文化

第二部   (39)


第一节(第三卷第二部共39节。库图佐夫走向前台,担任了总司令。俄军高层统一指挥问题得以解决。一八一二年八月初,阿尔帕特奇奉老公爵之命到斯摩棱斯克见总督,他见证了斯摩棱斯克的陷落,大火。老公爵得知祖国蒙难,身着戎装,决心与童山共存亡,号令抵抗,但中风,不久去世。玛丽亚公爵小姐撤离庄园受阻,路过此地的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挺身而出,鼎力相助。两人萌生了爱情。皮埃尔不想撤离,他来到波罗底诺战役前线。他见到了军队的最高层,也到了前线,为官兵高昂的士气、乐观的情绪感动。见到了在前线任团长安德烈公爵。安德烈公爵在自己的团队死伤大半时仍在队列前走来走去,他在炮火中受了重伤。)


(概述:拿破仑所以要同俄国开始打仗,是因为他不能不到德累斯顿,不能不被荣耀地位所迷惑,不能不穿上波兰军装,不能不受到六月早晨诱发出的野心所影响,不能不先当着库拉金的面,而后当着巴拉瑟夫的面突然发怒。

 

    亚历山大所以要拒绝一切谈判,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受了侮辱。巴克莱-德-托利尽力以最好的方式指挥军队,是为了竭尽自己的天职,从而获得大统帅的荣誉。罗斯托夫所以跃马向法军冲锋,是因为他在平坦的田野上就忍不住要纵马驰骋,正是这样,参加这场战争的无数的人,他们都是按照各自的特性、习惯、环境和目的而行动。他们感到害怕,徒骛虚名;他们感到高兴,义愤填膺;他们发表议论,认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并且是为了自己而做的;其实他们都是未意识到自己当了历史的工具,做了他们自己不明白而我们却了解的工作。所有实际的活动家不可避免的命运就是这样,他们所处的地位越高,就越不自由。

 现在,一八一二年的活动家,他们早已退出自己的历史舞台,他们个人的兴趣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留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当时的某些历史后果。

    天意差使所有这些人竭力追求他们自己的目的,从而造成一个巨大的历史后果。当时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拿破仑还是亚历山大,更不用说战争的某一个参加者,对这个历史后果也未曾有一丁点儿预料到。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一八一二年法军覆灭的原因。谁也毋庸再争辩,拿破仑率领的军队覆灭的原因有二:一是他们深入俄国腹地,却迟迟未作好过冬的准备;二是由于焚烧俄国城市和在俄国人民中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从而形成了战争的性质。但是,当时不仅没有人预见到(现在这似乎很明显的了),只有这样,世界上最优良、而且由最优秀的统帅所指挥的八十万军队在碰到与自己弱一倍的,也没有经验,而且也由没有经验的统帅所指挥的俄国军队时,才能遭致覆灭;与此同时,不仅没有人预见到这一点,而且俄国人方面一切的努力经常都是妨碍那唯一能够拯救俄国的事业的实现,而法国人方面,尽管有所谓拿破仑的军事天才和战斗的经验,但却用尽一切的努力,在夏末向莫斯科推进,也就是在做使法军必然走向灭亡的事情。)

 

第二节

(概述:战事已经发生,拿破仑入侵俄罗斯,老公爵自信满满,不愿承认.儿子的来信,父子和解,父女关系也缓和了.儿子信中提到的战况,给老公爵以很大的打击.)

 

第三节

(概述:安德烈公爵来信说:“法军到了维捷布斯克,再过四昼夜的行程,他们就可能到斯摩棱斯克了;也许他们已经到那里了。”战局不利,老公爵夜不成寐,焦虑不安。做了一些安排:千叮咛,万嘱咐,两个多小时,他的信使才从他身边离开。他睡不着,想起自己身为将军的时候,想起了那个时代,“唉,快点,快点回到那个时代去吧,让现在的一切快一点,快一点结束吧!叫他们不要打搅我,让我安静一下吧!”)

 

第四节

(概述:阿尔帕特奇奉老公爵之命到斯摩棱斯克见总督,他见证了斯摩棱斯克的陷落,大火。意外遇到安德烈公爵,公爵让他转告老公爵及公爵小姐玛丽亚,赶快撤离童山。)

 

第五节

(概述:八月六日放弃了斯摩棱斯克。八月十日,安德烈公爵指挥的团队沿着大路行进,从通向童山的那条路旁经过。老公爵及公爵小姐玛丽亚已从童山迁往安德烈公爵的领地博古恰罗沃,而不是莫斯科。

八月七日,巴格拉季翁公爵在斯摩棱斯克大道上的米哈伊洛夫卡村驻地写了下面的信:义正词严,真切的人!信中提到:

应当由一个人指挥,而不是由两个人指挥。您的大臣作为一个内阁大臣可能是好的;但作为将军,不仅坏,而且坏透了,可他却肩负我们整个祖国的命运……

————库图佐夫走向前台,呼之欲出!)

 

第六节

(概述:彼得堡,两个著名的贵族沙龙,安娜-帕夫洛夫娜沙龙,及海伦沙龙,关于俄法战争的议论。

八月八日,由萨尔特科夫大将,阿拉克切耶夫,维亚济米季诺夫,洛普欣和科丘别伊组成的委员会,开会讨论战争事宜。委员会一致认为,战事之不利,源出于无统一指挥,虽然委员会成员知道皇上不赏识库图佐夫,但经过简短磋商,仍建议任命库图佐夫为总司令。

————“八月六日放弃了斯摩棱斯克。”库图佐夫走马上任!真所谓临危受命!)

 

第七节

(概述:法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以后,急于寻找俄军会战。

拿破仑骑一匹浅栗色的截尾快马,由近卫兵、警卫、少年侍从和副官陪同,从维亚济马到察列沃-扎依米希。参谋长贝蒂埃留下来审问被骑兵抓到的俄军俘虏。拿破仑亲审俘虏哥萨克。被俘的哥萨克就是杰尼索夫出让给罗斯托夫的农奴拉夫鲁什卡,挨了鞭打,到乡下抢劫,被俘。)

 

第八节

(概述:

老公爵发誓不离开童山,与童山共存亡。他中风了。全家从童山迁往博古恰罗沃。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病榻上的老公爵与女儿的情感互动。八月十四日深夜,十五日,老公爵中风死去。)

 

第九节

(概述:博古恰罗沃的农民宁愿接受法国人的统治?阿尔帕特奇征用大车,把公爵小姐玛丽亚送到莫斯科去。博古恰罗沃的村长德龙左右为难,似有隐衷。原来,博古恰罗沃的农民不予配合。“当天早晨,村里举行了一次集会,会上决定,不搬走,等着瞧。”阿尔帕特奇没了法子,决定求助于官府。)

 

第十节

(概述:玛丽亚公爵还沉浸在父亲去世的伤痛之中。她独自忏悔,“她在想父亲不可挽回的死以及在这之前她还不知道,只是父亲患病期间才表现出来的内心的卑鄙。她想祈祷,但又不敢祈祷,不敢在她现在的心境中向上帝求援。她就这样躺了很久。”也就是说,她还没有考虑当前的危险、走与不走。布里安小姐来啦。她作为法国人的一番话, 在法国人的庇护下求生的打算,让玛丽亚公爵小姐猛醒:“要让安德烈公爵知道我落在法国人手里,那还了得,要让尼古拉-安德烈伊奇-博尔孔斯基公爵的女儿去求拉莫将军先生给予她保护,并且接受他的恩惠,那怎么行!”走,赶快走!但是,博古恰罗沃的农民阻拦了她。)

 

第十一节

(概述:农民不走,是因为他们借此机会,脱离地主,不再当农奴。对于奴隶来说,法国人来了,也胜过给地主当奴隶。看来,一是博古恰罗沃的农民的野性,二是受到了法军文告的蛊惑。玛丽亚公爵小姐有勇气面对集合起来的农民,讲了话,许了愿,“我答应在莫斯科近郊庄园按月发给他们口粮并给他们安排住处;我相信,安德烈若处在我的位置,一定会做得更多。”“我这样做,不仅是我个人的心意,”公爵小姐接着说,“我这样做是代表我辞世的父亲,你们的好主人,还代表我的哥哥和他的儿子。”

可是,一片善心,诸多善举,农民并不领情,小姐更想不明白。无可奈何。暂且就这样僵持着。)

 

第十二节

(概述:遭到博古恰罗沃农民的拒绝,玛丽亚公爵小姐陷入绝望,恐怖之中。对父亲的思念,回忆难得的亲情,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孤独与恐惧,还有无奈,攫住了她的心。)

 

这天夜晚,玛丽亚公爵小姐在她卧室敞开的窗房坐了很久,留心地听从村里传来的农民的说话声,但她不去想他们。她觉得她无论怎样想他们,也不能理解他们。她总在思忖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不幸,在经过那关心现实生活的一段时间之后,这种不幸,对于她已成往事。她现在能够回忆,能够哭泣,也能祈祷了。日落后,风停了,夜显得宁静而清新。十二点时人声渐渐消失,鸡叫头遍,从菩提树后面升起一轮满月,清凉的、乳白色的浓雾弥漫开来,寂静笼罩着村庄和宅院。

 

第十三节

(概述:罗斯托夫伯爵的骠骑兵连队作为俄军的后卫,征用粮草,经过博古恰罗沃……救星来了!

“早晨公爵小姐吩咐套车,准备动身,但大批的农民聚在谷仓前,派出人来声称,不让公爵小姐离开村子,说是有命令不准运走东西,他们要把马从车上卸下来。”

“一个孤立无援、悲伤万分的姑娘,独自一人落入粗鲁狂暴的农民手里,听任他们摆布!多么离奇的命运把我引到这儿!”罗斯托夫听着,凝视着她,想道。)

第十四节

(概述:罗斯托夫用怒火与气势压住了农民,看起来很抱团的农民被吓掉了魂,四散而去。公爵小姐玛丽亚顺利地离开童山,上路了。公爵小姐玛丽亚与罗斯托夫伯爵的一段恋情萌生了。)

 

第十五节

 

(概述:库图佐夫在奉命统率全军以后,想起了安德烈公爵,于是给他送去一道到总部报到的命令。

 安德烈公爵抵达察列沃-扎伊米希的那天,正赶上库图佐夫检阅军队,而且是检阅正在进行的时刻。

库图佐夫检阅部队。他的威望,自信,谋略。听了杰尼索夫中校与执勤将官的汇报,库图佐夫的反应。)

 

报告结束时,执勤的将官呈上一份因士兵割青燕麦,地主要求各军长官追偿损失的文件,并请勋座大人在上面签字。

 听了这件事,库图佐夫咂咂嘴,摇了摇头——

“扔进炉子里……投进火里去!我索兴给你说吧,亲爱的,”他说,“把所有这些东西都扔进火里去。庄稼,让他们尽管割吧;木材,让他们尽管烧吧。我不发任何命令允许这样做,但也不禁止,可是我不能赔偿,非这样不行。既然劈木头,难免木片飞。”

 

第十六节

(概述:库图佐夫与安德烈公爵交谈,对祖国的热爱,对局势的深深忧虑,对未来的坚定自信。安德烈公爵充满信心,没有留在司令部,回到团队。

“弄到什么地步……到什么地步!”库图佐夫突然说,他声音激动,显然,从安德烈公爵的叙述中,他清楚地想象到俄国目前的处境。“给我一段时间,给我一段时间!”

“法国人也会有这个下场!相信我的话,”库图佐夫拍着胸脯,非常兴奋地说,“我要让他们吃马肉!”他的眼睛又被泪水弄模糊了——

“可是要知道,亲爱的朋友:没有比忍耐和时间这两个战士更强的了,这两位什么都能办成。”

安德烈公爵怎么也说不清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但是,在同库图佐夫会见后回到团里,对于整个战争的进程和担此重任的人,他都放了心。)

 

第十七节

(概述:莫斯科的人们,大难在即,平静的心态,快乐的生活。上层贵族的一些人,全无心肝。他们陆续离开莫斯科了。

“国王离开莫斯科之后,莫斯科的生活仍旧回到以往的平淡之中,这样的生活是如此平凡,以致令人难以想起前些日子高涨的爱国热情,难以相信俄国的处境真的岌岌可危,难以相信英国俱乐部的会员就是不惜任何牺牲的祖国儿女,唯一能令人记起国王在莫斯科期间那种普遍的爱国热忱的事情,就是关于有人出人,有钱出钱的号召。这事儿一做起来,就附以法律和正式官方的文件,成为非做不可的了。”

“在危险迫近时,人的灵魂里常有两种同样有力的声音:一种声音很理智地叫人考虑危险的性质和摆脱危险的办法,另一种声音更理智地说,既然预见一切和躲避事件的必然发展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又何必自寻烦恼去考虑危险呢?最好在苦难未到之前不去想它,只想些愉快的事。一个人独处时,多半是听从第一种声音的,但在大众生活中就相反地听从第二种声音了。现在莫斯科居民正是这样。莫斯科很久以来都没有像这一年这样快乐了。”)

 

第十八节

(概述:莫斯科总督拉斯托普钦伯爵的告示,尽是欺人之谈!莫斯科出现混乱,“瓦尔瓦拉-伊万诺夫娜说,因为她开始说起法国话来,老百姓就差一点没把她打死……”

“在从沃罗佐沃村回家的途中,经过沼泽广场时,皮埃尔看见断头台那儿有一群人,他停下来,下了车。这是一个被指控为特务的法国厨子在受鞭刑。鞭刑完后,行刑手从行刑登上解下一个穿蓝裤子、绿坎肩、可怜地呻吟着的有一脸红胡子的胖子。另一个面色苍白、身体瘦削的罪犯站在旁边。从脸型看,两个人都是法国人。”“某公爵的厨子。”

“我是去参军,到部队去呢,还是再等一等?”皮埃尔的犹豫不决,被莫斯科总督文告撺掇下,老百姓盲目排外惩罚的行动吓跑啦,他决心到前线去。)

 

第十九节

(概述:一篇词句铿锵,条分缕析的议论。两场真实的战役,当时及以后各种议论评价。作家与史学家较劲:批驳俄法两国史学家的谬论及偏见,讲清事实真相。俄法两军形势分析。将领决策盲目,失误,战场形势发生的变化似乎对双方都不利。)

 

第二十节

(概述:一八一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在舍瓦尔金诺多面堡打了一仗,八月二十五日清早,皮埃尔离开莫扎伊斯克,走向战场。他见到了行走的部队,伤兵。他碰到的第一个熟人是军医。军医劝他离开,又劝他去见勋座库图佐夫……

皮埃尔到前线去,所见所闻。士气,民心,都还是高涨的。)

 

第二十一节

(概述:皮埃尔战前之所见闻,军官所言,印证了作者的议论。俄军在战前祈祷。从总司令库图佐夫做起,高级军官,一般士兵,都在祈祷。这也是一种动员,一种宣誓,一种激励。)

 

第二十二节

(概述:皮埃尔在前线见到的上层。半小时后,库图佐夫向塔塔里诺沃进发,贝尼格森带着他的侍从,皮埃尔和他们一道,视察战线去了。

他遇上一些熟人,其中有鲍里斯,“虽然库图佐夫把参谋部所有多余的人都打发走了,鲍里斯却能不受这次调动的影响而留在司令部。鲍里斯在贝尔格森伯爵那儿谋了个职位。”鲍里斯钻营投机的本领更高强了。

还有昔日的仇人多洛霍夫,正向库图佐夫献策,“这个骗子手,没有他钻不到的地方!”有人这样回答道。——他与杰尼索夫都成了哥萨克游击队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偷袭溃逃的法军。)

 

第二十三节

(概述:皮埃尔随贝尼格森伯爵视察阵地。俄军最高层的指挥也是混乱的。

“皮埃尔不知道,这些军队布置在那儿,并不像贝尼格森所想的那样是为了守卫阵地,而是隐蔽起来打伏击的,也就是出其不意地打击来犯的敌人。贝尼格森不知道这一点,不向总司令报告,便自作主张把军队调到前面去——”)

 

第二十四节

(概述:安德烈公爵,大战前夕,思潮滚滚。

“他此时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在他生平三大不幸之事上面。他对女人的爱情,父亲的去世和占领半个俄国的法国人的入侵。”

“死,明天我被杀死,我就不存在了……这些东西都存在,可是我不存在了。”

——一个人死去了,太阳照常升起,人们照常生活,世界还在。而且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第二十五节

(概述:

这一节比较长。安德烈公爵关于俄军上层,统帅的分析,战争胜负之因的认识……

打仗与下棋:

“不过有点区别,下棋每走一步,你可以随便想多久,下棋不受时间的限制,另外还有一点区别,那就是马永远比卒强,两个卒比一个卒强,而在战争中,一个营有时比一个师还强,也有时反倒不如一个连。任何人都弄不清军队的相对力量。相信我,”他说,“如果说参谋部的部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我就在那儿从事部署工作了,但是我没有那样做,而荣幸地到这儿,到团里服务,和这些先生们共事,我认为明天的战斗确实取决于我们,而不是取决于他们……胜利从来不取决于将来,也不取决于阵地,也不取决于武装,甚至不取决于数量,特别是不取决于阵地。”

还有,必须杀死俘虏!

“啊,我的好朋友,近来我太难过了,我发现我懂得太多了。人不能吃那可以分辨善恶的果子……唉,日子不长了!”

明天的战斗与生死,失去的爱情。)

 

沃尔佐根和克劳塞维兹,一个哥萨克跟随着。他们一边谈话,一边走近来,皮埃尔和安德列公爵无意中听到以下的话:

战争应当移到广阔的地带,这个意见我十分赞赏。

哦,是的。目的在于削弱敌人,不应计较个人的得失。

 “Oh,ja.”第一个同意说。

“是的,移到广阔的地带。”当他们走过后,安德烈公爵气愤地哼了一声。“留在童山的我的父亲、儿子、妹妹,就在那imRuam。这对他无所谓。刚才我不是对你说来着,——这些德国先生们明天不是去打赢这场战斗,而是尽其所能去搞破坏,因为德国人的头脑中只有连一个空蛋壳都不值的空洞理论,而他们心里就是缺少明天所必需的东西,也就是季莫欣所有的那种东西。他们把整个欧洲都奉送他了,现在来教训我们——真是好老师啊!”他又尖叫了起来——

 

第二十六节

(概述:八月二十五日,波罗底诺战役的前夜,法国皇宫长官德波塞先生和法布维埃上校前来拿破仑在瓦卢耶瓦的驻地觐见他们的皇帝,前者从巴黎来,后者从马德里来。

拿破仑踌躇满志,

“是的,您来得巧,”他说,把打开的鼻烟壶移近鼻子,“您喜欢旅行,三天后您就可以在莫斯科观光了。您大概没料到会看见亚洲的首府。您可以作一次愉快的旅行了。”)

 

第二十七节

(概述:拿破仑的部署,史家评价,作者分析。)

 

第二十八节

(概述:一篇议论。战争中的偶然因素,个人意志……

许多史学家说,波罗底诺战役法国人没有打赢是因为拿破仑感冒了,如果他没有感冒,在战斗之前和在战斗期间他的作战命令一定更加有天才,俄国人一定失败,而世界的面貌也就会改变了。一些史学家认为,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法国由共和变为帝制,法国的军队开进俄国,也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所为——拿破仑的意志,俄国所以强盛,是因为拿破仑在八月二十六日患了重感冒,这些论断在一些史学家看来无疑是合乎逻辑的——

假如波罗底诺战役的发动与否取决于拿破仑的意志,发出这个或那个命令也取决于他的意志,那么,显然能够影响他表现意志的伤风感冒可能是俄国得救的原因,因此,那个在二十四日忘记给拿破仑防水靴子的侍仆也是俄国的救星了。)

 

第二十九节

(概述:波罗底诺战役前夜,拿破仑的不眠之夜。

一个统帅,一个患了伤风感冒的人,居然激动地走来走去。他,还有自信吗?)

 

第三十节

(概述:开战了。皮埃尔来到前线。波罗底诺战役也成了一景了。)

 

皮埃尔连忙穿上衣服,跑到门廊上。外面天气晴朗,空气新鲜,露珠儿闪着光,令人愉快。太阳刚从乌云里蹦出来,阳光被零零碎碎的乌云遮成两半,越过对面街上的屋顶,照射到布满露水的大路尘土上,照射到房屋的墙上,照射到围墙上的窗眼上和站在农舍旁的皮埃尔的马身上。外面的炮声听得更清楚了。一个副官带着一名哥萨克从街上急驰而过。

 

皮埃尔沿着阶梯登上土岗,他一看面前的美景,就陶醉了。这仍然是他昨天在这山岗上欣赏到的景致;但是现在这一带地方硝烟弥漫,满山遍野都是军队,明亮的太阳从皮埃尔左后方升起,在早晨洁净的空气中,太阳把那金色、玫瑰色的斜晖和长长的黑影投射到地面上,风景渐渐消失不见了,远方的树林,宛如一块雕刻的黄绿宝石,在地平线上可以看见错落有致的黑色树巅,斯摩棱斯克大道从树林中间即瓦卢耶瓦村的后面穿过,大道上全是军队。金黄色的田野和小树林在近处闪闪发亮。前方、右方和左方,到处都是军队。

 

在科洛恰河上面,在波罗底诺村及其两边,特别是左边,也就是沃伊纳河在沼泽地带入科洛恰河的地方,弥漫着晨雾,雾在融化,消散,在刚升起的明亮的太阳的照耀下变得透明起来,雾中一切可以看见的景物神奇地变得五光十色,只勾勒出那些东西的清晰的轮廓。枪炮的硝烟和雾混在一起,在烟雾里,到处闪烁着清晨的亮光——时而在水面上,时而在露珠上,时而在河西岸,在波罗底诺聚集着的军队的刺刀上。透过烟雾可以看见白色的教堂,波罗底诺农舍的屋顶,密集的士兵,绿色的子弹箱和大炮。所有这一切都仿佛在浮动,或是好像在浮动,因为在这一带整个空间都弥漫着烟和雾。在雾气腾腾的波罗底诺附近的洼地上,以及在它以外的高地上,特别是在战线的左方,在树林、田野、洼地、高地的顶端,仿佛无中生有似的不断地腾起大炮的团团浓烟,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群出现;时而稀疏,时而稠密,这一带到处可以看见烟团膨胀开来,茂盛起来,汹涌滚动,混成一片。

说来奇怪,这些硝烟和射击声,竟构成了眼前景色的主体美。

 

第三十一节

(概述:皮埃尔在火线,与战斗的士兵,死伤的人们在一起。他若无其事。“我们当大兵的是吃这行饭的。可是一位老爷,真怪。这才是个老爷!”

一位老爷,先是跟随一个将军,后来遇见一个副官,然后独自一人……)

 

第三十二节

(概述:皮埃尔参加了波罗底诺战役的战斗,和一位冲进炮垒的法军军官肉搏。敌我双方伤亡惨重。一度占领炮垒的法国人逃跑了。我们的队伍喊着“乌拉”驱逐法国人,追得远远地离开了炮垒,没法叫住他们。)

 

第三十三节

(概述:拿破仑一方的高层指挥。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一开战,各个方面,上上下下,信息不灵,不相统属。)

 

第三十四节

(概述:拿破仑的将军们——达乌、内伊和缪拉,都离火线很近,甚至有时亲临火线,他们好几次率领一大批严整的队伍到火线上去。但是,与先前历次战役常有的情形相反,不但没有预期的敌人溃逃的消息,反而那大批严整的队伍从火线逃回来,溃不成军,十分狼狈。重新整顿军队,但人数已越来越少了。中午,缪拉派他的副官到拿破仑那儿请求援兵。

有长久作战经验的拿破仑十分清楚,连续进攻八个小时,用尽一切努力仍未赢得这场战役,这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这一仗可以说是打输了,眼前的战局正处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随便一个哪怕最小的偶然事故,都可以毁掉他和他的军队。

他拒绝了一个个增援的请求,“在远离法国三千二百俄里之外,我不能让我的近卫军去送死——”)

 

第三十五节

(概述:总司令库图佐夫,大将风度。沉着,坚定,对全军的信任。传来的消息,报告,很多,凭经验,察言观色,断定真假。士气,才是最重要的!鼓舞士气,利用士气,将帅之功。)

 

第三十六节

(概述:安德烈公爵的团留在后备队,直到下午一点钟,后备队仍然在猛烈的炮火下驻守在谢苗诺夫斯科耶村后面,没有行动。一点多钟时,在损失二百多人的情况下,这个团才向前移到谢苗诺夫斯科耶村和土岗炮垒之间的一片踩平了的燕麦地里,不战,不动,不断有人在炮火轰击下死亡,受伤。全体忍受着精神上的煎熬。全团在团长带领下,坚守,待命。

团长安德烈公爵,在敌人的炮击中身负重伤。)

 

第三十七节

(概述:安德烈公爵做了手术。他想起一生中许多事情。童年,娜塔莎,爱情,幸福……他认出那个不幸的、痛哭失声、虚弱无力、刚被截去腿的人就是阿纳托利-库拉金。)

 

第三十八节

(概述:波罗底诺战役,拿破仑的震动,想象,后来的辩解,溢美,掩饰。

对俄战争是按照他的意志引起的,所以可怕的景象没有使他的灵魂震惊。他勇敢地承担了事件的全部责任,他神志不清地竟然从几十万牺牲者中法国人少于黑森人和巴代利亚人这样一事实中找到了辩解的证据——)

 

第三十九节

(概述:全节议论,非常精彩。

战争的残酷,厌战:

整个战场,原先是烟雾弥漫,刺刀在晨熹中闪光,是那么欢快而美丽,现在却在潮湿的烟尘笼罩下,散发着难闻的硝酸和血腥味。乌云聚集着,开始落雨了,雨点落在死者身上,落在伤员身上,落在惊慌失措、精疲力尽而又迷惘的人身上。雨点仿佛在说:“行啦,行啦,人们。住手吧……清醒清醒吧。你们都在干些什么呀?”

“为什么,为了谁,非得杀人、被杀?您爱杀就杀吧,爱干就干吧,我却不愿再干下去了!”到傍晚时,这样的思想在每个人心中都成熟了。这些人每时每刻都可能为他们所做的事大吃一惊,都可能抛弃一切,随便逃到什么地方去。

 

战火为什么熄灭?双方都打不下去了!

如果有人看一看俄军后方混乱的情况,就会说,只要法国人稍微再加点劲,俄军就完了;如果有人看一看法军的后方,也会说,只要俄国人再努一把力,法国人就垮了。但是不论是法国人还是俄国人,都没有加这把劲,战争的火焰慢慢地熄灭。

法军,经过波罗底诺战役,从上到下,信心垮了。

波罗底诺战役的直接结果是,拿破仑无缘无故地从莫斯科逃跑,沿着斯摩棱斯克旧路逃回去,五十万侵略军被毁灭,拿破仑的法国在波罗底诺第一次遭遇到精神上更强大的敌手而陷于崩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